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上次见面我为文长老消瘦的容颜而吃惊,而他不久的离世,让我颇感意外。

三过秀州见了你的生和病和死去,一弹指的时间便已是过去此生和来世了。

存在和死亡我见过很多所以没有落泪,同乡的离去让我也愁心重重。

想去那钱塘寻访高僧圆泽,葛洪在江畔已等到深秋之时了。

注释

永乐:在今浙江嘉兴西北。

文长老:即文及,嘉兴报本禅院住持。

鹤瘦:比喻生病。

云归:比喻圆寂。

一弹指顷:一弹指的时间,比喻时间极短暂。

去来今:佛教语,指过去、未来、现在。

乡井难忘:文及也是蜀人,二人相见时,有怀念故乡之语。

圆泽:唐人袁郊《甘泽谣》载,圆观与李源相友善,曾与李源相约,卒后十二年,在杭州天竺寺相见。十二年后,李源如约来到寺前,听一牧童口中作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苏轼曾根据《甘泽谣》而成《僧圆泽传》,惟圆观作圆泽,未知何据。

葛洪:东晋人,字稚川,号抱朴子,始以儒术得名,后好神仙导养之术。

赏析

  这是作者悼念亡友文长老的一首诗。这首诗写病中和圆寂之后的文长老,并回首过去的交往以及写世事无常的感叹赞美了文长老道行高,又发出前缘未尽的思念之情。此篇诗意沉着,语言流美,写得别有深意。

  这首诗对前二首诗来说,是总束两人的几次会面。首句写上次见面时文及的病容使他吃惊,次句写此时到来文及已死。“初惊”、“旋觉”两句说明如飘风骤雨,纯出意外。用“鹤瘦”、“云归”比喻病和死,非常切合和尚的身份(唐末五代诗僧贯休不受钱镠改诗的无理要求,就说:“闲云野鹤,何天不可飞!”)。“不可识”、“无处寻”,有空虚无常之感,正显出悼念僧人不同于世俗的特点。

  三四两句是有名的巧对。“三过门间”、“一弹指顷”、“老病死”、“去来今”,扣紧佛家术语和两人交往的事实。第一句讲两人交往。佛家以生老病死为四苦,这样写,从诗人自己来说,是感慨世事无常;对文及来说,则如同有解脱意。佛家以“去来今”为三世,这里暗伏结语,有“来世因缘”的意思在内。这两句是流水对,语气直下。如果全用这样的方式,诗易流于滑易。五六句就作一顿挫,“存亡惯见”,重在“惯”字,见亡应流泪,却接以“浑无泪”三字,语特沉重。由文及的圆寂推向已逝的师友,作者的诗集中,在这几年写了不少挽诗。“存亡”二字着眼于“亡”。见亡而泪如泉涌,固然可以表示悲感之深,而泪泉已竭、无可再流则更为沉重。由于习以为常而麻木无泪,心头的沉重更甚于有泪如雨,作者重在此点。作者与文及的交往是因同乡而起,联系他写的第一首,更容易表现出“尚有心”的含意。见同乡死于他乡,见亲朋日渐凋谢,更加深对乡井的怀念,感到归耕无日。这“尚有心”三字又和结语引用《甘泽谣》的故事相联系。

  结尾两句,前人赞为用典极切。用圆泽比文及,既赞美他道行高,和第二首“病不开堂道益尊”相应;又有前缘未尽的思念之情。所以这个结尾,前人特别乐于称道。这样正好为三首诗做一总结。这首诗一气呵成,前四句倾泻而出,后四句如纪昀所评,是“曲折顿挫”。特别是五六句那一联,意极沉着而笔力飞动,引出尾联,使人有语尽而情意无尽之感。

创作背景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六月,苏轼因议新法和王安石不合,以太常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十一月到任。次年末,因事到秀州(今浙江嘉兴),过永乐乡,游览报本禅院,遇到一个四川同乡在那儿住持,名叫文及,苏轼写了一首诗,题为《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说:“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熙宁六年十一月,苏轼赴常州赈济灾民,又过秀州,夜过永乐,至报本禅院,这时文及已卧病退院,苏轼又做一首《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熙宁七年五月返回杭州,再过报本禅院,文及已圆寂,因而又写了这首悼诗。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鸾啼兰已红,见出凤城东。粉汗宜斜日,衣香逐上风。
情来不自觉,暗驻五花骢。
婵娟二八正娇羞,日暮相逢南陌头。
试问佳期不肯道,落花深处指青楼。
隐映罗衫薄,轻盈玉腕圆。相逢不肯语,微笑画屏前。
知向辽东去,由来几许愁。破颜君莫怪,娇小不禁羞。
楼上吹箫罢,闺中刺绣阑。佳期不可见,尽日泪潺潺。
泪尽珊瑚枕,魂销玳瑁床。罗衣不忍著,羞见绣鸳鸯。
君去期花时,花时君不至。檐前双燕飞,落妾相思泪。
空闺灭烛后,罗幌独眠时。泪尽肠欲断,心知人不知。
秋风一夜至,吹尽后庭花。莫作经时别,西邻是宋家。
独自披衣坐,更深月露寒。隔帘肠欲断,争敢下阶看。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万里行人至,深闺夜未眠。双眉灯下扫,不待镜台前。
身如瘦鹤已伶俜,一卧兼旬更有零。
朝客偶知亲送药,野僧相保密持经。
力微尚觉衣裳重,才退难徼笔砚灵。
惟有爱花心未已,遍分黄菊插空瓶。

