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注释

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语(yù预):告诉.

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与:此处为归顺,随 从之意.

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

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

领:即脖子.

由:通"犹"

定:安定。

孰:谁。

嗜:喜欢。

与:归附。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卒:卒然问曰(通“猝”,突然) 

2、由:由水之就下(通“犹”,好象) 

3、说:王说(通“悦”,快乐) 

4、盖: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5、浡:浡然兴之(通“勃”奋发,振作)


二、一词多义

①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接近,动词) 

②由水之就下(趋向,动词)


①望之不似人君(远处看,动词)

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盼望,动词)


三、词类活用

1、一:定于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旱:七八月之间旱(名词作动词,发生旱情)

赏析

  清代刘熙载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我们读《孟子见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证。这一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在此并见到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与梁襄王的应对中,孟子先以天上雨水比喻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喻民心,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这不仅鲜明地表明了孟子的观点,还表现出他高超的谈话艺术。

特点

善辩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孟子对付梁襄王,首先在于善于察言观色而择言。他见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个国君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是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严。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佳,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其次在于围绕中心,逐步展开论述。梁襄王的命题是“天下恶乎定?”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他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属于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也就以严密的逻辑联系,将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揭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某种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善喻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比喻即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直观性,又含意丰富,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刻性。《孟子见梁襄王》,同样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天下莫不与也”的道理。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苗“槁”,久旱要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乌云像油一样的漫延,泛着光泽,大雨像满溢样哗哗倾泻,那么禾苗自然“然兴之”,蓬蓬勃勃地生长,更为茂盛。孟子以苗“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也貌合神契。槁苗望雨“孰能御之”,民之归附,“沛然谁能御之”,反诘得让人毋庸置疑。要天下“与”之,都跟随君王,关键在君不嗜杀人,如甘霖惠旱苗,则民便如水归沟壑,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衔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深感贴切。

犀利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荀子的批判》)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也是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没有一个君王不好杀人,概括战国时广阔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且连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杀者之列。孟子看出梁襄王也属于嗜杀图霸的一类角色,也就乘机痛下针砭。他对梁惠王还申述了一番“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仁者无敌”的道理,而对梁襄王则劝之仍恐其愚,讥之则不畏其恼,言言作声,语语中的。孟子对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没有任何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由梁到齐,“加齐之卿相”。

  孟子见梁襄王时,已是七十岁左右,先前已经游历了好多国家,到梁后先和惠王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是他思想很成熟的时期,也是经验很丰富的时候。他与梁襄王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亦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讲话艺术。就此,对于我们了解孟子的主张以及散文艺术,是有意义的。

  猜你喜欢
不如归,烧痕青青春蕨肥。
茅篱数掩山四围,有秫可酿荷可衣。
世间何地非危机,曷不长守西山饥。
君不见秋崖醉眠钓鱼矶,六年不出山下扉。
不如归,长安道上烟尘飞,
莫向山家怨落晖。
春风草木初萌动,夜雨池塘正拍浮。
玉骨檀心清更好,对花何惜醉扶头。
阁山云冷风萧瑟。野猿啼罢蟾光白。听彻太清弦。断肠云水天。金陵君此去。秋入蒹葭浦。兴满即回辕。明年二月春。

又作瞿唐去,长为道路行。滩名暗可数,风浪饱曾更。

僮仆般移惯,衣装结束轻。别多难得泪,不是总无情。

横绝潺湲度,深寻荦确行。
百年同逆旅,一壑我平生。

至治臻无事,丰年乐有成。图书开秘府,宴饫集群英。

论道皇坟奥,贻谋宝训明。九重多暇豫,八体极研精。

笔力千钧劲,豪端万象生。飞笺金洒落,拜赐玉锵鸣。

盛际崇儒学,愚臣滥宠荣。惟能同舞兽,闻乐识和声。

莫嗟虚老海壖西,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氾桥前百里镜,
石帆山崦五云溪。冰销田地芦锥短,春入枝条柳眼低。
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
不与老为期,因何两鬓丝。才应免夭促,便已及衰羸。
昨夜梦何在,明朝身不知。百忧非我所,三乐是吾师。
闭目常闲坐,低头每静思。存神机虑息,养气语言迟。
行亦携诗箧,眠多枕酒卮。自惭无一事,少有不安时。

朱航东下忽经春,藏室离居作恶频。简上蠹蟫终日在,树间灵鹊至今驯。

北宫自有蠹嚘客,天禄谁同寂寞人。昨夜西窗有佳月,此心迢递思冰轮。

慷慨久无焚券事,男儿奈何称债帅。璧返珠还仓卒难,追呼短尽英雄气。

君不见周珠王,当时称贷遍洛阳。床头金尽偿不得,出门畏人白日藏。

南宫簃台高矗矗,相传蛰龙此中伏。补疮剜肉竟无能,耳目虽清心转恧。

乃知未雨贵绸缪,急到燃眉不易谋。吾侪终不作逋客,频呼庚癸已可羞。

吁嗟乎!铜山丹穴埒王者,南徐北鱼安哉也?人生又岂在多藏,但要饱温无乞假。

柏状久知天所恣,势到三株不容四。依稀年向百岁时,亲见唐家晋阳事。

左倾右跌两无检,欲僵不僵自相险。其一正直不少贬,鬼神偷撼更不敢。

钜腹对剖或仰袒,地力掣拔遭皽脔。横纽生铜作筋缕,突乳银砂簇?癣。

黛乾翠秃精灵富,骨黝态沈情性俨。庄周柳下殊介肆,节意高古同无忝。

廊庙之具屯始亨,必论出处贤人贞。久从濩落不自惜,吕牙五羖皆晚兴。

雪饱霜酣惨遭际,裂缺纷虹闪腾会。时栋终知应帝王,奇材自古资天地。

公输不来亦偶然,洒落自可全其天。向来造物信难测,抱巨用小徒迍邅。

祠前泓湫有龙蛰,夜深爪拽雷雨出。黑云沈侵髓香涩,灵呵神扶柏间立。

有无变化疑脱然,万古空山顿成失。

垂杨如海起风烟,渺瀰春光绿上天。绕袖黏鞍飞絮活,随他漂泊十三年。

孤亭如翼浪如雷,划断东流向北回。欲问南朝旧时事,寒鸦啼过雨花台。

小雨吹凉湿桂林。画帘不卷足秋阴。吟边意共青山远,闲处愁随绿酒深。

日暮空庭里,北雁飞来动远音。

飞来高韵至,恍惚动前因。市美终流俗,忘言自解人。

仅馀肝胆旧,赢得齿牙新。剖腹当今夕,藏珠亦救贫。

问字曾经二十年,雕虫小技沐矜怜。翁今无意呈三策,我亦旋思息万缘。

月缺月圆心自在,花开花落梦相牵。看他求利争名客,千顷波中一叶船。

开栖看雪坐,半榻著吟僧。
顽甚不知吟,睡来还欲冰。
空庭眠病鹤,冻壁立僵蝇。
粼巷有贫者,晓炊犹未能。

古岩苔闭冷侵扉,飞者惊危走者迷。夜深寒热汀洲火,失晓渔家辄自疑。

驴觑井,井觑驴,冬瓜叶上长葫芦。会不得,莫踟蹰,定盘星上绝锱铢。

尘土官曹几处间,今君得邑好开颜。
落帆直向剡谿口,入境先登天姥山。
鱼鸟半和风俗处,云霞多杂簿书閒。
雪晴须去寻安道,不作经宵兴尽还。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