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妙亭记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郡守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从广德调任吴兴太守。第二年二月,在官邸的北面、逍遥堂的东面建造墨妙亭,把吴兴境内从汉以来的古文遗刻都收藏在亭内。

  吴兴自从东晋以来就是一个好地方,号为山水清丽广远。吴兴百姓享受丰足的鱼稻蒲莲物产,他们少欲望不争斗。外地宾客不是有事非来不可一般很少到这里。所以历任郡守,都只是歌咏、酬唱、嬉戏、饮酒。莘老到任时,适逢大水,上等农田都没有收成,湖乡百姓大饥,准备一起出门逃荒。莘老大力开仓赈灾,亲自安抚慰劳灾民,一片至诚。家里富裕有余粮的家庭,都争着拿出自己的谷物来帮助官府赈灾,救活的灾民数不胜数。当时,朝廷正推行改革变法,负责实施新法的使者纷繁来往,人们认为莘老会日以继夜地治理各种文书,到处开会,不可能再有闲情,像往日那样雍容自得悠哉游哉。可是莘老更加喜欢交结宾客,赋诗饮酒。闲暇时,网罗遗闻逸事,得到前人赋咏数百篇,编为《吴兴新集》。那些古诗词文章还留存着但是却倒卧在荒土野草之中的刻石,又全都汇集在这个亭子里。这一年十二月,我因事到吴兴,周览叹息,莘老求我为墨妙亭写一篇文章。

  有人对我说,一切事物最终都会消失,依靠外形牢固的东西,尤其不可能长久,即使坚如金石,也会很快变坏。至于功名文章,流传后世,还算能保存得久远一些。现在孙莘老竟然把这些古文遗刻等文物托给一座亭子来保存,这是保存久长的反而向坏得快的寻求帮助。这早已是昔人的困惑,莘老用深檐大屋来保存文物,推断他的用意,难道不是有点不知天命吗?我认为了解事物发展规律的人,一定能够知晓自己从事的工作、事业,这以后就懂得道理而没有遗憾了。事情有成功必有失败,譬如人有生必有死,国家有兴盛必有衰亡。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君子保养身体,凡是可以使生命长久延缓衰老的法子没有不尽力去做的。他们治理国家,凡是可以保存国家免于破亡的法子没有不尽力去做的,一直到无能为力了才罢休。这就叫知天命。这座亭子该不该建造,不值得争论,但是其中的道理不能不辨别清楚。所以我将这些情况记载下来,并且把墨妙亭里的各种文物记录如下。

注释

高邮:今江苏高邮。

孙莘老:即苏轼之友孙觉,莘老乃其字,高邮人。

移守吴兴:调任湖州太守。吴兴:即湖州。吴兴为古郡名,隋开皇时废,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湖州为吴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湖州。这里是以古称吴兴称当时的湖州。

遗刻:遗留后世的碑刻。

蒲:水生植物名,其叶可编织席包,嫩芽可食。

风流:谓行事风雅。

啸咏:长啸歌咏、吟咏,古时名士洒脱不羁的表现。

投壶:古代宴会时的游戏。设特制之壶,宾主以次将箭投入壶口,中多者为胜,负者饮。

劝分:劝说人们互相救济。《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务穑劝分,此其务也。”

躬自:亲自。躬:身体,引申为亲自。

抚循:安抚,抚慰。

劳来:劝勉,慰劳。

使者:指朝廷派到各地监督新法之执行的提举官。

旁午:交错,纷繁。《汉书·霍光传》:“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

赴期会:到处奔走,推行各项政令。期会:泛指政令的施行。《汉书·王吉传》:“其务在于期会簿书,断狱听讼而已。”

遗逸:同“遗佚”,遗失,指佚文、佚诗。《后汉书·儒林传序》:“网罗遗逸,博存众家。”

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指已经被折断遗弃在荒田野草中的石碑。

余以事至湖:苏轼通判杭州时,曾于此年被派往湖州去检查堤岸利害。

赏析

  本文起始既紧扣作亭之缘起,而后宕开笔墨写孙莘老泽惠百姓的政绩,然后才归入正题,发挥议论,推衍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的道理,并进而言及养生与治国之道。 文章从小题目引出大议论,立意高远,富于哲理

