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户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

儿僮习鞍马,妇女能弯弧。

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

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

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

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世世代代都是边界上的住户,年年都要防备胡人进攻。

儿童从小就学会了骑马,妇女们也都能拉弓射箭。

胡人经常发起突然袭击,敌军猖狂如入无人之境。

偶然相遇就互相射杀,彼此之间经常都有伤亡。

自从双方签订澶州之盟,南北两国于是握手言和。

虽然避免了杀戮和争斗,却要到两边去缴纳赋税。

当官的不许我们惹起纠纷,说是朝廷为了深远的谋略。

祖祖辈辈住在界河岸上,却不敢到界河里去打渔。

注释

边户:边境地区的住户,此处指代辽(契丹)交界处宋境内的居民。

备胡:防备胡人侵扰。胡,古代对北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此处专指契丹。

弯弧:拉弓,指射箭。

胡尘:辽军骑兵搅动起的沙尘,指辽军入侵。

蔑(miè)如无:视如无人之境。蔑,轻视。

邂逅(xiè hòu):偶然相遇。

俱:相当。

澶(chán)州盟: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主萧太后和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大军南攻,直抵澶州,威胁汴京。真宗本想听从王钦若、陈尧叟之计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抵抗,只得勉强去澶州督战。由于部署得当,加之宋军士气高涨,在澶州大败辽军,并杀其大将萧挞凛,辽军被迫请和。结果战败的辽国,不但没有退还半寸幽燕的土地;打了胜仗的宋朝反而同意每年赠辽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同辽国签定和约,史称“澶渊之盟”。

两地:两边,指宋和辽。

戒生事:不许惹起纠纷。

庙堂:指北宋朝廷。

远图:深远的谋略。

界河:两国分界的河流。

赏析

  这首诗分为两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叙说澶渊之盟以前边民对契丹的抵抗和斗争。后八句为第二部分,写澶渊之盟以后,朝廷软弱无能,使边民的生活更加艰苦。这首诗采用诗中人自叙的口吻,使人感到更加真切,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开头两句,正是这种形势的真实写照。“家世”句是说家里世世代代都在边地居住,可见时间之久。而在这很长时期中,不仅年年都要防备契丹的侵扰,而且一年之中,时时刻刻都处在战备状态。正是这种长期的战斗生活,培养了边民健壮的体魄和勇武性格,以致孩子还没有长大就已开始练习骑马,妇女们都能弯弓射箭。边民的英武表现在各个方面,作者也会从边民那里听到或看到许多这方面的事例,如果件件罗列出来,就会拖沓冗长,没有重点,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诗中只写儿童妇女的“习鞍马”、“能弯弧”,取材很精。儿童习马,妇女射箭,这在别处是很难见到的,最能体现边民的尚武特点。这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不仅有着现实的依据,还同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关。河北地方,从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是经常征战之地,当地人民,历来就有尚武之风,加之宋朝建国以来与辽国长期对峙,使尚武之风更加发展。孩提妇女都能弯弓射箭,青壮年男子更加骁勇善战。

  这样英武的人民,绝不会任人侵侮,下面四句,就写边民对契丹的英勇斗争。“朝夕”表明辽军不仅攻扰须繁,而且出没无常,威胁极大。“蔑如”是说边民对契丹毫不畏惧,根本没有把他们放在眼中,表现了边民的英雄气概。因为契丹经常来犯,边民常常同他们不期而遇,一见之后即互相射杀,双方死伤常常相当。“俱”表明辽军异常凶悍,也体现了边民为保卫国土、保卫自己的和平生活而英勇战斗的精神。

  上面虽然讲到残酷的战斗,巨大的伤亡,情调却是高昂的,下面转到澶渊之盟以后,情调就不同了。这次议和是宋辽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以后,宋朝对辽即完全采取妥协屈服的方针了。诗中的“结欢娱”,即指这次议和,这本是统治者的语言,边民引述,是对最高统治者和那帮主和派大官僚的辛辣讽刺。据和约,以后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表面上“情同手足”,“欢娱”得很。宋朝廷用大量绢、银买得了“和平”,以为可以笙歌太平了;契丹统治者打了败仗,还得到这样丰厚的贡献,是真正得到了“欢娱”;而受苦的却是宋朝劳动人民,这大量的绢银,全都将从他们身上榨取出来。而对于边民说来,他们更要同时向宋、辽两方交纳赋税,遭遇更加悲惨。朝廷既然对辽采取妥协屈服的方针,边境上的将吏就害怕同辽发生纠纷,便约束边民,不准他们“生事”,实际上就是要边民服服帖帖听凭契丹骚扰,不得反抗。朝廷为了欺骗民众,便把这种妥协求和以求苟安一时的行径,说成是深谋远虑。“远图”本是统治者欺骗人民的话头,诗中用作反话,加以讽刺。诗的最后两句就是“远图”的具体说明。“界河”本来是中原故土,此时却成了宋辽边界,而且由于朝廷的妥协退让,住在界河上的边民,甚至连去界河打鱼的权利也被剥夺了。“不敢”,不仅是说要遭到辽军的横蛮干涉,还包括宋朝将吏的制止,因为他们害怕得罪辽军。末两句极为悲愤沉痛,是对朝廷的尖锐谴责。

