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您的小船离开京口,今晨我的马头遥望长安。旧官拿什么交代给新官?只有西湖、吴山、公事、案件。
杭州美景,百年来几度变迁?内含奥秘,下评语叫人为难。新太守林大人的才气能掀起钱塘江的波澜。把我的新诗呈给您。请您细加指点。
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
送别:《二妙集》本及毛本词题皆作“苏州交代林子中席上作。”可从。然文中之苏州,应为“杭州”之误。交代:交接职务。
扁舟:小舟。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乃古润州治所。
长安:此处代指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马首长安,谓马不停蹄地向京都进发。
旧官何物与新官:这里东坡仅以其“新官对旧官”句,借指自己是“旧官”即将离任;“新官”,指林子中,他接替自己任杭州太守。
湖山公案:指东坡自己的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
个中:此中。下语:评说,讲说。
使君:指新任杭州太守的林子中。才气卷波澜:形容林子中的才气像波涛一般壮阔起伏。
判断:犹鉴别辨析。
上片,“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词人先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诉说着他的仕宦奔波之苦。这句词份量沉重,内涵复杂,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词人说自己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只留下一堆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了,表现了东坡的谦虚和自责精神,令人钦敬。其实,词人这次知杭政绩斐然,尽人皆知,他不仅积极抗旱救灾,施粥送药,救活了很多贫困百姓;而且开河浚湖、兴建水利,在西湖中筑造堰闸,修建南北三十里长堤,并在堤上造六桥,置九亭,遍植杨柳芙蓉,不仅美化了风景,还方便了行旅耕作,深得人民崇敬,以至人们“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做生祠以报。”
下片,集中请求林子中评判其湖山新诗。“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词人说西湖山景千变万化,百年数异,自己对之描写是很困难的。这里,词人把其湖山诗作的内容限制在自然景物的范围内,与其他(如政治)无关,而且“百年几变”,“下语千难”,表明其诗歌内涵随着风景的变化而复杂多变,用语费神颇多,是正常现象。“使君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这末二句是词人对林子中的客套颂扬之辞,当然也含有某种期待的愿望,他说林子中才气如壮阔波涛,一定会对自己的新诗做出公正的评判。用语谨慎巧妙,表面上是请友人品赏、评说自己的新诗,而却带有某种警惕性。因为词中连用“公案”、“判断”二词,十分醒目,这涉及到诉讼、判案性质,东坡决不会随便使用之。东坡似是有意把自己当作了“被告”,等待审判,但他实际上却又是问心无愧,心地坦荡,并且充满了自信心。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自己奔波在仕宦之途中的无可奈何心境,用意深微,浑然妥贴,章法平中有奇,虚实柜生,宛曲味永。
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词人被召为翰林承旨,在赴汴京之前,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交接职务之时,为了表示自己无可奈何的心情,于是写下这首词。
西风雁压凉云破,趱成暝色如许。屏风几垒拥潇湘,正晚山碧聚。
拟偷按、凄凉宫谱。小楼寒峭移筝柱。奈偏到此时,添几阵、潇潇淅淅,长夜难住。
对此倍怅无憀,银灯细炙,犹自顾影私语。一从西北倦游归,只鬓催霜缕。
总梦到、咸阳原去。也应红尽骊山树。算前情、都付与,一片青砧,三通画鼓。
登车一叹,叹羊裘已破,朔风如镞。枉道那辞三百里,为与琅琊情熟。
却遇兴公,铿然屐响,也过东头屋。三人相对,寒灯淡晕生绿。
少顷客去余留,王公呼我,大被从君宿。睡说三冬歧路事,起坐何烦频蹴。
绵定奇温,居殊不易,握粟凭谁卜。车中霜满,夜寒私语童仆。
伯氏文章伯,惊心汗漫游。临歧才一瞬,小别竟千秋。
荔薜魂无语,榛荆骨未收。名山傥不朽,遗箧忍重搜。
莺啼柳外,燕到帘间,雨歇晚凉堪惜。永日迢迢,惟见石榴红折。
闲思个人千里,马蹄何处尘陌。新箨解,向数竿青玉,金钗愁画。
塘上荷钱泼露,还似我、相思泪珠常滴。怕点红妆,只写远山双碧。
怎生纱橱象簟,清光借、素秋消息。有如雪挂长空,此夜浩魄。
惊飙荡颓云,行人何时休。别君未经旬,嘉会成千秋。
当时两年少,意气轻王侯。小蹶不知惜,宁畏风尘游。
及兹三载逢,射策终未收。君羁长安踪,我返琅邪辀。
临歧一握手,泪忽缘缨流。勋业不一建,岁月去我遒。
岂伊恋别离,奈此霜盈头。白日何昭昭,河水何悠悠。
飞鸟各适林,嗟我谁为俦。高名鬼先恶,清狂世所尤。
珍重千金躯,慎勿耽冥搜。已矣不复道,各勉独善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