  这篇记文一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点题,记孙莘老建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也就是诗中所写的“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孙莘老喜好书画金石,所以不惜花大钱购买古代碑刻,以藏于墨妙亭中。

  第二段记述孙莘老搜罗碑刻用力之勤,但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层层转折,跌宕起伏。第一层写已往的吴兴太守向来政务悠闲。因为其地“山水清远”,其民“寡求而不争”,外地客人“非特有事于其地不至焉”。社会安定,民事不多,宾客少有,清静无为,“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真是悠悠岁月,其乐无穷。如此悠闲之地,孙莘老自然有充余时间去搜罗碑刻了。

  第二层,忽然宕开一笔,写孙莘老勤政爱民、抗洪救灾: “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奔波以救灾民,无暇而顾碑刻。又加之朝中正推行新法,使者频繁往来“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这一层转折使文章顿起波澜,跌宕多姿。这是以退求进、欲擒故纵的写法,起到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第三层,又一转折,归到正题:“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作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莘老在政事之余,尽力搜罗前人诗赋、碑刻。凡是尚存文字的碑刻,即使被抛在荒坡野草之间、僵仆的、断缺的均一概收罗无遗,“皆集于此亭”,照应前文“取凡境内自汉以来故遗刻以实之”的记述中心,写出孙莘老好古之心切,搜罗之勤奋。苏轼至湖州,见到这些碑刻“周览叹息”,坚硬之碑刻尚且断缺,令人叹息。这句承上启下,由断缺的碑刻引出第三段的议论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物必归于尽”一句,画龙点睛,是全文的主旨。一切事物都要归于消亡,依靠自己形体坚固的物体,更是不能长久。即使是坚硬的石碑,很快也会毁坏。相比之下,功名文章流传后世,倒是长久的。把文章刻在石碑上,想长久流传,乃适得其反,“是存者反求助于速坏”。这已经是前人的胡涂,孙莘老建亭以藏碑刻,“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作者认为莘老的作法是“不知命”。孙莘老不知命,指他不知天命,即不知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无憾。物之有成必有败,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这几句进一步具体阐明“物必归于尽”的论点,用相反相成的观点论述了成与败、生与死、兴与亡的辩证关系。

  作者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对老子的辩证法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总是抓住事物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关系来阐明自己的主张,确实是一个真正的“知命”者。以其知命,故能乐天。以其乐天,故能置生死、穷达、得失、祸福于度外,看穿忧患,顺应自然,超脱利害,旷达乐观。但作者毕竟又是一个通三教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文人,他“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本于儒而不囿于儒,谈佛老也不囿于佛老。所以文章接着又写道:“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以道养身,以儒治国,儒道互补,相互为用。

  通观全文,第一、二段记叙,第三段议论。记叙为议论作铺垫,议论是记叙的升华。记叙层层转折,跌宕多姿;议论精辟警策,纵横开阖,汪洋恣肆,一唱三叹,特别是辩证法的运用,熟练而深刻,提高了文章的思想水平,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本文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当时作者赴杭州担任通判一职,路经湖州,而其密友孙莘老恰在此为知州,两人相见晤谈甚欢。孙莘老并请作者为其所建墨妙亭作记。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沟水分流西复东,九秋霜月五更风。离鸾别凤今何在,十二玉楼空更空。

巫峡七百里,巫山十二重。年年自云雨,环佩竟谁逢。
江南春旱鱼无泽,岁晏未曾腥鼎鬲。今朝有客卖鲈鲂,
手提见我长于尺。呼儿舂取有莲米,轻重相当加十倍。
且作吴羹助早餐,饱卧晴檐曝寒背。横戈负羽正纷纷,
只用骁雄不用文。争如晓夕讴吟样,好伴沧洲白鸟群。

