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怀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去年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与妻儿分隔两地很久很都无法见面。

今年夏天草木繁茂的时候,才得以脱身向西逃走。

脚穿麻鞋去拜见天子,破旧的衣袖露出两肘。

朝廷怜悯我得以生还,亲朋故友感伤我已憔悴老丑。

感激涕零拜授左拾遗,颠沛流离中更感皇恩深厚。

虽然我可以回到家去,却不忍心立即开口求情。

寄一封书信探问三川,不知道家中亲人是否还在。

听说家乡一带也遭遇了祸患,疯狂杀戮连鸡狗都不留。

山中的茅屋早已破败残漏,谁还能在家中留守?

苍松的树根被摧折断毁,山地寒冷尸骨还未腐烂。

能有几个人保全性命,一家人岂能相伴为偶。

高山上有猛虎出没,心中郁结连连摇头叹气。

自从寄出去书信后,至今已经有十个月了。

反倒害怕消息传来,心中除此别无他有。

国家命运刚要从衰微中复兴,年老后比平时更爱饮酒。

想到日后欢聚的时候,恐怕我已经成为一个贫穷孤独的老叟。

注释

隔绝久: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安禄山破潼关,杜甫不久被俘,至是将一年,故有隔绝久的话。

得西走:由长安往凤翔得向西走。陶潜诗“孟夏草木长”,杜甫脱离长安时当在四月。草木长,则比较容易逃脱,故下句用一“得”字。

亲故:即亲旧或亲友。

涕泪受拾遗:至德二年(757年)五月十六日唐肃宗任杜甫为左拾遗。唐制有左右拾遗各二人,虽只是一个从八品的官儿,但因系谏官,能常在皇帝左右,并向皇帝提出不同意见。因在流离之中,益觉主恩之厚,所以涕泪而受官。

“柴门”:应前妻子。前陷安史叛军中,今逃归,所以说“得去”,即“能去”的意思。

吴祥农云:“公不顾家而西走,及得去而不敢言归,大忠直节,岂后世所及?”

三川:县名,在鄜州。

比闻:即近闻。口语则为“比来闻道”。

罹祸:即遭难。

摧颓:是形容渭头的撑柱狼藉。

嵚(qīn)岑(cén):山高峻貌。

猛虎:喻贼寇的残暴。

郁结:心上的疙瘩。

回我首:摇头叹气。

耽酒:即嗜酒。

叟:是年老的称呼,社甫这时四十六岁。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在诗中简述了一年来的经历以及对家属的思念,用丰富的想象,把心中的忧虑和惊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出来。全诗没有一句空闲之语,只是平铺直叙,却有声有泪,感人至深。

  这首诗一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十二句(开头至“未忍即开口),抒写诗人初授拾遗后思念家室又不忍告假探亲的矛盾心情。开篇两句是一篇之主。“去年潼关破”,点出国家残破、京都沦陷、战乱流离的大背景:“妻子隔绝久”,点明诗人与妻子儿女长久相互隔绝、不通音讯的事实。这两句为下面两段对家室的千回百转的忧念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全诗的纲领。

  接下来两句从,写诗人从沦陷的长安城脱身西走,投奔唐肃宗。杜甫潜逃出京在孟夏四月,其时草木繁茂,可以隐蔽间道潜行的诗人,故说“脱身得西走”。与妻子儿女隔绝已久,但一有脱身机会,并不是先去探寻家室,而是投奔凤翔的唐肃宗,正见出先国后家是诗人的自觉行动。

  第二段,写抵凤翔见唐肃宗得授拾遗的情景,描写得极朴质、真切、生动、细致。拜见唐肃宗时,脚上穿着麻鞋,破旧的衣袖露出两个胳臂肘,完全是间道逃奔途中的狼狈形象,可以想见麻鞋上还沾有斑斑的污泥,衣衫上处处留下荆棘的痕迹。这样不加任何整饰地去拜见唐肃宗,正透露出其心情的急切和对君主的一片赤诚,也透露出在非常时期君臣朝仪的草率不拘。原生态的生活细节即用极朴质的原生态表达方式来呈现,收到的是极生动真切的艺术效果。千载之下,犹可想见当时情景。细节传神,朴俗传真,正是这两句诗的魅力,也是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创作共同的艺术取向。正因为狼狈的形象透露出一片忠君爱国的赤诚,因此朝廷上下悯其幸得生还,而亲朋故旧则伤其形容憔悴,皇帝也为其忠诚所感动,亲授拾遗之职,诗人则深感在颠沛流离之中君主的厚恩,不免涕泪交零。这四句写诗人在朝廷上下,亲朋故旧和君主眼中的形象,同样不加掩饰,不避“老丑”,真情所至,淋漓尽致。

