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使者不高兴,说:“下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卑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说:“不是这样。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威后进而又问他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有粮食的人给吃,没粮食的人也给吃;有衣服的人给穿,没有衣服的人也给穿。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叶阳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怜悯那些无妻无夫的人,顾念抚恤那些无父无子的人,救济那些困苦贫穷的人,补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的人,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吗?她摘掉耳环等装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这是带领百姓尽孝心的人,为什么至今不加封号,使她得以上朝见君呢?这两个处士没有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也没有加封号,靠什么来统治齐国,为民父母呢?於陵的那个子仲还在吗?这个人做人呀,对上不向国君称臣,对下不治理他的家,也不愿同诸侯交往,这是带领百姓无所作为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杀掉呢?

注释

1、齐王:战国时齐王建,齐襄王之子。赵威后:战国时赵惠文王妻。惠文王死,其子孝成王立,因年幼由威后执政。

2、发:启封。

3、岁亦无恙耶:年成还好吧?岁,年成。亦,语助词,无义。无恙,无忧,犹言“平安无事”。

4、说:通“悦”,喜悦,高兴。

5、奉使使威后:奉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

6、苟:假如。若,假设连词。

7、处士:有才能、有道德而隐居不仕的人。钟离子:齐国处士。钟离,复姓。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8、食(sì):拿食物给人吃。

9、衣(yì):拿衣服给人穿。

10、不业:不使他做官以成就功业。业,使动用法。

11、叶(shè)阳子:齐国处士,叶阳,复姓。

12、鳏(guān):老而无妻。

13、恤:抚恤。独,老而无子。

14、振:通“赈”,救济。

15、息:繁育。

16:、北宫之女婴儿子:北宫氏的女子婴儿子。北宫,复姓。婴儿子是人名。

17、彻:通“撤”,除去。环:指耳环、臂环一类的饰物。瑱:一种玉制的耳饰。

18、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这些都是带领百姓行孝的行为。

19、不朝:不使她上朝。古时夫人受封而有封号者为“命妇”,命妇即可入朝。此句意即,为什么至今不加封号,使她得以上朝见君呢?

20、子万民:以万民为子女,犹言“为民父母”。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21、於(wū)陵子仲:齐国的隐士。於陵:齐邑名,故城在今山东省长山县西南。

22、索:求。

赏析

  这篇文章表现了赵威后的政治思想,同时也对齐国的政治状况有所批判。战国以前,民本思想已逐渐掘起。一些思想家、政治家都已意识到人民的作用,提出了诸如“民,神之主也”,“上思利民,忠也”等主张。这种思潮在战国时继续发展。孟子有“民贵君轻”一说,田于方、颜斶也有“士贵王不贵”的思想。赵威后提出“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思想,是与历史上这一民本思潮相一致的。齐王使者问候赵威后,信函还没有拆开,威后就连续发问:“年成还好吧?百姓安乐吧?齐王安康吧?”她把收成放在第一位,因为“仓禀食而知礼节”,“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接着,她问到百姓,而把国君齐王放在末位,这明显地反映出了她的民本位思想。收成好自然百姓安乐,百姓安乐自然国君无恙,逐步推理,简明而正确,却使“使者不悦”,他诘问赵威后“先贱后尊”,威后的回答清晰明了,层层递进,驳得使者无话可说。

  接下来威后问道:“帮助君王抚养百姓的至贤至德的钟离子为什么没有被任用,没有成就功业呢?帮助君王使百姓得到生息繁衍的叶阳子为什么也得不到重用呢?带动百姓奉行孝道的婴儿子为什么得不到封号呢?”这三位贤士孝女是帮助齐王治理国家的有德之人,故以“无恙乎”热情发问。弦外之音即是对齐王昏庸无道的指责。与对贤士孝女的关爱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不贤不孝、带领百姓无所事事、无益于国的於陵子的愤恨,她问道:“尚存乎?何为至今不杀乎?”对比和连续发问表现了赵威后豪爽坦率的个性。

  全文围定一个“民”字,以赵威后对齐使的问话一贯到底,却问而不答、问而无答、问而不必答,充分提升了文势,引而不发,凭空制造出峭拔、险绝的独特气势。文章开头便以“今年的收成还好吗7百姓还好吗?齐王还好吗”三个问句,“斗问三语,如空陨石”(金圣叹语),剑拔弩张,形成尖峭的文势,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当齐使对赵威后的问话表示不满时,赵威后并末一如常态以一般陈述句作解释。而是寓答案于反问句中。进一步助长壁立千仞的奇绝之势。赵威后的“进而问之”,复将文章向深处推进一层。对于齐国三位贤才与有德之士,威后以三“无恙耶”发问,体现了她对士人的作用、价值的清醒认识。对于於陵子仲,威后一直以“尚存乎”相询,明显表现出对“率民出于无用”的隐士的深恶痛绝。文章就在这种率直而尖锐的追问中戛然而止。文势却在循环往复的发问中蓄得十足,驻足不住,直冲出篇外。足令人回味!

