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片先写天意留客。“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西湖上的晴雨变化是常见的现象,离任的太守陈襄将要远行,却被风雨留住。这是天从人意的美事,老天爷仿佛被送别的人们所感动,所以才特意以“萧萧雨”“留住”客人,满足了大家的心愿,这是老天有情。接下来苏轼笔锋陡然一转,“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为何这样写。接下去苏轼又把笔锋收回来,申述了一个使人信服的理由,“明朝愁杀人”原来是离情再经过一夜的酝酿和蓄积,会变得更深更浓,到明天送别时一下子爆发出来,会把人“愁”死的!可见老天有情,人更有情。经过这一纵一擒,心理上或情感上的回旋跌宕,苏轼将离情推向了纵深。
下片转换角度,写动人的送别场景。“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这两句写“佳人”泣别,“佳人”是指送别陈襄的一群官妓,同“长河水”联系起来,一方面是由于陈襄乘官船,从水程赴任,另一方面暗用了江淹《别赋》中的词语,“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水。” “佳人”泣别是情重怨深的表现,这就把离情推向了一个高潮。“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这两句又峰回路转,别开境界。苏轼像是对“佳人”们说,你们还是收住眼泪吧,且看站立在大路两旁的杭州百姓,他们哭得比你们还要伤心呢!广大百姓自愿前来送别一位离任的地方官,尽情挥洒泪水,离别场面庄严、感人。可以说,这是百姓对一位官员的最高褒奖。苏轼这样写,非溢美之辞。是苏轼从侧面写出了陈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在把离情推向极顶的同时,也暗含着对陈襄流惠于民的赞颂。
全词无一处直接抒写苏轼自己当前的离愁,苏轼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已。但又无处不渗透了苏轼浓重的离情别绪。苏轼在对实际生活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选取了独特的艺术视角,出奇制胜,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八月,陈襄罢杭州知州任,将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任知府,该词是苏轼在西湖送别陈襄时所作。
阆苑会仙侣,金钟低度,玉磬初敲。松阴下、仙音一派风飘。
笙箫。早人语静,幢幡绕,寿字香烧。张坤鹤,被霞裾鹤氅,宝髻云翘。
消摇。同登道箓,看取天外鸾轺。拥无边、沧海皓月银涛。
相邀。涤除玄览,瑶池宴,已熟蟠桃。功成后,行不言之教,万物根苗。
沧海横天流,万里落胸次。喷墨写蛮笺,化作龙蛇字。
奇哉作诗人,有此凌云气。闻说骑白鼋,新自蓬山至。
君身有仙骨,十洲恣游戏。自度思度人,肯与世相弃。
东行谒木公,却返扶桑辔。遍求不死药,医国归有具。
海上方信佳,措手何日试?君昔慕孙、吴,大军掌书记。
铜章七品官,空衔尚无位。弃觚二十年,未遂平生志。
鳌极陷东南,青衫馀涕泪。英雄岂终穷,天下方多事。
速陈治安策,汉廷思贾谊。
清晓霜钟唤客兴,馀声知度几棱层。烟霞深处无人到,时见凭栏一两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