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这首诗意境很像唐代诗人常建的另一首诗:“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落第长安》)两首诗不但字句相似,声韵相近,连那羁旅长安、有家难回的心情也有相通之处。
然而二诗的意境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又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
常建写的是一个落第的举子羁留帝京的心情,具体情事交代得过于落实、真切,使诗情受到一些局限。比较而言,倒是这位无名诗人的“杂诗”,手法高妙,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旧山虽在不关身”,也就是“家园好在尚留秦”。常诗既说到“长安”又说“留秦”,不免有重复之累;此诗说“不关身”也是因“留秦”之故,却多表现了某种遗憾的意味,用字洗炼。
“且向长安过暮春”与“且向长安过一春”,意思差不多,都是有家难归。常诗却把那原委一古脑儿和盘托出,对家园的思念反而表现不多,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在落第后的沮丧;这首《杂诗》作法正好相对。诗人抛开了那切实的具体情事,而把篇幅让给那种较空灵的思想情绪的刻画。
“一树梨花一溪月。”那是旧山的景色、故乡的花。故乡的梨花,虽然没有娇娆富贵之态,却朴实亲切,在饱经世态炎凉者的心目中会得到不同寻常的珍视。虽然只是“一树”,却幽雅高洁,具备一种静美。尤其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之中,那一树梨花简直像缥缈的仙子一样可爱。三句不仅意象美,同时形式美 。“一树梨花”与“一溪月”的句中 排比,形成往复回环的节律,对表达一种回肠荡气的依恋怀缅之情有积极作用 。从修辞角度看 ,写月用“一溪”,比用“一轮”更为新奇,它不但同时写到溪水 ,有一箭双雕的效果,而且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非常生动。
这里所写的美景,只是游子对旧山片断的记忆,而非现实身历之境。眼下又是暮春时节,旧山的梨花怕又开了吧,她沐浴着月光,静听溪水潺溪,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然而这一切都“虽在不关身”了。“不知今夜属何人?”总之,是不属于“我”了。这是非常苦涩难受的心情。花月本无情,诗人却从“无情翻出有情”。这种手法也为许多唐诗人喜用。苏頲的“可惜东园树,无人也著花”(《将赴益州题小园壁》)、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山房春事》),都是著例。此诗后联与苏、岑句不同者,一是非写眼前景,乃是写想象回忆之境,境界较为空灵;一是不用陈述语气,而出以设问,有一唱三叹之音。
这首《杂诗》不涉及具体情事,但它所表现的情感,比常建诗更细微,更带普遍性,更具有兴发感动的力量,能在更大范围引起共鸣。这恰如清人吴乔所说:“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风、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围炉诗话》)。
从诗境看,这首诗应是作者科举落第后身在长安有感之作。
秋风吹孤鸿,浩荡去乡国。心悲淮山秋,家近楚江侧。
囊无狐白裘,奈此风雨夕。经营近寸地,便可寄幽寂。
砖炉规旧制,蒲团买新织。虽无琢兽红,可醉珠履客。
会当与狸奴,曲肱分坐席。急雪度寒飙,夜窗鸣淅沥。
诗成几醉梦,残缸耿虚壁。何必游八关,吾手自可炙。
两世遗骸涨海边,首丘唯赖子孙贤。客来岭外三千里,泪滴棺前十二年。
车轣辘,牛觳觫。积雪皑皑,飞雪蔌蔌。前车上岭后车续,老牛服箱顾寒犊。
高雪弥山,低雪满谷。戴笠执鞭,冻腰局曲。画师画此何年事,关塞远征挽刍粟。
莫道牛疲项领秃,人疲于牛痛欲哭。峻岭之下旧村落,萧洒人烟知几簇。
莫道饷车过门外,门内田家眠正熟。百车千车过不已,敲门乞索何时足。
牛岂不需藁一束,人岂不取一匙粥。鸡犬不可保,妻子或窜伏。
画中水阁尔整齐,焉知不是逃亡屋。我闻造化心至公,人间乃有两般风。
庶民雌风扇臭秽,何独楚王之风雄。天地山川同一雪,眼见雪同心各别。
梁园才子简欲授,栘监老臣毡自齧。贫人闭户洛阳卧,壮士衔枚蔡州灭。
红炉锦帐羔酒斟,岂识盘车图中意愁绝。春日陌上花,同遨掷果车,不尔鳏翁嫠妇对花成咨嗟。
秋夜楼上月,同醉生尘袜,不尔羁臣逐客对月翻凄咽。
呜呼身在雪岭盘车图,还知世有子猷访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