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传序

  或有问于余曰:“诗何谓而作也?”余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馀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狩,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之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计之所以为者然也。”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闻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虽《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曰:“然则其学之也,当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规,和之于颂以要其止,此学诗之大旨也。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约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集《诗传》,固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

译文与注释

注释

人生而静”四句:语出《礼记·乐记》。孔颖达疏: “言人初生未有情欲,是其静禀于自然,是天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者,其心本虽静,感于外物而心遂动,是性之所贪欲也。自然谓之性,贪欲谓之情,是情别矣。”

“则言之所不能尽”句:语本《毛诗序》:“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教:教化,教育感化。《毛诗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形于言之馀:形,表现。言之馀,言言之所不能尽。

郊庙:天帝神祇和祖先。

乡党闾巷:乡里和街巷。这里泛指民间。

巡狩:天子巡视诸侯所守之土。

黜陟:谓进退人材。黜,贬斥。陟,提升。

“降自昭、穆”二句:谓周自昭王、穆王之后,国势逐渐衰微。寖,逐渐。陵夷,衰落。

东迁:指周平王迁都洛阳。

籍:典籍。此指《诗经》。

刊:删。

“虽《周南》《召南》”句:意谓《周南》《召南》之诗,都是接受了周文王的教化而体现其美德。语本《毛诗序》。《周南》《召南》,《诗经》十五国风之首二篇。

“乐而不过于淫”二句:《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丧。’”淫,指乐过分而失其正;伤,指哀过分而害于和。

自《邶》而下:指国风中《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三国的风诗。

“而所谓”二句:意谓时世衰微,周初诸王之正风至此转为变风。正,正风,指反映周政兴盛的作品;变,变风,指反映周政衰落的作品。

成周之世:成王、周公当政之时。

“其语”二句:谓雅、颂的诗篇措词平和、庄重,含义宽厚、亲切。

法程:法则。

雅之变者:即变雅,和正雅相对,指《大雅》《小雅》中反映周政衰乱的作品。

恻怛:忧伤,指忧世伤时。

闭邪:阻绝邪恶。

“所以”二句:因此下合于人事, 上符于天道。浃, 洽,符合。

“本之二《南》”句:以《周南》《召南》为根本而探求其要领。

“和之于颂”句:由颂声求其和而达到适度。

昌:同“倡”,叹赏。

涵濡:浸润,仔细玩味。

“则修身及家”句:指学《诗》能把握住“察之情性隐约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的原则,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就能从《诗》中求得。

悉次:悉,尽、全;次,排列、编排。

淳熙四年丁酉:宋孝宗淳熙四年,即公元1177年, 岁次丁酉。

新安:唐以前郡名(治所在今安徽歙县)。朱熹为婺源人,婺源属新安郡,故题名多用新安。

赏析

  朱熹撰写的《诗集传》二十卷(后人并为八卷),是宋以后《诗经》的重要注本之一。他杂采《毛诗》《郑笺》及齐、鲁、韩三家之说,而以己意为取舍, 旨在探求《诗经》本义。这样,就使他的“传”打破了《毛诗序》的迷信,在理解上另辟蹊径。同时兼顾训诂与剖析义理,而以剖析义理为主,在阐释诗义上多所发明。这篇序文抓住有关《诗经》研究的几个带全局性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谈诗所以产生的原因。他既沿用《毛诗序》的说法,又引《礼记》加以补充,认为感物生情,情思生言, 由于充分表达感情的需要,就产生了合于音响节奏的诗。他强调“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馀也”,突出客观外物的作用,对《毛诗序》“情动于中”的观点作了补充。

  其次谈诗的教化作用。他根据感物形言有邪正是非的观点,把诗的教化分为两方面:一是在上的圣人“所感者无不正”,故而“足以为教”,这是上以诗化下的一面;一是常人所感虽杂,但“上之人”加以选择“思所以自反”, “而因有以劝惩”,这是以诗刺上的一面。这些观点,是对《毛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进一步发挥。他又指出, “昔周盛时”,诗教大兴;及至衰微,“遂废而不讲”。但诗教“被于万世”,在于孔子的删诗。这是强调圣人在发挥《诗》的教化作用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再次谈诗的体制及其流变。朱熹认为,风、雅、颂体制的不同在于它们是不同性质的乐歌:风“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雅、颂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词”。他还沿袭郑玄《诗谱序》“正经”、“变风”、“变雅”的说法,对诗的流变加以具体阐释,并认为诗是“正”与“变”两方面的结合, “诗之为经”正在于这种结合,从而使“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这显然不同于《毛诗序》将“变风”、“变雅”仅仅归结为“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的产物。特别是强调风诗乃“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变雅为“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等,发前人所未发,较之《毛诗序》显然更符合《诗》的创作情况。

