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注释

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语(yù预):告诉.

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与:此处为归顺,随 从之意.

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

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

领:即脖子.

由:通"犹"

定:安定。

孰:谁。

嗜:喜欢。

与:归附。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卒:卒然问曰(通“猝”,突然) 

2、由:由水之就下(通“犹”,好象) 

3、说:王说(通“悦”,快乐) 

4、盖: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5、浡:浡然兴之(通“勃”奋发,振作)


二、一词多义

①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接近,动词) 

②由水之就下(趋向,动词)


①望之不似人君(远处看,动词)

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盼望,动词)


三、词类活用

1、一:定于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旱:七八月之间旱(名词作动词,发生旱情)

赏析

  清代刘熙载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我们读《孟子见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证。这一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在此并见到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与梁襄王的应对中,孟子先以天上雨水比喻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喻民心,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这不仅鲜明地表明了孟子的观点,还表现出他高超的谈话艺术。

特点

善辩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孟子对付梁襄王,首先在于善于察言观色而择言。他见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个国君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是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严。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佳,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其次在于围绕中心,逐步展开论述。梁襄王的命题是“天下恶乎定?”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他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属于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也就以严密的逻辑联系,将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揭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某种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善喻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比喻即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直观性,又含意丰富,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刻性。《孟子见梁襄王》,同样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天下莫不与也”的道理。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苗“槁”,久旱要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乌云像油一样的漫延,泛着光泽,大雨像满溢样哗哗倾泻,那么禾苗自然“然兴之”,蓬蓬勃勃地生长,更为茂盛。孟子以苗“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也貌合神契。槁苗望雨“孰能御之”,民之归附,“沛然谁能御之”,反诘得让人毋庸置疑。要天下“与”之,都跟随君王,关键在君不嗜杀人,如甘霖惠旱苗,则民便如水归沟壑,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衔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深感贴切。

犀利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荀子的批判》)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也是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没有一个君王不好杀人,概括战国时广阔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且连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杀者之列。孟子看出梁襄王也属于嗜杀图霸的一类角色,也就乘机痛下针砭。他对梁惠王还申述了一番“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仁者无敌”的道理,而对梁襄王则劝之仍恐其愚,讥之则不畏其恼,言言作声,语语中的。孟子对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没有任何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由梁到齐,“加齐之卿相”。

  孟子见梁襄王时,已是七十岁左右,先前已经游历了好多国家,到梁后先和惠王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是他思想很成熟的时期,也是经验很丰富的时候。他与梁襄王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亦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讲话艺术。就此,对于我们了解孟子的主张以及散文艺术,是有意义的。

  猜你喜欢

雨后山川秀满溪,洞门疑是辟尘犀。白沙翠竹溪光净,细草幽花野径迷。

閒步禅林思蝶化,倦骑朝马听鸡啼。使君自得真消息,祖令须烦大士提。

年年九月西湖,绣船继日笙箫拥。五云深处,红帘一桁,语莺歌凤。群玉峰头,影娥池畔,烟霞飞动。认蓬瀛仙子,云程路远,贪人世、瑶池梦。
要看黄尘清海,戏真珠、麻姑清纵。曲门自有,菊金芳砌,月篦浮栋。子著宫桃,舞翻官柳,霞杯纤捧。待明年更把,西风妙曲,按成新弄。
努力避喧遭掣村,强颜追好得嗔拳。
交情只有春风厚,千里随人不用钱。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得意东风快马蹄。细草沙堤。几枝丰艳照清溪。垂杨外,小桥西。

写来还恐神难似,肥和瘦。要相宜。碧纱窗下倩君题。

聊记取、旧游时。

醉翁去已久,废寺泉流圃。朝来春雨深,照见山鸡舞。

分离胡山阴,飞雨洒征衣。靡靡万里途,念子复当归。

逝言为谁感,居情实自违。游子身尚强,得以慰庭闱。

白浪红尘二十春,就中奔走费光阴。
有时俗事不称意,无限好山都上心。
一面琴为方外友,数篇诗当橐中金。
会须将尔同归去,家在碧溪烟树深。
立峰峦,脱簪冠,夕阳倒影松阴乱。太液澄虚月影宽,海风汗漫云霞断,醉
眠时小童休唤。

岁将暮矣,子将焉往。燕山雪花大如掌,娟娟美人淮水上。

淮水日夜流,相思人白头。

浮蓱依水。
寄生附林。
托根清流。
委积重阴。
愿树之茂。
乐川之深。
太阳移宿。
葵藿倾心。
至诚茍着。
虽微难禁。
况与夫子。
利齐断金。
敢敷中怀。
贡之所钦。

稽山镜水卜茅茨,又是炎炎六月时。因爱直名多召谤,为贪佳句少成诗。

干戈历乱逃新鬼,书剑飘零远旧知。只有缠绵许丁卯,一帘疏雨话相思。

自君别后,便藕花红槁。露坠莲房尽丁倒。况半阴不雨、渐短秋天,料此际、晚饭柁楼应早。

罗纬才病起,未寄棉衣,昨夜君边可寒到。时节又重阳,斗酒双萸,盼乌榜、归来正好。

怕明日、关山雪霜多,便欲寄音书、雁鱼都少。

上马如飞鸟,飘然隔去尘。共看今夜月,独作异乡人。
就养江南熟,移居井赋新。襄阳曾卜隐,应与孟家邻。
生前知己人谁是,今日人人识姓名。
葬地不封秋树死,诗坛空在墓山平。
子孙零落行人酹,画像微茫钓渚清。
惟有寒蝉思凄切,别枝依旧曳残声。
此是滩头处士家,我从何日离天涯。
木棉高长云成絮,瞿麦平铺雪作花。

烟波不知处,一棹寄江滨。夜火明红叶,秋风长白蘋。

虫声都在水,鸥梦惯依人。日暮多歧路,何劳更问津。

不如载酒此凭阑,水色山光蔚可餐。紫翠挟春排坐湿,玻瓈涌月入窗寒。

苍茫白鸟鸣幽屿,掩染飞花漾碧湍。但令风光入吟啸,画船绮袖不须看。

今代汉宗英,如公不数人。
清标高岳柱。和气蔼湘春。
宣室思才子,甘泉欠侍臣。
平生刘子政,晚节更精神。

郭门迢递寺嵯峨,落叶声中载酒过。地迥方知秋色早,亭幽倍觉好风多。

林梢斜日开青嶂,槛外游人踏绿莎。绝胜西园耽雅集,几回鸟语杂笙歌。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