  这六句乍看与忧念家室的主题似乎关系不大,实则正是由于诗人一片忠君爱国的赤诚和君主的厚遇才逼出这一段的最后两句。“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国家仍在危难之中,君恩又如此深厚,诗人无法开口要求告假探视家人。“未忍”二字中正含有忠于君国与忧念家室的内心矛盾,这才引出下面两段千回百转的至情之性之文。

  第三段(“寄书问三川”句至“心中郁结摇头”句),抒写对家室存亡未卜的忧念和悲慨。因未忍开口告假,故有“寄书问三川”之举,但由于久与家人隔绝,音信不通,不知道家究竟还在不在三川。这两句是一层。“比闻”以下,因新近听到传言说,那一带的百姓因遭战祸,惨遭叛军杀戮,已经到了鸡犬不留的程度,因而不能不想到自己的家室恐怕也难逃此劫难。

  “山中”四句,便是对家室罹祸的想象:三川山中那漏雨漏风的茅屋里,此刻还能有谁在倚窗户而相望呢?也许都已惨遭杀戮,在摧折衰败的苍松之根,尸骨狼藉,地虽冷而骨尚未朽吧。“地冷”句,体贴入微而又沉痛彻骨。诗人的心似乎和家人的尸骨一起感受到异乡土地的寒冷。但毕竟“杀戮到鸡狗”的景象只是出之传闻,因此诗人意中仍有所犹疑,“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二句便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在这种“杀戮到鸡狗”的情况下,很少有几个人能侥幸保全性命,就算有人侥幸活命,全家人不可能团聚,这虽是对情况的泛测,却也透露出诗人意中或存此想。虽然比全家尽遭劫难似乎好一点,但同样是家室残破的悲剧。这又是一层。

  叛军的杀戮使京城周边的大片地区成了险恶的猛虎肆虐的场所,诗人心情郁结,难以解释,只能频频回首了。从“不知家在否”到“地冷骨未朽”,再到“尽室岂相偶”,意凡三层,有转进,有曲折,充分表现出在音讯隔绝、只凭传闻的情况下诗人对家室存亡情况的种种预测与想象,语极沉痛。而“嶔岑”二句作一收束,意更沉郁悲凉

  第三段(“自寄”句至篇末),承上“寄书问三川”,追溯到去年八月与家人隔绝后音讯不通的情况,转出“反畏消息来”的心理和“恐作穷独叟”的深悲。在叛军肆行杀戮的战乱背景下,十个月来音讯不通,未接家书,诗人的心理便从长期的盼家书转为害怕有关家人消息的到来,生怕传来的消息竟是家人罹难的噩耗。因为长期得不到家书的客观事实很可能预示着家人早已不在人间。这种不祥的预感随着时间的进程愈积愈强烈,愈执着,最后便由“切盼”演变为“反畏”。

  处于对立两极的心理这种出人意料的变化,却最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战乱给诗人心理上造成的巨大创伤。这种心理描写,确实非亲历者不能道。而“寸心亦何有”五字,则将诗人“反畏消息来”时那种既惶恐不安叉一片茫然的心境和盘托出。“汉运初中兴”,国运初显转机,这是值得庆幸和欣然的,但个人的命运却不可预料,只能借酒遣闷,沉思默想将来庆祝胜利欢会之时,诗人只能是孑然一身,孤独终老了。国家的中兴,将来的欢会,反而更衬托出了个人悲剧的命运

  本首诗题为“述怀”,所述之“怀”虽主要是对家室存亡的忧怀,但由于处在安史之乱的战乱流离的大背景下,这种家室之忧就和国家危难密不可分,充分体现出家室之忧的时代特殊性,并从一个侧面对战乱流离的时代作了真切的反映。它既是杜甫内心情感的抒写,也是时代的写照。

