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一人,于瓮中盛谷。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主人以为忧,无计可施。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忧,吾有以教汝出。”主人亟问:“法何?”老人曰:“汝当斩驼头,自当出之。”主人以为妙,即依其语,以刀斩驼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了瓮中的粮食,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主人急忙问:“什么方法?”老人说:“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曩:从前,以往。
先:先前。
瓮(w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
食:吃。
首:头。
既:已经。
以为忧:为此事而忧虑。
语:告诉。
亟:急迫。
即:就。
依:依照,按照。
其:那个。
用:采纳。
得: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
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这里指那个既杀死了骆驼,又打破了瓮的人。
汝:你。
复:又。
老父:老人。
患:担忧。
本文共涉及两个人物,其中对骆驼的主人盲目听信他人意见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同时也对那个老人不懂装懂的表现进行了嘲讽。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时有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经思考就接受别人的意见,连旁人的“馊主意”也言听计从,结果只能像个笨人一样赔了骆驼又折了瓮。
世上不可能有那种“既杀驼,而复破瓮”的傻子,但思想方法呆板,机械的人是不少的。
以譬喻的手段,来使人们获得无上的智慧,这是《百喻经》的根本所在。譬喻的形式就好像用来裹药的树叶,当人有病时,就取出药来用,而自然地将裹药用的叶子扔掉。所以有智慧的人读了这部书,应当抛开譬喻故事的形式,抓住其中所蕴含的意义。这个故事就启示我们:凡事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
伽腽肭,南北朝诗人,字号不详,生卒年不详,由于年代久远,其生平已无法考证。。《杀驼破瓮》选自《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的搜房的肯定死寓言譬喻故事演述大乘佛法的佛教文学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较为特别的一种。《百喻经》中的故事诙谐风趣,含义广博深刻,很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而流传极为广泛。
茂陵不为伤秋病,西风自吹人瘦。天阔雁书稀,只恨凝蛾袖。
麝烟寒易烬,剩断梦、年年依旧。离绪无端,俊游都谢,那禁杯酒。
雨骤。战长宵,梧桐树,叶叶乱捎鸳甃。任道不销魂,到销魂时候,黄花开过否?
第一是、重阳前后。拼夜阑挑尽篝灯,与影儿厮守。
西山只作伤心碧,野寺遗开照殿红。谁识花前旧年少,愁看鬓底百春风。
诸天帝释终为漏,一念冤亲未易空。松杏依然图昼在,往车来轸岂能同。
玉女乘烟雾,松间采薜萝。飞行了无迹,明月送空歌。
奉常有清卿,斋居名曰克。顾名以思义,思之吾未得。
得非孔颜徒,为仁在一日。夫克亦何名?精军以胜敌。
虎贲三千人,一心同一德。所向尽披靡,不追亡逐北。
何名为精军?天理乃天则。颜氏事斯语,养锐有馀力。
至明且至健,勿之不容息。中军如不精,空拳控勍贼。
天定人亦泯,吾语克斋克。或言道何克?能事非持国。
天理天所为,自然本无作。
泰山天下山,方山屹相对。何时巨鳌趾,中断神斧快。
遂令齐与鲁,划若中作界。阳坡青磝磝,阴崖白硙硙。
众峰如环城,盘盘一都会。一径入灵岩,十里行竽籁。
飞泉何处来,石梁纳高派。金碧閟精蓝,未到气先迈。
钟鱼集万指,陈迹向千载。何人僧伽藜,入壁了无碍。
铁君岂知道,證此身不坏。异类服猛逸,草木动光怪。
信知像教力,超越范围外。年来笔墨废,政坐耳目隘。
不行万里脚,恐负三生债。济南山水窟,岩寺风烟最。
乞我一把茅,飞身入图画。
江上芦花白,吟情又入秋。连朝閒对雨,八月冷披裘。
牛马呼名久,乾坤放眼收。不妨同啸傲,携手一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