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这首诗意境很像唐代诗人常建的另一首诗:“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落第长安》)两首诗不但字句相似,声韵相近,连那羁旅长安、有家难回的心情也有相通之处。
然而二诗的意境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又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
常建写的是一个落第的举子羁留帝京的心情,具体情事交代得过于落实、真切,使诗情受到一些局限。比较而言,倒是这位无名诗人的“杂诗”,手法高妙,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旧山虽在不关身”,也就是“家园好在尚留秦”。常诗既说到“长安”又说“留秦”,不免有重复之累;此诗说“不关身”也是因“留秦”之故,却多表现了某种遗憾的意味,用字洗炼。
“且向长安过暮春”与“且向长安过一春”,意思差不多,都是有家难归。常诗却把那原委一古脑儿和盘托出,对家园的思念反而表现不多,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在落第后的沮丧;这首《杂诗》作法正好相对。诗人抛开了那切实的具体情事,而把篇幅让给那种较空灵的思想情绪的刻画。
“一树梨花一溪月。”那是旧山的景色、故乡的花。故乡的梨花,虽然没有娇娆富贵之态,却朴实亲切,在饱经世态炎凉者的心目中会得到不同寻常的珍视。虽然只是“一树”,却幽雅高洁,具备一种静美。尤其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之中,那一树梨花简直像缥缈的仙子一样可爱。三句不仅意象美,同时形式美 。“一树梨花”与“一溪月”的句中 排比,形成往复回环的节律,对表达一种回肠荡气的依恋怀缅之情有积极作用 。从修辞角度看 ,写月用“一溪”,比用“一轮”更为新奇,它不但同时写到溪水 ,有一箭双雕的效果,而且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非常生动。
这里所写的美景,只是游子对旧山片断的记忆,而非现实身历之境。眼下又是暮春时节,旧山的梨花怕又开了吧,她沐浴着月光,静听溪水潺溪,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然而这一切都“虽在不关身”了。“不知今夜属何人?”总之,是不属于“我”了。这是非常苦涩难受的心情。花月本无情,诗人却从“无情翻出有情”。这种手法也为许多唐诗人喜用。苏頲的“可惜东园树,无人也著花”(《将赴益州题小园壁》)、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山房春事》),都是著例。此诗后联与苏、岑句不同者,一是非写眼前景,乃是写想象回忆之境,境界较为空灵;一是不用陈述语气,而出以设问,有一唱三叹之音。
这首《杂诗》不涉及具体情事,但它所表现的情感,比常建诗更细微,更带普遍性,更具有兴发感动的力量,能在更大范围引起共鸣。这恰如清人吴乔所说:“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风、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围炉诗话》)。
从诗境看,这首诗应是作者科举落第后身在长安有感之作。
南安太守老东坡,天下能书孰敢过。万里不能携卷去,人间将奈此碑何。
君图茅绍名还久,我笑丰干舌最多。明日肯随陈太史,墨花台上墨花歌。
往还赓唱百馀篇,草草编联后或前。语气有时凌夜月,辞源何啻泻春泉。
须知吏隐能遗俗,不独山溪解乐天。屈指代期秋信逼,封人莫厌屡驰笺。
芒鞋竹杖寻梅去,只有香来未见花。村北村南行欲遍,数株如雪小民家。
南游未是谪,北行不当归。今旦陟崇冈,飘飘风吹衣。
始我在京时,双阙凝秋晖。别来守穷海,故国音书稀。
窃禄滋愧负,何时睹柴扉。胡不依白日,去即能如飞。
驿楼俯平川,其下白云围。雨馀足稻粱,可以信丰饥。
去去道路远,王事毋稽违。
叩门何处远行人,撩乱鸡飞犬吠邻。信有青州六从事,讵多驿使一枝春。
经秋未愈文园病,晚岁更馀扬子贫。愧是无诗堪每诵,意中殊觉丈人真。
秦关望吴苑,渭涘去江汶。天汉星躔绝,山川地角分。
百年变朝市,千里异风云。双鸳难可赠,别鹤不相闻。
忽值从游士,玳簪光素履。欢言悦郑郊,雪泣悲燕市。
契阔论谈笑,殷勤访生死。思君在一方,无由同四美。
尺素乃云披,投琼慰久离。云开缛锦散,霞照绿缇披。
相思叹河广,相望阻天垂。赠言方杜若,握手代萱枝。
伊昔风期早,金兰信为宝。去来金马门,留连斗鸡道。
鹫岭访三禅,商山追四皓。胜地俱游息,披文递论讨。
虚薄忝官联,乔木遂同迁。濯缨升博望,阔步入祟贤。
高轩照流水,长剑耸秋莲。南风忽不竞,东海遂成田。
喧喧狭斜路,隐隐平陵树。凤阙暧西临,星桥耿南注。
五方多异俗,四海皆行路。士衡嗟苦辛,德琏伤流寓。
巩洛重行行,寓目尽伤情。太行临北绛,函谷拒西京。
雀书图久灭,龙文鼎遂轻。凌云馀构尽,濛汜曲池倾。
徘徊殊未极,惆怅空云缨。伊川忽会面,留连展言宴。
东西一背飞,翻然成异县。哀哉人道促,痛矣嗟埋玉。
嵇生顾影琴,裴子飘风烛。摧兹激水意,顿此浮云足。
弃置勿重陈,难终唯此曲。汉阳赵元淑,薛县雍门周。
清文宁解病,妙曲反增愁。翳翳神逾伏,懔懔岁方遒。
双崤飞暗雨,八水冻寒流。兰枯芳草歇,槐古忆前秋。
江干不可望,徒此叹离忧。
常闻汉武帝,爰及秦始皇。俱好神仙术,延年竟不长。
金台既摧折,沙丘遂灭亡。茂陵与骊岳,今日草茫茫。
养花天气半阴晴,消渴文园惯此生。忘却小楼人去久,梦回犹诧剪刀声。
生计但扁舟,不用团茅为屋。闲向菱塘小泊,背斜阳濯足。
几回沉醉几回醒,忘却岁华速。拨去苔花照影,笑鬓丝还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