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雪月之观

  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

  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浃肌肤,清人肺腑。

  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

  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仍归窗间,兀坐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因笔之。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未降雪。第二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气放晴。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雪冻,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

  当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于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临着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洁白。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映照着的头发,历历分明。清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

  我扶着栏杆而上。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不觉间呀然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人的精神与外物融为一个整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观。上苍将我放置于宇宙之间,这份景致竟然无以用笔画来传达,也不便用文字来铺陈、传达于没有亲临这份情景的人。这样看来,自己得到的已经很多了。

  同时我也想到,天下名山大川此刻应该比这里更为壮观,那里雪月辉映的景致应当更为神奇。我的思绪因之而驰骋于四面八方,很久才回过神来。茫无边际的思绪无法平抑,可是因为年老身体衰落,我已禁不住寒冷的侵袭。于是便放声歌唱走下小楼,此时已过二更。回到窗前,独自端坐。想到这辈子这样的景致并未多见,并且一天天地淡忘,一天天地被改变着,很多都已经茫然与模糊。于是我用笔记下了这次经历。

注释

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

霁:这里谓雪停放晴。

冱(hù):寒冷凝结。

虚澄:空虚清澈。

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

浃(jiā):透。

栏楯(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楯。

茫然:迷濛不明。

恍然:模糊不清。

呀(xiā):张大了口。

太素:素净。

敷:铺陈。

挟:依仗。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

汗漫:没有边际的。

衰飒:衰落。

二鼓:二更天。

兀坐:独自端坐。

改:更。

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

赏析

  这篇散文以画家对于色彩、光影、物体形态等所特有的敏感,捕捉住了月下雪景的种种特征,将其出色地表现出来。又将月映清波间晃动的树影比喻成“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使人感受到了画家观察表现事物之活泼精细。其次,作者在雪月奇观的描写中,融入了他对人生的体悟,寄寓着深沉的哲理

  新岁正月初三,一场江南罕见的大雪悄然而降,足足下了两天,虽已放晴,但是天塞地冻,直到初十,依然冰封雪凝。此夕月出,雪月争相辉映,寒宵静坐纸窗之下,顿觉寰宇异常光明亮澈,不觉添衣而起,竟然独自踏着碎玉琼瑶,步上溪西小楼。小楼临水,下皆空明澄激;四周景物悉被皑皑白雪覆盖,冰琢玉砌;月光与雪光相激射,“若涂银,若泼汞”,尽显光的强度和质感。“腾光照人”进射出的光彩照耀着人,“骨肉相莹”,仿佛照得人的骨肉都莹洁透明。此为篇中警句,神来之笔。人,净化了;世界,也净化了,是洁白无瑕、晶莹别透。置身于如此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既有蝉蜕于尘埃之外的欣喜,也有几分荒寒空寂的凄然。更有楼前溪水,月光映照在清波间,波光躯粼,树影滉漾,萧疏的枝条倒映于寒碧之中,如同镜子映照着人萧疏的头发,历历分明明。非画家的敏锐目光,不能及此。此时奇寒浸透肌肤,凄清砭入肺腑。

  接着写作者的冥思遐想。独自凭栏,仰观字,混茫一白,令人迷惘;俯视大块,银妆素裹,恍惚迷离;自己禁不住嗟叹惊讶,凝视的目光久久不能收回。此时作者逸兴遄飞,感到物我同化,浑融一体,人与自然都臻于清空澄明的境界。这是上天将我送入远离尘嚣的太素之乡,那种泠泠御风而行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遗憾的是不能形诸笔墨告诉那些未曾从游的人。但是,我所得到的美的享受已经很满足了。

  文中刻画岁月沧桑、人生迟暮的心态,曲折入微。作者已是垂暮之年,无力浪游天下,但是壮心未泯,虽然独上小楼,却还想着天下的名山大川应该境界更阔吧,那那里的雪月之观应该更加神奇吧,恨不能挟明月而高飞,遨游八方之外,然后再返回这个雪月交辉的溪畔小楼的怀抱,可见他是多么渴望挣脱世俗尘网的羁绊。那那种漫无边际、汗漫而游的神思遐想,虽然难以平息,但是老气衰颓,禁受不住这里的凄骨之寒,于是就纵声高歌,走下楼去。时已二鼓,又回到纸窗之下,独自端坐,怅然若失。此夕的雪月之观,平生亦不屡遇,而自己的健忘却日甚一日,再过几天,又模糊淡忘了,故为记,捕捉住那可遇而不可求的奇观。