  这首诗写法同杜甫的名篇“三别”相同,都是采用诗中人自叙的口吻。这样写可以使人感到更加真切,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诗中把澶渊之盟的前后作为对照,也使得对朝廷主和派的揭露更加深刻有力。欧阳修前期在政治上站在以范仲淹为代表为改革派一边,对辽和西夏主张坚决抵抗,反对妥协。他在庆历三年(1043年)写的《论西贼议和利害状》,就主张对西夏采取强硬态度。这首诗正是这种政治主张的反映。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为作者于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冬,充任贺契丹国母生辰使出使契丹途经边界时有感而作,揭露了屈辱的澶渊之盟给国家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抨击朝廷的腐败无能,对边户的不幸遭遇表达了深厚的同情。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猜你喜欢
玉树歌阑海云黑,花庭忽作青芜国。
秦淮有水水无情,还向金陵漾春色。
杨家二世安九重,不御华芝嫌六龙。
百幅锦帆风力满,连天展尽金芙蓉。
珠翠丁星复明灭,龙头劈浪哀笳发。
千里涵空澄水魂,万枝破鼻飘香雪。
漏转霞高沧海西,颇黎枕上闻天鸡。
鸾弦代雁曲如语,一醉昏昏天下迷。
四方倾动烟尘起,犹在浓香梦魂裹。
后主荒宫有晓莺,飞来只隔西江水。
天吴凭怒鼓涛澜,不作闲居卷轴看。
夜半负山谁料得,重来坐失两高寒。

马首嵯峨见华山,三峰削玉最高寒。层阴旧接黄河水,秀色长连紫气关。

只有烟霞生涧谷,总无尘土翳林峦。西还更与山灵约,拟上云梯仔细看。

展屏山色翠连空。潇洒冠闽中。背郭元无尘事,披襟时有清风。
君侯雅致,临流句丽,爱月情钟。乐府直追欧老,堂名新自陶翁。
乱云将雨趁狂风,扫溉氛埃瞬息中。
指点山川开净绿,按行花草失欹红。
槐榆改火年年事,箫鼓迎神处处同。
自是平生观物化,不因春去始知空。
春阳蔼微和,扶疾释余怠。
真馆肃虚寥,幽寻倏逾载。
小径迷积叶,云萝递空籁。
飘梅散轻醿,竹柏纷映带。
澹寂每清神,晴岑列窗黛。
灯宵杂市喧,鹄伫凌空界。
抚心倍仰止,素托抱深赖。
丛阴支倦还,由兹悟悬解。

当年裘马向长安,此日相逢意气欢。季子风流称琬琰,龙门声价重琅玕。

朱弦山水知音少,华发江湖胜会难。东阁观梅惭我拙,广陵春色至今看。

几树晴葩映水开,乱红狼藉点苍苔。
东风留得残枝在,为惜馀芳独看来。
竹迳萦纡去,相逢情若何。
江从木杪见,秋向菊边多。
谩有风涛想,如今岁月过。
唯於交旧里,听取碧云歌。

天涯两别已三霜。黯黯浮云蔽日光。剪剪凄风入夜长。

苦思量。此是人间傀儡场。

武陵寺废近千年,楼阁虚空锁碧天。石镜月明尘匣启,玉棺霜晓漆灯燃。

巫云也自愁神女,锦水何须怨杜鹃。不见后来亡国恨,金牛换得蜀山川。

花间幽鸟爱幽栖,拣得春风最好枝。只有江南王若水,白头描写似徐熙。

迷时从他迷,悟时听他悟。
九牛虽有力,拽之不可住。
日落又黄昏,风吹白杨树。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
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
行人立马闯烟梢,为底寒香尚寂寥。
是则孤根未回暖,已应春意到溪桥。
舣棹乘早潮,潮来如风雨。樟台忽已隐,界峰莫及睹。
崩腾心为失,浩荡目无主。豗cI浪始闻,漾漾入鱼浦。
云景共澄霁,江山相吞吐。伟哉造化工,此事从终古。
流沫诚足诫,商歌调易若。颇因忠信全,客心犹栩栩。
的的堕芊苍,茫茫不记年。几逢疑虎将,应逐犯牛仙。
择地依兰畹,题诗间锦钱。何时成五色,却上女娲天。
月作金徽风作弦,清音不在指端传。
有时弹罢无生曲,露滴松梢鹤未眠。

日高谷底始微暄,岚翠依然透骨寒。

说与行人忙底事,金鸡声里促银鞍。

何路向家园,历历残山剩水。都把一春冷淡,到麦秋天气。

料应重发隔年花,莫问花前事。纵使东风依旧,怕红颜不似。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