送曾巩秀才序

  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垒拔出之才,其一累黍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爱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诿曰:“有司有法,奈何不中!”有司固不自任其责,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不幸有司度一失手,则往往失多而得少。

  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况若曾生之业,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弃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夫农夫不咎岁而菑播是勤,甚水旱则已;使一有获,则岂不多邪?

  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予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广文馆的曾巩,来自南丰地区,想进太学,与那里的各位学生一同向考官求教。考官收纳各方有才学的人,按照考试标准,一律以统一的要求衡量。那些不合乎考试要求的就被淘汰;即使是雄伟超出之材,其中有细微之处不合标准,也淘汰不录取。侥幸遇到好考官,也不过同众人一样同情惋惜,好像录取和淘汰都不关自己的事,推诿地说:“考官有考试标准,不能考中有什么办法。”考官本来不能承担应有的贵任,而社会上的人也不因此对考官责备,大家都说:“他考不中,是考试有规则的原因啊。”更有不幸,考官掌握标准有失误,就往往会失去很多人材而得到的很少了。

  哎!考官所掌握的真的是优质的考试标准吗?为什么长时间不进行改革呢?何况像曾巩这样的学业水平,他的优秀文章,本己达到雄伟杰出的境界,一般文章,也合乎考试标准;但考官还是将他淘汰,真是奇怪啊!然而曾巩没有指责同考,不怪罪于考官,把回家乡攻读的想法告诉我,想继续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的特色。我起初惊叹他的文章,又赞叹他志向豪壮。正如农夫不责怪灾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奋地开荒播种,那些水旱之灾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这样有所收才获,那岂不是能得到很多吗?

  曾巩囊中装着数十万言的文章来到京师,京师求学的人,没有向曾巩求教的,但曾巩也不凭这些文章谋求人事打通关系。我岂敢要求曾巩给我看文章,而是他委屈自己来拜访我。这正是京师读书人既不能向他求教,考官又失去他,而只有我得知他的缘故。现在他将回家乡,看到的这些文章,使我感到,曾巩可凭这些文章怜悯考官而祝贺我独自有识得人材之喜。

注释

曾巩:字子固,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广文:广文馆。唐、宋均设广文馆,掌教国子监中学习进士业的学生。

太学:宋代国学之一,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及庶人中俊异者皆可入学。

进于有司:指赴礼部应进士试。有司,此处指礼部。

敛(liǎn):聚集。

操尺度:掌握衡量弃取文章的标准。

概以一法:用同一标准衡量。概,衡量。

魁(kuí)垒(lěi)拔出:高超特出。《汉书·鲍宣传》:“朝臣无有大儒骨鲠,自首耆艾,魁垒之士。”颜师古注引服虔曰:“魁垒,壮貌也。”

累黍(shǔ):古代用黍粒为计量基准,这里指极小的数量。

非己事:与自己无关。

诿(wěi):推卸责任。

自任其责:自己承担责任。

失手:发生差错。

业:学业。

大者:指见识,思想

小者:指文章技巧。

不非同进:不非议一同进考的学子。同进,同求进取者。

广其学而坚其守:扩充自己的学识,坚持自己的操守。

咎(jiù)岁:责怪年成不好。

菑(zī)播:耕耘播种。菑,除草。

橐(tuó):口袋。这里用作动词,携带的意思。

求:访求,有赏识的意思。

辱:谦词,犹言承蒙。

顾:探望,访问。

吊有司:意思是试官不选拔曾巩是一件严重的损失。吊,伤痛,与“贺”相对。

赏析

  文章首先揭示了主试部门所规定的录取标尺有问题:“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就是说主试部门只规定了唯一的一种衡文的尺度,只要应试文章的体式风格不合这种尺度,即使内容再好,艺术成就再高,也概不人选。这必然造成一种形式主义的文风,使天下举子对此时风趋之若鹜,而真正有志于改革形式主义文风,继承韩愈、柳宗元优秀传统的真才实学之士,受到排斥废黜,从而形成考场的流弊。