创作背景

  沈周一生绝意仕进,隐遁吴门,风神萧散,据云望之如神仙中人。这篇散文作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时作者已六十二岁,他以画家的慧眼,诗人的灵性,生动地描绘了雪月交辉的美景

沈周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猜你喜欢
乱红深翠。楼阁春风外。胡蝶成团飞照水。睡鸭无人惊起。
身闲更觉身轻。酒壶歌扇随行。芳草绿杨堤畔,一声初听啼莺。
幽径入桑麻,坞西逢一家。编篱薪带茧,补屋草和花。
舒卷因风何所之,碧天孤影势迟迟。
莫言长是无心物,还有随龙作雨时。
五月枇杷黄似橘,谁思荔枝同此时。
嘉名已著上林赋,却恨红梅未有诗。
清昼永,幽致夏来多。远岸参差风扬柳,平湖清浅露翻荷。移棹钓烟波。
凉一霎,飞雨洒轻蓑。满眼生涯千顷浪,放怀乐事一声歌。不醉欲如何。
贾生去国已三年,短褐闲行皖水边。尽日野云生舍下,
有时京信到门前。无人与和投湘赋,愧子来浮访戴船。
满袖新诗好回去,莫随骚客醉林泉。

夜来几阵西风,匆匆偷换人间世。凄凉不为,秦宫汉殿,被伊吹碎。

祇恨人生,些些往事,也成流水。想桃花露井,桐英永巷,青骢马,曾经繫。

光景如新宛记。记相逢、瑶台殊丽。微烟淡月,回廊复馆,许多情事。

今日重游,野花乱蝶,迷濛而已。愿天公还我,那年一带,玉楼银砌。

色借苍苔古,春随野蔓空。回看五陵上,无树起秋风。

通家早已见高情,且复招陪杖屦行。书法临池王右史,风流骑马谢宣城。

可容佳景无佳句,未识此人空此情。听我酒酣咏东武,为君倒尽玉壶清。

暑雨祁寒过我频,感君父子有深仁。外家秘诀多传孟,今日卢医不在秦。

树近庐山秘种德,人来燕谷亦生春。吴人自昔誇钱乙,岂谓文中本姓陈。

数点微明已露奇,解颜相见却先知。
携壶拟醉无穷树,走马来看第一枝。
照水意闲真我辈,酿寒云重正花时。
自从亲识春风面,不信良工画有诗。
马风子,未通玄。性昏识昧不然。倚仗予,枉了贤。听予劝,莫推延。速当离我便参禅。就有道,而正焉。

玉殿论兵事,君王诏出征。新除羽林将,曾破月支兵。

惯历塞垣险,能分部落情。从今一战胜,不使虏尘生。

秦淮水落大江奔,西溯兰舟海上村。柳色晓浓鳷鹊观,棣花春韡脊令原。

紫髯上将初分阃,白发慈亲政倚门。归向高堂躬定省,对床风雨拟重论。

八十年来卧楚山,绯袍春酒醉红颜。从今岁月应难纪,名在丹台玉室间。

百岁风狂实可惊,眼昏头白骨峥嵘。纵曾在位冠须挂,岂合辞山网更撄。

文举何劳称一鹗,许繇长使忆三生。鲁郊金奏虽堪悦,谁识当时海鸟情。

茅轩有何好,小驻客心宽。始觉安居乐,无如行路难。

杏花春晚散馀芳、着处萦帘穿箔。唤起幽人明月夜,步月褰衣行乐。置酒花前,清香争发,雪挽长条落。山城薄酒,共君一笑同酌。
且须眼底柔英,尊中清影,放待杯行数。莫遣洞箫声断处,月落杯空牢寞。只恐明朝,残红栖绿,卷地东风恶。更须来岁,花时携酒寻约。
李贺高轩过: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钜公。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朝凭秦望紫玉几,莫倚卧龙青锦屏。平生爱山今日足,尚恨轩冕萦吾形。

道旁松尚小,翠色一何新。应有干霄日,浓阴荫路人。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