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
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早满湖。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漾双凫。
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
寒食节到西湖时天还没亮,太守还没有来,两县令先来了。
天色未明,乌鸦尚在啼鸣,官船早已满湖都是。礼仪乐队尚未列好队伍迎接太守,远处水面就迅速驶来了两县令的船只。
青山倒映在湖中,用篙撑船的年轻人驾驶着龙船,岸上青烟缭绕,那是从有柄的香炉里升腾起来的。难得遇见如此晴朗的春日,而年老多病的我只想真正地睡一觉。但愿能有一个僧榻,让我好好地睡一会。
瑞鹧鸪:词牌名。原本七言律诗,由唐人谱曲而成词调。又名《舞春风》、《鹧鸪词》等。有上下片首句平起或仄起两种格式。
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古代寒食节时禁火,吃冷食。
太守:宋代对知府、知州的别称。此处指当时杭州知州陈襄。
两县令:指钱塘令周邠(bīn)和仁和令徐畴。
朱舰红船:指各级文武官员的船只。宋代官船涂以朱红色。“朱舰”一本做“乌榜”。
鼓吹:汉以来古乐名。这里泛指当时演奏的乐曲。
五马:太守的代称。
水云:远处水面。滚:泛舟。双凫(fú):此处指二县令。
黄帽:指用篙(gāo)撑船的年轻人。见《汉书》卷九十三《佞幸传》。
螭(chī)头舫:泛指龙船。螭,古代传说中一种动物,蛟龙之属。
须臾:片刻。
该词是一首纪游即景之作。词前有小序,序中交代了时间、地点及有关人物。上片写天色未明时的景物,并暗示“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开头“城头月落尚啼乌”一句,借用唐诗“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象(也是实写),写出了黎明前的特征性景物。暗点题目中“未明”二字,而且景中有事,由自己从杭州城内出发写起,也暗示了西湖的方位(“月落”在西方),下句写到西湖便不觉突兀。接着写来到西湖边一眼瞥见的景物:“朱舰红船早满湖。”意思是大大小小的游船早已满湖都是。正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可见西湖上游人游兴之浓,也为下文写“两县令先在”伏下一笔。“尚”、“早”二字前后呼应,体现了两句所描述的景物在时间上的联系。三、四句就同游伴侣着笔,意思是说还未安排用乐曲来迎接太守,而水天一色的湖面先已荡漾起两位县令的游船。两句一虚一实,暗点题目“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双凫”既是用典,也是比喻,用来指游兴极高的两位县令,显然也带有调侃的意味。
下片承上二、四句,再写湖上、岸边景物,并略表厌倦之意。“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两句展现了西湖湖上、岸边有特色的画面。这既是西湖景,又是风俗画,给人以清新感。篇末二句回笔写苏轼自己,与起笔相照应,表达了某种厌倦的情绪和澄淡的情怀。
全词展示了寒食节清晨众官迎接太守到来的一段场景特写。其中,苏轼的傲散与两县令的恭谨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苏轼厌倦官场应酬,蔑视俗吏的内心情怀。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寒食节清晨苏轼同众官游西湖,迎接太守到来,苏轼作该词记录当时的情景。
襄蜀莽万里,战骨高于城。湖南宁几州,耕凿偷馀生。
天地侧身,风尘回首,何年梦落南荒。家山千里,烟月记微茫。
萍水蓬风无定,随处倘佯。葛藤话、浮生半日,且卧老僧房。
门前来往路,叹迷踪羁旅,混迹渔商。看海波渺渺,曲似回肠。
玉关外、多愁易老,算不如沉醉为乡。旗亭下,千金斗酒,一掷买春芳。
昔年拄玉杖,去看匡庐峰。远山如游龙,半入青天中。
四顾无人独揽秀,五老与我同舂容。手弄石上琴,目送天边鸿。
二仪自高下,吴楚分西东。洪涛巨浪拍岸下,波光上与银河通。
汲涧玄猿弄晴影,长松舞鹤号天风。天风吹我不能立,便欲起把十二青芙蓉。
弱流万里可飞越,因之献上蓬莱宫。羲娥倏忽遂成晚,往往梦里寻仙踪。
如今不知何人抚此景,树下一老与我襟裾同。披图题诗要相赠,气腾香雾秋濛濛。
子归烦语谢五老,几时白酒再熟来相从。
嘉游成畴昔,企叹奄方今。金闺郁龙种,玉山宛鸾吟。
迟向深秋兴,摇荡先春心。足知襟带敞,遂及松桧阴。
大云峙霜萼,虚室函霄岑。缅彼鹤上客,所怀玉浆斟。
声息坠人间,羁绁逮幽林。无乃大还诀,犹为陆海沈。
宁含衣中珠,抚兹弦外琴。天问固难酬,孤心还自谌。
愿言云关闭,勿惊雪发侵。
古言国宅即官衙,称意经营宦亦家。万里代云高雁断,十年海雨野鸥赊。
得来清气归兰席,取次春风讯楝花。好在诛茅庾开府,不教邱壑废天涯。
道散亦已久,世变如浮云。石壁有太古,为问空同君。
宵旰忧虽切,咨谋策靡长。筑坛推骑劫,假节得糜芳。
已矣重江险,哀哉古豫章。蓬茅今在否,矫首恨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