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一人,于瓮中盛谷。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主人以为忧,无计可施。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忧,吾有以教汝出。”主人亟问:“法何?”老人曰:“汝当斩驼头,自当出之。”主人以为妙,即依其语,以刀斩驼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了瓮中的粮食,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主人急忙问:“什么方法?”老人说:“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曩:从前,以往。
先:先前。
瓮(w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
食:吃。
首:头。
既:已经。
以为忧:为此事而忧虑。
语:告诉。
亟:急迫。
即:就。
依:依照,按照。
其:那个。
用:采纳。
得: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
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这里指那个既杀死了骆驼,又打破了瓮的人。
汝:你。
复:又。
老父:老人。
患:担忧。
本文共涉及两个人物,其中对骆驼的主人盲目听信他人意见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同时也对那个老人不懂装懂的表现进行了嘲讽。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时有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经思考就接受别人的意见,连旁人的“馊主意”也言听计从,结果只能像个笨人一样赔了骆驼又折了瓮。
世上不可能有那种“既杀驼,而复破瓮”的傻子,但思想方法呆板,机械的人是不少的。
以譬喻的手段,来使人们获得无上的智慧,这是《百喻经》的根本所在。譬喻的形式就好像用来裹药的树叶,当人有病时,就取出药来用,而自然地将裹药用的叶子扔掉。所以有智慧的人读了这部书,应当抛开譬喻故事的形式,抓住其中所蕴含的意义。这个故事就启示我们:凡事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
伽腽肭,南北朝诗人,字号不详,生卒年不详,由于年代久远,其生平已无法考证。。《杀驼破瓮》选自《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的搜房的肯定死寓言譬喻故事演述大乘佛法的佛教文学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较为特别的一种。《百喻经》中的故事诙谐风趣,含义广博深刻,很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而流传极为广泛。
威惠三年邑政优,平生志业未经酬。嗟嗟故里松楸老,先陇归陪地下游。
朝阳照城楼,春容极明媚。走马蜀锦园,名花动人意。
严妆汉宫晓,一笑初破睡。定知花宴欢,酒入妖骨醉。
低鬟羞不语,困眼娇欲闭。虽艳无俗姿,太息真富贵。
结束吾方归,此别知几岁。黄昏廉纤雨,千点裛红泪。
吴罂小小,看非瓷非玉。似饱花神万钟粟。有饭钞、云子囊锁云罗,春尽也、蝶税蜂粮自足。
问谁明月下,斸罢金锄,鸾帚轻匀画阑曲。艳绝女儿妆,粉白香红,又衣袖、回黄转绿。
配崖蜜、煎来十分甜,笑一盏新尝,味逾饧粥。
天涯病后忆行旌,北去空驰万里情。薏苡谤来双凤阙,芙蓉光在五羊城。
山中客解陪操管,海上人犹望请缨。不是穷愁归赵日,著书何必似虞卿。
江东天险天削成,长江为堑山为城。南朝天子慎封守,城外筑城随地形。
盘盘青山出复没,筑城密补青山缺。龙潭起至金川门,百里绵延城不绝。
青山四绕城四周,雁飞不过神鬼愁。北兵纵健无羽翼,礼乐兵刑何用修。
益州楼船夜飞渡,虽有金汤没人戍。
为客荒斋夜,相过喜见君。酒杯令仆进,厨火向邻分。
归计贫难定,愁言醉可闻。无由免流落,归卧故山云。
出现在扬州,留锡于此地。宝塔凌高空,声光动万里。
利物应群机,如月分众水。我来爇瓣香,一瞻一顶礼。
从教人道自倒还自起。
多少春心聚。几瓣花开处。乍见还疑,细窥应怯,闻香且住。
纵他时、烂漫满人间,权作东风主。
往事何堪数。九九才过五。惯历风霜,饱餐冰雪,相逢老圃。
想芳菲、容易到枝头,看纤红初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