  但是任何原则毕竟要由人来执行,当时的主考官员执行录取原则,者从两方面做了揭示。其一,所谓“良有司”这种人是能够识别文章的好坏的,但他们奉“一法”为圭臬,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是严格选拔文章之“中尺度”者,对文章“不中尺度”的人,明知人家落第是冤枉的,也不肯录取。充其量只是表面上做出点假惺惺的同情惋惜姿态,实则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有司有法,奈不中何。”文章惟妙惟肖、人木三分地刻画了这种人对人才所摆出的冷酷虚伪的嘴脸。但问题还不止于此,严重的是当时的社会舆论对此也不加谴责,却一味为主考官员推卸责任:“皆曰:‘其不中,法也。’”这无疑进一步助长了主考官员因循守旧的陋习。其二,更不幸的是,有些主考官员连当时规定的唯一尺度也掌握不好。这样,即使是按既定尺度写应试文章的举子,也会因主考官的误判而落第,造成“不幸有司尺度一失手,则往往失多而得少”的后果。

  在揭示考场流弊的基础上,作者痛切愤慨地提出质问:“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实际是否定了主管考试部门所操之“法”,谴责了主考官员因循陈规陋习,不思改革的不负责任的行为。行文至此,作者才以曾巩落第为例,指出这是一种不能容忍的“可怪”的现象,既为曾巩鸣不平,也表达了他本人要求改革考场流弊的迫切愿望。事实上,欧阳修也是这样做的,《宋史·欧阳修传》载:“知嘉韦占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欧阳修置流俗于不顾,大胆改革考场陋习,无疑是对当时人才的解放。据《宋史·曾巩传》载,曾巩恰恰就是“中嘉祐二年进士第”的。两相对照,孰是孰非,非常明显。说到底,这关系到如何正确地负责任地替国家识别、选拔人才的问题。本文的价值正在于提出了这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根本大计。

  正因为作者的视野开阔,立脚点高,所以在这篇送人落第归乡的文章中并没有对落第者表示廉价的同情。相反,对曾巩“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大加赞扬:“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这里充分表现了欧阳修对人才的严格要求。其实这才是对人才的最大爱护与扶植。作者以农夫不因遭逢灾年而中止农事为例,肯定了曾巩决定返乡,“思广其学而坚其守”的行为,并满怀信心地预言曾巩必有发达之日。这是对曾巩最大的激励。

  文章的最后,追述了作者结识曾巩的始末,表达了自己发现了曾巩这样品学皆优的人才的喜悦心情,对京师之人及主考部门官员不能赏识曾巩表示了莫大的遗憾:不仅写得亲切有味,而且发人深思。结句一“吊”一“贺”这对反义词的运用,揭示了对待人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境界,而作者那种以赏识、扶植天下俊才为己任的文坛领袖的形象,也就在这种鲜明的对照中显现了出来。

  整篇文章不仅立意高迈,而且写得极有章法。如揭示考场流弊,就用了“剥笋皮”式的层层“曝光”的方法,在内在逻辑上也就是层层推进,层层深入,然后归结到主考官员因循陋习、不思改革这一重心上来;从而和作者自己的思想态度形成反差对照,突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即如何正确地、负责任地替国家识别与选拔人才的问题,可谓丝丝入扣,天衣无缝。

创作背景

  曾巩二十岁时已名闻四方,深受欧阳修赏识。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曾巩参加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由于当时录取的标准,以四六骈体时文为标准,曾巩因此落第。欧阳修为曾巩抱不平,于曾巩临行时,写了这篇赠序,批评了当时的考试制度,表达了对于后进的关心鼓励之情。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猜你喜欢

历世由羲轩,百相标简牍。操术难具论,大抵一言足。

所尚必仁恩,所禁在杀戮。皋陶期无刑,四海自肃穆。

敷德益所赞,坐使有苗服。西都郅支功,萧相不肯录。

有唐未开边,宋璟乃当轴。向来多谬悠,纷纷空食肉。

一言俞玉音,万灶休野宿。不战乃为功,休兵岂无福。

帝业承瓜瓞,天伦映棣华。千年垂接统,四海自为家。

毕郢终何恨,苍梧邈已赊。庙壖惊指顾,行路泣悲笳。

云山贮回肠,日月任转毂。
客居不问乡,一饱宁较粟。
家酿报浮蚁,溪鳞贾尺玉。
以充朝莫盘,怀抱无乃足。
一行为吏日,千里背淮人。
兰助朝昏膳,丝垂宛转纶。
云容侵驿晓,江熊引帆春。
静治龙舒邑,氂生盗向秦。