  综观全文,虽以问构篇,却又显得常中有变。一是问句有一般问句与反问句的变化,二是句式编排上有排比问句与零散问句的变化。排比问句的运用,增加了文章波澜壮阔、排山倒海的气势。文章在这类整齐的句式中回环相生,气韵又在前后几组问句中层层推进,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整齐之中,又穿插以参差错落的零散问句,点染以灵动变幻的一般陈述句;同时排比句式本身又不拘一格,时出变异句式。这些使得文章整齐与参差交错,力量与韵致并生,为文增色不少。

鉴赏

  文章记叙赵威后接见齐国使者的一次谈话。

  文章之奇,在于通篇只是记言。既无一句人物外貌、举止、行为、心态之类的描写,也无任何环境烘托或细节刻画,只紧扣题目中一个“问”字 ,主要写赵威后的七次提问,就鲜明而传神地勾画出一位洞悉别国政治民情、明察贤愚是非、具有高度民本主义思想的女政治家形象。写七问又非一气连问,而是笔法富于变化顿挫。开始会见齐使,尚未拆开齐王来信,就连珠炮似的连发三问:“年成还不错吧?百姓也平安无事吧?齐王也还健康宁泰吧?”活画出她的坦率爽直,不拘常规的气度以及她对问题的关切。

  赵威后首先关心的是年成和百姓,而不先问候齐王健康,以致使者不高兴:认为这是先问卑贱者而后问尊贵者,所问失序;而且自己是奉齐王之命来问候赵威后的,那么赵威后也理当先问候齐王。但赵威后却反驳他说:“假如没有好的年成,靠什么来养育人民呢?假如没有人民,又怎么能有国君呢?哪有舍弃根本而问末节的呢?”两个假设反问,以前句结论为后句前提,逐步推理,正确而又简明地论证了“岁”、“民”、“君”三者的主次本末关系。这种鲜明的民本思想,上承孔子“载舟覆舟”、孟子“民贵君轻”之说,下开郦食其“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之论,体现出赵威后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开明态度。

  以下四问,又以“乃进而问之曰”一句过渡领起,其间,赵威后拆书展现的过程、使者对后四句的问答,都省略了,因为他们与刻画赵威后这一主旨无直接关系。剪裁之高妙和语言之精练均于此可见一斑。在以下四问中,从内容上看:钟离子、叶阳子皆贤德处士,但前者是帮助齐王养育百姓的人,后者是帮助齐王使百姓得到生息蕃衍的人,“养其民”,是就民之处常者而言;“息其民”是就民之处变者而言,故有细别。而北宫氏则是一位带领百姓奉行孝敬父母的孝女典型,与前二人又自有别。但因这三人都属于封建社会有德的贤者,故皆以“无恙耶”热情询问,而以“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三句小结,作一顿挫。然后再问於陵子仲,因他是个不忠不孝、带领百姓无所事事,而对国家没有用处的人,故所问用“尚存乎”、“何为至今不杀乎”作结,与前三人形成鲜明对照。这四问代表了正反两类四种典型,虽各有侧重,但都属于“民”的范围,故是篇首“民亦无恙乎”这一问的具体化和进一步,而又与“苟无民 何以有君”的思想首尾呼应。可见通篇所问皆以问民为主,显示出她重视民心向背的政治远见。 因为年成好坏在古代非人力所能左右,故前面问后,无须再加申述;而人民的治乱却是可以靠人为的力量左右的,故是关键,须“进而问之”;至于国君,人民治理好了,国君自然“无恙”,故下文只间接与 国君行“王法”相关。

  这是后四问何以单与前三问中“民亦无恙耶”一问发生逻辑结构联系的关键,也是从结构上理解全文主旨的关键所在。再从对这四个人“其为人也”的评述中,刻画出赵威后对齐国政治民情的了如指掌,洞察入微;从对这四人“何以至今不业”、“胡为至今不朝”、“何为至今不杀”的不同询问感叹中,又可见赵威后对贤愚是非明察秋毫的眼光和赏罚分明的态度。从语言章法上看,虽然对四人都是用先询问、继评述、再叹问的形式,但句法却各自不同,错综变化:问钟离子时,是用“有粮者亦食”等四个五言句作正反排比铺叙;问叶阳子时,是用“哀鳏寡”等四个三言句作并列铺排;问北宫女时,则用“撤其环瑱”等三个四言句构成因果倒装变句来评述;问於陵子仲时,又用“上”、“中”、“下”三个两短一长的“不”字句构成连续否定的排比。而且,又分别用“何以……不业也”、“胡为……不朝也”、“何为……不杀乎”等不同虚词组成的感叹性反问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连写七问,有错综变化之妙,无呆板枯燥之感。《古文观止》评曰:“通篇以民为主,直问到底;而文法各变,全于用虚字处著神。问固奇,而心亦热,末一问,胆识尤过人。”的确颇中肯綮。