创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杜甫仍被叛军禁于长安。至德二年四月初九,杜甫得知肃宗移驾凤翔,即有意投奔凤翔,于是便前往怀远坊大云经寺住寺僧赞公处,以避叛军耳目。与赞公密商后,于四月某日,由长安西城金光门出,间道潜奔行在。至德二年五月十六日,杜甫在凤翔官拜左拾遗。惊魂稍定,因思念妻子及家人,便写下了这首诗。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猜你喜欢

洛桥瞻太室,期子在云烟。归来不相见,孤赏弄寒泉。

与君阔松石,于兹二十年。田公谢昭世,韩子秘幽埏。

忆昔同携手,山栖接二贤。笙歌入玄地,诗酒坐寥天。

旧友悉零落,罢琴私自怜。逝者非药误,餐霞意可全。

为余理还策,相与事灵仙。

露醑无情,送长歌未终,已醉离别。何如暮雨,酿一襟凉润,来留佳客。好山侵座碧。胜雨夜、疏星淡月。君欲翩然去,人间底许,员峤问帆席。
诗债酒病非畴昔。赖亲朋对影,且慰良夕。风流雨散,定几回肠断,能禁头白。为君烦素手,荐碧藕、轻丝细雪。去去江南路,犹应水云秋共色。
春水绿波南浦。渐理棹、行人欲去。黯消魂、柳上轻烟,花梢微雨。
长亭放盏无计住。但芳草、迷人去路。忍回头、断云残日,长安何处。
二十年来访道人,奔波寒暑备艰辛。
谁知此日圆通会,便是今生出世因。
炉里有丹欣得遇,法中无语幸相亲。
如何至诀容传受,免向迷途强问津。
为醒城下雨初晴,紫菊金莲漫地生,
最爱多情白翎雀,一双飞近马边鸣。
同时辟命新,中道改丝纶。
沧海人归楚,清风子在秦。
共居卿月下,独得将星邻。
耸动军前檄,峥嵘席上珍。
烽烟边信息,金鼓武精神。
猎度天山雪,歌逢陇树春。
燕台无限好,西向自沾巾。

玉佩金貂列上勋,槌牛杀马犒三军。万里旌旗天上度,满城金鼓日边闻。

新月桐帘影上钩。露寒庭院一天秋。金风飒飒夜悠悠。

砧杵带愁敲远梦,雁声衔恨落高楼。碧云流断暮江幽。

龙凤当年共力攀,参辰异迹十年间。相逢邂逅身为客,叙别踌躇色动颜。

北冀马群先骏逸,南山豹隐旧文斑。而今百里还淹止,行听佳声似鲁山。

我家还分有园池,正愿春迟春又归。
风扫花枝犹隐约,日烘云影渐熹微。
客来但欲拼同醉,事往何须叹昨非。
自念生平鱼鸟性,又思川泳与云飞。

曾把云山烂漫酬,杖藜随处贾胡留。如今脚力那千里,水墨中间只卧浮。

剪得西园一片青,故将来此恼诗情。
怪来昨夜窗前雨,减却潇潇数点声。

岩前有古桂,鳞甲森苍苍。吹凉洗绿烟,永延清夜光。

郤林既已荣,燕山亦已芳。于今赠君去,愿挹秋天香。

高兴何如向子平,男昏女嫁一身轻。白云在望频登陇,黄发为期少入城。

茧室已营身后计,凤笙时听月中声。江淮十载风尘满,回首谁应似独醒。

新月不落地,四更犹有光。无人防白兔,窃夜捣玄霜。

野鹤昂藏自不群,往来瀛海绝嚣氛。碧瞳老去照秋水,石室晓来生白云。

采药每于松下见,步虚时向月中闻。《太玄》亲授神仙秘,霜茧淋漓旧墨纹。

南流底处所,绛帐居尊严。

柳塘春树渐如丝,水际烟生日暝时。最是长条吹不定,画廊红袖度来迟。

百年逢转甲,九月两长庚。巳尽田家乐,不求身外名。

仙源通句曲,瑞气接荆城。会见骑黄鹤,吹箫作凤鸣。

碧眼孙郎此建都,凭陵中国控全吴。危矶冒堞犹黄鹄,长锁连江岂赤乌。

霸业久随流水去,客愁唯对楚山孤。太平城郭周遭在,战垒荒荒隐绿芜。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