柚灯多出女儿家,持作中秋不夜花。尽去红瓤馀紫玉,深含朱火似丹砂。

枝枝巧制鸾龙样,颗颗光争日月华。七夕素馨穿百子,琉璃点处更如霞。

梨花亸鹊惊春雪,柳曲迎车怯晓风。篮外蝶衣笼画粉,楼头凤蜡泻珠红。

熏迷银叶怜妆坼,露压金槽滴睡浓。无奈景阳钟隐隐,数声和月到帘栊。

最难堪,战风梧雨竹,萧瑟似茆庵。病榻秋深,吟灯夜寂,故人书递江南。

便那时、芜城深好,吊烟花、隋苑共停骖。携燕寻诗,贴莺买醉,但把愁谙。

一自囊琴还海,几云遥望浦,天阔看岚。鬓换苍痕,曲翻红怨,已如老去何戡。

问一段、玉钩斜路,敢霜华、催瘦柳毵毵。漫忆城西禊序,佳日重三。

甲帐春风肯见分。夜陪清梦当炉熏。寻香若傍阑干晓,定见堆红越鄂君。
雕玉佩,郁金裙。凭谁书叶寄朝云。兰芽九畹虽清绝,也要芳心伴小醺。
绿阴千百顷,约我共登临。
山翠含烟重,榴红著雨深。
行藏皆有命,计较谩劳心。
病怕杯中物,怜余浅浅斟。
曾是阿房学舞人,玉箫旧谱尚随身。
喜归商岭寻仙药,忍见秦宫化劫尘。
松蜜春腴差可饱,槲衣秋碎不须纫。
凭谁唤起勾龙爽,更写湘妃与洛神。

先契今馀几,交情不易论。畴能逾薄俗,未肯弃衰门。

慨念我伯仲,仰怀公弟昆。自知真瓦砾,那得并玙璠。

谁谓长江远,兹来匹马奔。匪因穷附达,政以曲能敦。

遗爱凄其久,高风凛若存。青云看星聚,白发对鸰原。

袅袅临窗竹,蔼蔼垂门桐。

灼灼青轩女,泠泠高台中。

明志逸秋霜,玉颜艳春红。

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

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

虽无酒令与诗筹,喜约明盟访旧游。
寒露正催黄菊晚,断云不锁碧山秋。
机于空处鸥方下,节到寒时蝶也愁。
聚散博沙多少恨,一诗三叹寄汤休。

畿邦初占地,朝议又兴屯。谁引河边骨,来依楼上魂。

畏兵穿小户,避赋去颓垣。舅氏今垂老,荒尊到古原。

三载长安居,日盼双鲤鱼。盼书书不至,书至笑轩渠。

接书意皇恐,开书意纡徐。书面注平安,谅无意外虞。

高堂幸聪强,同室俱乐胥。书末缀两行,看毕忽惊呼。

掷书仰天叹,望云泣涟如。彼苍胡不吊,丧我乡国儒。

阿兄素壮盛,伟哉七尺躯。计年强艾间,诵读富居诸。

何为遭二竖,遽尔道山徂。忆昔就傅时,初解识之无。

兄才早卓荦,长我四岁余。朝夕同问字,负剑几席隅。

艾艾谈元旨,期期撷经腴。暨我年稍长,西抹兼东涂。

十年结吟社,朅来翰墨娱。赏析古今共,契合胶漆俱。

倚襟注庄骚,接迹侣樵渔。春山披萝幄,秋水掇芙蕖。

荷筒暑天酒,梅林雪夜锄。醉月多同席,披星总共车。

几经白战场,常投青田壶。后我捷頖宫,英英耀乡闾。

前年赋远游,执手两踟蹰。燕吨怅遥天,河梁惜判袪。

闻我赴杏宴,寄我折梅书。喜弹贡禹冠,泣问阮籍途。

复言机与云,相待比屋居。今秋大比年,特建使臣旟。

江乡激波浪,海水骄天吴。棘闱遭淹没,入试已佩萸。

登坛方一鼓,抱恙归故庐。沈疴竟不起,噫嘻命也夫。

兄行傥有亏,兄德傥有渝。兄行信无亏,兄德信无渝。

思兄敦孝友,孺慕自少孤。生事养母志,和甘侍板舆。

死事彰母节,绰楔表通衢。每畜卜式羯,亦数苻坚驹。

思兄谨操守,为圆鄙破觚。常甘粗粝澹,不逐尘俗污。

间园养幽姿,实行薄虚誉。思兄振宗绪,群从德楷模。

思兄启后基,诸子垂经畬。泥然伤气数,一语一泪珠。

生未侍兄疾,死未奠兄刍。生别长契阔,死别更欷歔。

何日赋归来,一恸黄公垆。长歌以当哭,幸鉴此区区。

定是瑶台降也。者般潇洒。分明昨夜梦罗浮,自向窗前写。

几曲阑干低亚。鸭炉香灺。侍儿休要触帘旌,看翠羽、双飞下。

汾阳有三诀,衲僧难辨别。
更擬问如何,拄杖惊头揳。

采莲多芳草,种豆杂艾蒿。马齿似蕙根,鱼肠溷铅刀。

举世方好竽,锦瑟将谁操。已矣屠龙技,终身徒自劳。

故人不可见,怅望晋陵东。
客久梦多异,身闲诗益工。
山寒云护雪,江暝水涵空。
若买扁舟去,应消半日风。

一片蓝田种不成,浅沙点点密于星。就中最爱小螺青。

摩诘细皴添画法,坡翁长供寄吟情。煮泉曾否入茶经。

  别纸累幅过当,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才尘忝后,便被举主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

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

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