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走出都门,马鞭在朝霞中挥动。山色朦朦胧胧,林中的景色逐渐明朗起来。卢沟桥横卧在浪波之上,来往的车马一直通向遥远的关塞。栏杆高耸,直插长空,远远望去,卢沟桥就像是千寻卧龙从昨夜的云雾里飞腾而起,又像是拉住流云垂向大地的万丈彩虹。大路迢迢,稀疏的钟声隐约可闻。行人渺小如同蚂蚁,都在月宫里徜徉。
折桂令:双调常用曲牌。又名蟾宫曲。
卢沟晓月:元代燕山(今北京地区)八景之一。
卢沟:即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今北京市西南永定河上,为金大定(1161—1189年)时所建。
都门:都城大门。
鞭影摇红:马鞭在朝霞中挥动。
玲珑:娇小灵活,指物体精巧细致,也指人灵巧敏捷。
危:高。
宿霭(sù ǎi):久聚的雾霭。
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
掣(chè):拉、拽。
杳(yǎo):远得看不见踪影。
蟾宫:月宫,俗传月中有蟾蜍,故称蟾宫。
这是一首描绘元代卢沟桥晓月很有特色的散曲。此曲描写卢沟晓月的优美景色。作者以动写静,使画面充满动感,意境十分开阔,气势也比较宏大,全方位地展示了卢沟桥畔的景物特点,结句似真似幻,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美景的赞美之情。全曲意境深远,气势磅礴。
当时,卢沟桥是出入京都的大门,每当夜幕还未完全退去,桥上便已经车水马龙,人流如织,远处山色依稀,树影玲珑。此曲的首句便展现了这一情景。
“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这三句运用排比句式:“俯危波”言其险,“通远塞”喻其阔,“倚长空”显其高,寥寥数语,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层次分明,且极为准确、生动。“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和夸张的写法写卢沟桥,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极为形象、传神。
结尾三句,照应开头的晓行,诗人运用比喻的写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卢沟桥与晓月、天上与人间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恬淡愉悦深遂高远的境界。诗中的“疏钟”、“行人”把画面点染得鲜活生动。最后一句“如步蟾宫”切合题中之“晓月”,如同带进了一个神话般的世界一般。
鲜于必仁,字去矜,号苦斋,渔阳郡(治所在今天津蓟县)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英宗至治(一三二一到一三二三)前后。其父太常典簿鲜于枢,“吟诗作字,奇态横生”(见《新元史·文苑·鲜于枢传》),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在世时与海盐杨梓之子国材、少中交游甚密,常“尽以作曲方法授之”。贯云石曾教杨梓及其家僮唱曲于前,受有维吾尔音乐影响的鲜于必仁又教其子国材、少中及家僮于后,所以才有因杨氏而著称于世的“海盐腔”。其散曲中的写景之作,曲文华美,意境开阔;咏怀历史人物的曲作,咏史论世,格调健朗。
铁骑春寒,英雄恨、何时始歇。对万古、日飞潮射,抗忠比烈。
玉剑气横难度水。灵旗夜卷朱仙月。念青衣、毳帐是何人,关情切。
金牌愤,风波雪。社稷事,东窗灭。叹一堆黄土,河山顿缺。
五国冰长封马角,九天雨又吹龙血。忆当年,壮发怒云高,摇双阙。
燕语青春深,花飞白日静。村舂细雨来,别业开三径。
牙山草木误重围,胆落诸梁免胄归。诏下万方齐感泣,岂知血战事全非。
桑田沧海几兴亡,岁岁东风自扇扬。细麦新秧随意长,闲花幽草为谁芳。
午桥萧散名千古,金谷繁华梦一场。满眼春愁禁不得,数声啼鸟在斜阳。
我朝定鼎越周汉,救民水火平暴乱。顽民义敢昧壶浆,自取灭亡死糜烂。
深仁厚泽宥殷遗,各为其主纶音垂。承平百载观旧史,疾风劲草咨涕洟。
应元姓阎官典史,丽亨其字为明死。前后剿寇多有功,抚按交推卧不起。
乙酉大兵定江阴,方亨失抚乖民心。民心本未忘故主,胁以屠城惧益深。
陈冯何人逞螳臂,不明顺逆频失利。应元时隐砂山崖,迎入孤城为尔帅。
火药铅丸发旧封,输银输粟感义公。束缚草人收万矢,四城列守严乘墉。
军法不缘豪右贷,重者割耳轻笞背。病医死殓哭甚哀,恩义缠绵士心戴。
搜罗义勇集众材,钩弩毬箭听所裁。或潜纳款斩以徇,五更声转楚歌来。
劝降者谁刘镇府,指画兴亡徒自苦。微官不敢冀封侯,愿死赵家清净土。
女墙修葺完复倾,空棺实土以障城。大雨兼旬炮不发,满城士卒称神明。
阎公负伤守益急,登城惨见中秋月。祥符寺中红光飞,芙蓉蒂破臣力竭。
城头白鹅飞上天,忠魂未死先成烟。可怜六万七千众,八十一日如狂颠。
前湖水浅死不得,众拥阎行僵立直。回头笑杀降将军,自愧当初身负国。
八月廿一鬼夜号,栖霞禅院血洗袍。陈尉前期引佩刀,广文自缢腰间绦。
介子黄生舍人戚,侨寓邵君与程壁。
更有裙钗死魄香,万骨茔前京观积。思陵失在误用人,熊杨之辈何纷纷。
良材若得早建白,谋国何愧卢与孙。惜乎弃置投下吏,犹为朝廷激忠义。
圣朝宽大诏褒忠,父老传闻尚流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