地占齐山最上头,州城宛在水中洲。蜿蜒正作长虹堕,吸住江河万里流。

江天漠漠纸鸢舞,秋入三阳霁无雨。寒斋独客温乡语,海上桑田农谚古。

客中谁念悲秋人,天涯芳草歌伤春。平生绮习刬除尽,冷落过岭东坡身。

岭外有人吟感遇,丹橘满林写佳句。秋心不冷冬心暖,待起群阳斡元气。

西尽三秦胜,拂衣归故林。搜诗惨淡色,远世寂寥心。

坐想古人在,行看秋草深。千年白雪调,谁和郢中音。

帘影筛金线,炉烟篆翠丝。菰芽新出满盆池。唤起玉瓶添水、养鱼儿。
意取钗虫碧,慵梳髻翅垂。相思无处说相思。笑把画罗小扇、觅春词。
忆昔相携吴楚游,日同匕箸夜同裯。
奇欢东坝千钟酒,苦恨西湖一叶舟。
共把愁心对陵阙,独将佳句播沧洲。
河山犹未归尧禹,痛尔飘零先白头。
三年对小栏,花蘤见颜色。
红薇开已久,春风长先得。
素馨出南海,万里来商舶。
团团末利丛,繁香暑中拆。
余畦十数种,亦自尚风格。
念尔幽芳性,乞致多手植。
瑶草固微生,栽培子岂德。
别去重来看,犹使中情恻。
解后犹存石柱梁,周家九鼎尚沦亡。
此泉只是寻常水,为有欧苏姓字香。
人间闲日月,春后乍晴阴。
半夜雨声急,一溪流水深。
鸟啼花自发,诗就客能吟。
短策西湖路,幽芳信意寻。

蕉窗夜夜风和雨。一灯瘦影愁为侣。检点别是衾。空馀旧泪痕。

晨妆慵揽镜。积思都成恨。翠黛待重描。怜无昔日娇。

大弓窍阳氏,神鼎沦泗渊。
何须识微士,周鲁必不全。
武库一朝火,斩蛇逐飞烟。
伤心睨前事,氐虏定纷然。

珠玉篇章语不凡,宋唐佳句晋清谈。云分霞彩流银汉,月借波光下石潭。

老鹤唳霜栖未稳,孤鸾对镜舞初酣。直从瘦岛推敲后,今度诗人数二三。

乞身去贱吏,荣慕非所关。
此形谅偶寄,乘委须共还。
田间理初务,务毕仍自闲。
颓罂惜无酒,开尊聊怡颜。
高禽迎新枝,轻云投前山。
俯仰一如此,勿云时命慳。

家具无多岁几迁,暖衣深谷冷平川。山风吹黑娇儿女,始信城中出少年。

清霜初报湖中客,阴云出鬼如蟠石。
今朝又入郇家厨,一旬三醉龙君席。
龙君豪饮卷白波,食单事事敌韦何。
渍蜜鱁那可赏,饮乳蒸豚未足多。
更看蒲叶传新菜,别有樱桃字饆闉。
平生最爱寒消粉,此地新煎热洛河。
野夫饱食兼大醉,龙君醒眼雄相视。
直邀玉女对投壶,催复铁骑横铙吹。
一官从左禄从微,好向文君问典衣。
有酒且开北海座,无粟仍守东方饥。
滴滴莲花漏欲尽,天河渐涸残星陨。
难辞犹泊孝廉船,来期再就丹阳尹。

嶰谷春回落粉香,拂云和露倚苍苍。月明后夜吹箫过,应是伶伦学凤凰。

传自鸿荒判古初,羲农黄帝立规模。
无为少昊更颛帝,相授高辛唐及虞。
位禅夏商周列国,权归秦汉楚相诛。
两京中乱生王莽,三国争雄魏蜀吴。
西晋洛阳终四世,再兴建邺复其都。
宋齐梁魏分南北,陈灭周亡隋易孤。
唐世末年称五代,宋承周禅握乾符。
子孙神圣膺天命,万载升平复版图。

万古神灵岳,三峰镇雍州。首阳曾北裂,星宿此东流。

台驻轩皇跸,天垂白帝旒。行携九节杖,长啸访丹丘。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