  最后谈学诗的基本原则。朱熹明确指出,学诗的途径首先是按照风、雅、颂的不同体制分别“求其端”、“尽其变”、“大其规”、“要其止”,也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诗的基本精神;然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即通过“章句”、“训诂”、“讽咏”、“涵濡”,来探究诗篇的具体含义。最后, “察之情性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诗的教化作用就能落实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之中。把握诗的基本精神,探究诗篇的具体含义,从而悟出“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鲜明地体现了宋学的时代精神。

  以上所谈《诗》所以产生的原因、《诗》的教化作用、《诗》的体制及其演变、学《诗》的基本原则,可以说是朱熹研究《诗经》、撰写《诗集传》的指导思想,其核心固然是强调《诗》的教化作用。朱熹在宋代理学勃兴的背景下研究《诗经》,鉴于他在知行关系上坚持“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知行相须”,其中不乏可以拣拾的“真理颗粒”,故而在《诗经》的研究中往往能别出机杼,断以己意。这篇序文就超越了魏以来墨守《毛诗序》解《诗》的樊篱,明显地体现出对汉儒的诗学观念的修正和突破,从而成为《诗经》研究中的一篇重要文献。

  这篇序文在写法上也颇具特色。全文采用问答方式,通过四问四答, 自然地转移论题,使得论题醒目、条理井然,加之论说透辟、浅显,语言整饬、精炼,成为古代序文的名篇长久流传。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猜你喜欢

元戎承制扫蛮方,踏遍先王旧战场。又见孔明擒孟获,何殊充国破西羌。

捷书入奏风云动,凯骑扬尘日月黄。圣主万年垂大统,海山无地不梯航。

白彘乌羊见未曾,青蛇赤蚁当常珍。忽惊海物来登坐,能致南烹有故人。

万里漂流海逐食,百年粗粝愧尝新。新篘恰趁来时熟,细酌梅花雪片春。

忆昔千秋节,欢娱万国同。今来六亲远,此日一悲风。
年少逢胡乱,时平似梦中。梨园几人在,应是涕无穷。
凤髻斜分翠,鸳鞋小砑红。东君著意绮罗丛。最好一枝特地、怨春风。
懊恨无情语,娇羞忍笑容。相看疑是梦魂中。怕逐飞云归去、断行踪。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漏琼侵钿琯,正依依、梦别小坊幽院。熏衣练香软,掩金蝉组帐,密灯慵剪。

翠尊自暖,未相思、柔肠寸断。恨雁翎不寄,云笺十二,碧城天远。

葱茜螺心睡髻,凤眼横钗,赋情难遣。乌丝泪满,诗写在,旧团扇。

算啼鹃枝上,烘愁澹月,曾识秋娘半面。看今宵,两处凭栏,是谁病惯。

别苑连城去,膏腴百万畴。剩栽宛苜蓿,空老汉骅骝。

地惜桑麻少,天教雨露优。兵资与农事,廊庙重为谋。

阴山趺坐匪逃秦,杖锡聊充观国宾。
君已无家携爱子,我虽有室别慈亲。
顷年共诗同文馆,今日俱为异域人。
千里远来当洗拂,松醪未孰且休嗔。
攧不开,扑不破。
人言大士应身,我也疑他真个。
终南山,相应和。
喜动龙颜,百僚俱贺,
谁知别有弥天过。

茂苑千门杨柳新,招提啼鸟迟幽人。铢衣香拂春生座,宝塔灯联夜照邻。

聚散一城俱是幻,往来双寺总无因。亦知住世缘犹在,花月能迷静者身。

桐烟墨法后松烟,妙赏坡翁已久传。麋角胶清莹玄玉,龙文刀利淬寒泉。

山廨唯珍白鹅帖,云窗谁录古苔篇。爱尔治生吴市隐,收煤一室数灯然。

怀忽慌,瞻浩荡。尽诚洁,致虔想。出杳冥,降无象。皇情肃,具僚仰。

人礼盛,神途敞。僾明灵,申敬享。感苍极,洞玄象。

江水悠悠淮水流,台城寂寂石城留。
凄凉白鹭洲头月,曾照前朝玉村秋。

三月后方有,百花中更无。

屿如蓬岛水中浮,晓曙霞生万仞头。紫映朝阳遮碧汉,红辉苍海染丹流。

烧山树火晨初放,濯锦江波夜未收。拟望凝台风又左,金光满棹送归舟。

君定前身顾虎头,山阴道上尽勾留。云迷禹穴苍松雨,波静耶溪白萏秋。

愿效前驱寻旧梦,不须津吏问从由。使星南指剡中路,膏雨随车润似油。

马缩寒毛鹰落膘,角弓初暖箭新调。
平原踏尽无禽出,竟日翻身望碧霄。

孤锡依京侍,诗愁上鬓新。迹离三辅晚,梦落九江频。

草入松根井,磬通花外邻。重来知未倦,闲趣自相亲。

鸟有双翼,飞无远近。首出一隅,行无前后。

旅游装太薄,一水问秦淮。
月作投人璧,花为赠妓钗。
酒痕昏客袂,灯火乱春街。
短簿祠前树,含烟一半霾。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