创作背景

  公元前266年.惠文王卒,孝成王立,其年幼,故赵威后执政。赵威后清正廉明、洞悉政治民情、明察愚贤是非,是一位优秀的女政治家。这篇文章就是记叙赵威后接见齐国使者的一次谈话,通过双方的问答,委婉的批评了齐国政治失当,赞扬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原书名不详,书中文章作者也不知是谁,成书推断也并非一时。刘向编撰后,删去其中明显荒诞不经的内容,按照国别,重新编排体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传统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书中不少篇章内容荒诞,缺乏历史依据,说是历史,其实更多是文学故事,有趣的是这部分作品反而语言以及逻辑相当精彩,有较强的文学性。而另一部分则文采稍逊,却依托历史事实,对研究战国历史有着较大的史料价值。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与当时的史书等截然不同。刘向序认为“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不可以临教化”。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对中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有相当影响。

全书现存497篇。早在宋代就已有不少缺失,由曾巩“访之士大夫家”,得以校补。后又经多次修订。现今所见《战国策》已远非东汉时期版本。

  猜你喜欢
秋风天净绝纤痕,且喜新凉莫更论。
坐上卷帘人未醉,秋香满院月黄昏。
史藁虽残得自随,兵符未解定堪蚩。
淹留正似周南老,戏剧何争灞上儿。
铅笔用多正秃落,鬓髯愁罢雪纷垂。
十年尚滞成书奏,可验相如属思迟。
庾公心旷远,府事局耳目。遂与南湖游,虚襟涤烦燠。
始知皇天意,积水在亭育。细流信不让,动物欣所蓄。
万顷合天容,洗然无云族。峭蒨瞩仙岭,超遥随明牧。
知公爱澄清,波静气亦肃。已见横流极,况闻长鲸戮。
中洲暂采蘋,南郡思剖竹。向夕分好风,飘然送归舳。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渡入蒹葭即草庐,云深三径俗尘疏。青苔昼掩维摩室,红叶秋生水竹居。

谢客湖田常挂榻,送僧山寺漫停车。已知杖履归来晚,独逞天风唱步虚。

三月都门昼不开,兵尘一夕捲风回。也知周室三川在,谁复秦庭七日哀。

鸦啄腥风下阳翟,草衔冤血上琴台。夷门一把平安火,定逐恒山候骑来。

孙吴纪德旧刊碑,埋没蟠螭与伏龟。
惆怅石冈三断在,至今犹似鼎分时。

忆曾共坐翻经石,语我松华压酒方。一自宜城居辅国,几时天竺话连床。

栖栖春草元桑楚,历历风铃替戾冈。乞得江东今夕雨,与君聊洗梦中忙。

横水东西落,幽人日夜过。宛宛龙赴壑,隐隐鹊填河。

缅想赤城路,潜通沧海波。远公不送客,芳草涧边多。

芹叶芦花岸两边,钓溪石畔落孤鸢。小畦引入平流水,麻秆森森已拍肩。

桃林千里险,候骑乱纷纷。问此将何事,嫖姚封冠军。

回旌引流电,归盖转行云。待任苍龙杰,方当论次勋。

东山云气尽溶溶,左辖高居第几重。玩世也为庄叟蝶,济时仍起武侯龙。

风帘雾箔秋同被,玉室金堂夜不封。说向九江李太白,结巢休羡古时松。

怪雨蛮烟入座寒,居然烟雨隔晴天。化为淮海冰三丈,剪下松江水半边。

蜀客槎星向天上,翰林诗句落风前。自从击碎潭心月,直至于今不肯圆。

息影久闭关,烟景隔城市。山色不到门,鸟音少入耳。

兹来扣禅扉,风物何清美。林深暑气薄,百卉献朱紫。

荷香扑面来,鸟语奏宫徵。泠泠清磬声,袅袅茶烟起。

山僧智慧人,大阐宗门旨。法华自庄严,指授皆正始。

啜我以新茗,复茹以芳芷。相对共清言,行行聊且止。

兴尽复弹棋,形神俱豁尔。笑玩世间人,那能不禅喜。

光武重兴四海宁,汉臣无不受浮荣。
严陵何事轻轩冕,独向桐江钓月明。

三秋积雨多,客夜听泉至。溟濛峭峰顶,疏林冱云气,秉烛照回廊,古径压空翠。

西风吹高岩,打头乱叶坠。长淮寂渔火,暗听惊涛沸。

万瓦黑甜中,一镫隐湖寺。兹地数登览,夜景领尤异。

烹泉话石栏,眼前获新契。亭名玩清心,澄澈平旦意。

何用警霜钟,静理悟禅谛。

月明风静夜如何,船向三江七泽过。凉影满篷成独坐,半听楚调半吴歌。

蜀山著奇险,蜀水多风波。芳洲有蘅芷,委弃同薜萝。

昔日秀空谷,胡杂苔与莎。凄凄迅商薄,零落悲枝柯。

岂不惮艰险,凤辖逢网罗。落日蔽轻云,蒿莱障山河。

今君且归去,华表看峨峨。芝兰纵枯槁,馨香终不磨。

天鑱鬼凿匪人间,涌雪轰雷震地寒。
石上双龙盖形似,更深须有老龙蟠。

丹山两灵鸟,同游凤池头。秋风飒然来,一去复一留。

留者鸣虞廷,去者安所求。天渊何足论,咫呎判沈浮。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