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片追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苏轼与苏辙同游陈州(今河南淮阳)柳湖的情景。当时,苏辙在陈州任学官,苏轼由汴京赴杭州通判任,途经陈州,二人相晤甚欢。词中以柳湖为中心描写景物,展开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柳湖以“柳”取胜,开头“柳花飞处”四字便是着力的一笔。对于湖面,苏轼着重写出它的明净,用刚刚打磨过的镜子(“鉴新磨”)来形容。苏轼笔下的景物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如“花飞”、“麦摇波”、“飞棹”等都富有动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自在、轻盈的美的境界,烘托出苏轼、苏辙二人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
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开头两句用对仗描写眼前景物,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水天连成一片,波光粼粼,小楼上风和日丽。一切平静,安适,隐含着传告平安的意思。然而一想到远在济南的弟弟苏辙,苏轼心中便波澜突起。最后两句情、景兼到,抒写离愁曲折有致,而又深切动人。“暮云多”,既是楼头远眺所及的实景,因而成了苏轼远望济南的障碍物。篇末提到“归去”,是因为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参见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再祭亡兄端明文》),即使日后能如愿以偿,与当前的别离仍有巨大的“时间差”,因而深感痛苦和无奈,可见离愁的深重。
全词,表达了苏轼对苏辙的思念之情。上片、下片之间的虚实变化用了“暗转”的写法。上片是由苏轼的回忆所构成的虚境,下片头两句则转换成眼前的实境,而其间未用任何字面加以提示,前后的联络与变化形成了一种“暗转”。这是写作艺术浓缩的结果。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九月,苏辙将罢济南掌书记任还京,苏轼作该词表达对苏辙深切的思念之情。
织夫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徵早。
早徵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
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檐前袅袅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齿齐臕足毛头腻,秘阁张郎叱拨驹。洗了颔花翻假锦,走时蹄汗蹋真珠。
青衫乍见曾惊否,红粟难赊得饱无。丞相寄来应有意,遣君骑去上云衢。
忆君乘月下金陵,何处吴山不夜登。一曲潇湘秋万里,至今疑在白云层。
便当年、白蕉红藕,词怀让尔修整。瀜瀜天气愔愔地,可有娟娟人并。
香梦醒。甚曲录栏杆,苔角通愁影。玉箫试媵。只乳燕啼残,小桃褪了,斜日画楼暝。
侬慵甚。旧事凄凉难省。年来笛指都冷。月如蛾黛花如麝,赢与屯田消领。
归思紧。只鸥尾秋船,动我江湖兴。菰烟万顷。约红帽朱三,翠鬟黄九,唱个六么令。
随处波心着戏竿,刚森簇簇护轻安。充形暄气存黍米,大冶昭质任烹爨。
根株吾岂依坟埴,须发何庸非羽翰。霏苍飏碧自生意,行与浑仪谋团栾。
东海孤臣栖止后,清波瘦石总堪伤。忠魂黯惨埋殷血,谏草流传想皂囊。
半劫莺花梅尉市,百年风雅郑公乡。遗民孝义终衔恤,此日谁探眢井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