乱山深处翠光浮,山寺归来泛彩舟。十里峰峦凝翠霭,一溪烟雨洒清秋。

渔灯照水明还暗,野桂飘香散不收。只向画中求好景,不知身在画中游。

庾岭梅千树,贪閒不肯看。
凫归玉棺下,鹤去碧桃寒。
海岳遗文在,乾坤短梦残。
蓬莱都水监,应复署仙官。

昨夜醉君酒,归路雪飞花。淋衣那更裂烛,袖秃不禁遮。

妆遍琼楼万瓦,凝透绡宫千幕,冻杀冷虾蟆。纸破苦拉杂,柱朽怕槎枒。

吾笑我,寒至此,独何耶。愁时恨不倩汝,为我唤筝琶。

忽忆哦松尊甫,今夜断桥晴雪,吟兴定然佳。客睡几曾著,城上咽悲笳。

瘦玉崚崚数十盘,巢云老鹤梦犹寒。若为貌出参天雪,更向南岗头上看。

骏马红丝络,幞头金蟒装。儿童拦路语,道是赛牛王。

山气清人远梦苏,海天摇白转空虚,马蹄不碍岭云孤。

杨柳官桥通碧水,桃花小市卖黄鱼,东风未起早阴初。

屿南山水新宁少,况是君家茂林妙。林间潇洒薜萝衣,双舄飘然淩翠微。

连岚过雨看城黛,片片云来度沧海。谁识孤云是此心,此心更在孤云外。

萧散无心任去来,因风几度到瑶台。暝随西顶龙飞去,晴带空江鹤共回。

自言放浪云林久,大道由来贱刍狗。曲几冥看老氏书,衡门静对先生柳。

乐山楼上兴悠悠,遥惟却卷横湖秋。一声长笛飞霜里,云影离离半寒水。

壶公醉墨天下闻,况是仙都鸾鹤群。而余大梦独未觉,不知云为君兮君为云。

百尺清潭万仞山,山围水閤下虚寒。道人已自无焦火,况在山光水色间。

自别京华意惘然,浮云过眼十三年。白头太守成何事?又促乘骢瘴海边。

百川缈鲸波,鲸背高突兀。佳气浮金银,层观可髣髴。

中有万顷陂,馀地纳溟渤。咫尺三千里,惊湍詟凡骨。

而我理烟艇,遥欲窥其窟。凭栏俯瀰漫,始觉到崷崒。

涓流信污沱,昼夜徒汩汩。万钱沃燥吻,何取杯中物。

君侯心事即苍冥,谔谔曾同唯唯争。
医国奇方留后用,字民好事及今行。
悬知夔卨班难继,且入龚黄传亦荣。
天诱圣衷差易耳,正人得路致隆平。
大道岂分贵贱,人人个个圆成。休教方寸万缘生。念念常归清静。达了这番消息,不须屈体劳形。灵台皎洁胜冰轮。照破无明种性。

司马琵琶昔日歌,天涯流落事如何。若行今日江州路,应是青衫泪更多。

先种夙华川,山中好隐居,门前十柳青扶疏。种来不记几岁月,种意蔼蔼充吾庐。

先种一种好心事,放迹其下乐有馀。垂垂露叶覆轩户,灿灿雪絮吹琴书。

清风潇瑟来枕席,流水汨■鸣阶除。或逢樵,或对渔。

隔浦荡轻航,呼童巾小车。丸药听黄鸟,攀条穿白鱼。

野老争席树阴底,凉影团团摇酒壶。山中之人有天趣,丹墨点染成画图。

若非下惠当时宴休处,定是柴桑处士之故墟。自持御史节,朝夕赋归与。

载歌柳居柳,临觞惜居诸。既不能归田重培育,又不能驰书问何如。

风瑟瑟,动干旟,露湑湑,沾佩裾。千丝万缕乱心曲,渺渺遥思飞云衢。

寄言子孙爱惜之,要使清阴大芘吾里闾。

孤舟片石两悠然,十亩三椽一谪仙。煮茗焚香留客坐,不谈风月即谈禅。

晓来无事步閒庭,花草当阶任意生。梅树犹开海外地,春风不落世中情。

烟迷傀儡生番社,苔掩贺兰旧瓦城。壮志磋磨还未减,举头万里见云情。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