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云之中捡青槐枝,经常进入深林中连鸟都不会起疑心。
无意之间身上带着几朵花,连落在花上的蝴蝶也被他用肩膀“挑”了下来。
惯:习以为常,积久成性;习惯。
这是一首唯美的诗歌,通篇采用白描手法,通过对樵夫打柴以及下山回家情景的生动描写,营造了明净、清幽的意境,成功地刻画了樵夫的形象,寄托了诗人对“樵夫式”的自由生活的向往。诗歌情景交融、诗意浓厚、独具匠心,具有意境美、人物美、生活美的特点,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意境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歌的意境清、静、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远处,早晨的山林,干净清爽,幽深宁静,白雾升腾弥漫,雪白明丽,与苍翠的山林辉映成趣。鸟鸣声声,打破了山林的沉寂,使原本清净的山林,显得更加清幽。近处,樵夫挑着柴禾,挑着翩翩起舞的蝴蝶而归。远景近景,色调分明,布局巧妙;静景动景,搭配和谐,烘托有致,仿若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这幅美丽的画卷,情景交融,美化了樵夫劳动生活的场景,使樵夫艰辛的劳动富有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人物美:诗人理想的艺术形象
山林茂密,雾霭升腾,樵夫在雾霭中拾柴的身影若隐若现,那一低头、一弯腰、一伸手的动作是那么的舒展,那么的惬意。他哪里是在拾柴,简直就是传说中的神仙在云中漫步。樵夫是山林受欢迎的常客。他勤劳善良,山林中的鸟雀喜欢他,和他嬉戏,与他唱和;山林中的蝴蝶亲近他,成了他的朋友,愿意和他一起回家。朴实厚道的樵夫,安贫乐道,无欲无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回报了他美丽“蝴蝶”。巧妙的景物描写与人物刻画,使诗歌的意境美与人物的心灵互相映衬,突出了樵夫形象的深刻内涵。樵夫是一个被美化的艺术形象,是诗人理想人生的寄托。诗歌中的樵夫自由自在,无欲无求,乐观旷达,是诗人现实生活中久违的人,也是诗人苦苦寻觅的人。
诗歌中描绘的樵夫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樵夫早出晚归,一边拾柴,一边欣赏山林中的美景,还有鸟雀、蝴蝶、野花陪伴,不孤独,也不寂寞,饿了饮山泉,吃山果,累了听鸟雀唱歌。打柴回家,换取自己生活之需。生活自由、快活,没有劳心之累,没有欲望之困,也没有尘世的喧嚷。生活中有鲜花,有蝴蝶,有美好的风景,追求的是平淡、真实、随心如愿的自我。这样的生活,在尘世中是无法找到的,当然也是闺阁生活无法比拟的。作者描写樵夫的美好生活,托物言志,点出自己心中理想生活的方式,表达对自由、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含蓄、优美,虽言志,却蕴藉深远,不显山露水,以巧妙的构思、高超的手法、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浓淡相宜、幽旷深远的山居图。使人沉醉其间,不由对山林自然之趣产生向往之情,从而令读者获得情感的体悟,审美的享受,生活的启迪。
朱景素,字菊如,又字淡如,上元人(今江苏南京)。著有《絮雪吟草》。
泪眼冲寒不受风,出城先错路西东。地连村郭无三里,谊重存亡有数公。
寸草恩多身尚在,蓼莪诗苦卷难终。须知尽日閒行意,不为看云到水穷。
象麓草堂,何处在、白芒洲曲。有负郭东泉,当年书屋。
碧岭千层盘翠黛,清溪一带流寒玉。对萋萋、芳草一川平,烟中绿。
南山下,东篱菊。北窗外,西潭竹。静隔断红尘,那知荣辱。
少日尽多林壑趣,中年游遍天涯足。到于今、把世态人情,看教熟。
市声塞耳不能听,转入禅林取意行。寺破剩看残佛在,塔高留得夕阳明。
与君短腊同为客,即日新交倍有情。更一徜徉可归去,寓斋分对两镫檠。
联冈叠阜卫神都,万幕平沙八阵图。朝柱星垣周社稷,宗藩盘石汉规模。
官堤亘野丰青草,禁禦深林暗碧榆。地辟天开到今日,九重垂拱制寰区。
一送滇池草,重行楚岸花。故人俱远宦,遥夕倍思家。
沙暗三秋雁,河明八月槎。天风洞庭叶,萧飒坠霜华。
周南旋旆指三齐,霜落丹枫叶满溪。江上同人吾老矣,天涯游子赋归兮。
急流自昔臣邻重,姱节重烦御墨题。黄发向来堪顾问,征书东下莫言稽。
九日逢秋霁,群贤集酒徒。云林千挺竹,玉馔四腮鲈。
日落山河净,风高雁鹜呼。茱萸都插遍,还少一人无。
银汉无声珠露湿。一抹秋痕,沁透诗人骨。冰簟凉生清梦惬。
枕边茉莉花如雪。
风飏罗帷灯欲灭。切切凄凄,向曙啼蛩急。远寺钟鸣催落月。
纱窗微透东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