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路

赤路如龙蛇,不知几千丈。

出没山水间,一下复一上。

伊予独何为,与之同俯仰?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赤色的道路如像龙蛇,蜿蜒曲折不知有几千丈。

出没在山水之间,一会儿向下一会儿又朝上。

我到底是为了什么,跟这险恶的道路时俯时仰?

注释

“赤路”二句:南方称“赤”,又多红土,广西多赤土,道路蜿蜒曲折,故云。

伊予:即“予”,我。伊:语助词,无义。何为:为何,为什么。

赏析

  咏物诗贵在能寓微婉的兴寄于生动的物象描绘之中。寄托的深浅有时不在词意的显晦,而在诗歌概括容量的大小,邹浩的《咏路》即是一例。诗中没有具体描写从京城到岭南一路上的观感,而是以不知几千丈长的龙蛇来比喻漫长的旅途和在千山万水之间盘旋上下的贬谪之路,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上下仕途、俯仰无愧的人生之路。

  首句点题,“赤路”也可视为炎荒之路。鲍照《代苦热行》:“赤坂横西阻,火山赫南威。”即效“赤”字形容炎热之地。“赤”字还兼有空尽无物之意。此处只写一条空荡荡的赤土路,则路途的漫长寂寞、燥热荒凉均在言外。因而以龙蛇为比,就不仅是取其曲折蜿蜒之状,而且照应了“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的典故,令人想到沿途险恶的自然环境。以下写路的形貌,处处扣住龙蛇之喻。“不知几千丈”以写龙蛇长度的量词写路之绵长,“出没山水间”用龙蛇出没不定的特点形容路之曲折,“一下复一上”以龙蛇上下低昂的动态写路之起伏,便生动地描画出路在山水间屈曲延伸、忽隐忽现的态势。在此漫漫长途上踽踽独行的作者问自己:“这一生为什么偏偏要随着这条龙蛇般的赤路俯仰上下呢?”这一问含意复杂,联系他在《愤古赋》中为屈原“以忠不容而卒葬于鱼龙之腹”而“愤然伤之”的心情来看,有痛愤自己无罪遭忌见放的言外之意在,因此这一问是对朝中权奸和谗人的责问。其次,“独何为”又含有“何苦来”的感叹。走上这条迁谪之路是他一生追求功名的结局,不肯随俗俯仰,便要随贬谪之路上下俯仰。道路的一下一上,不能不令他联想仕途的上下、命运的起伏,因此这一问又是他对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的疑问。尽管如北,联系邹浩在其他诗中一再表白的“俯仰无愧作”、“俯仰不愧何缤纷”来看,可知他即使是在迁谪流离、屡濒于死的境遇中,也仍是以诤诤直骨、俯仰无愧而自豪的。 [7]  诗中所咏之路,还可以想到言路。谏官倘要打开闭塞的言路,就要有敢于直犯龙颜、逆批龙鳞的勇气。古人向来将皇帝的反复无常比作“龙性谁能驯”,那么邹浩所走的这条路,正是与龙蛇相俯仰的一条险路。李纲在邹浩《道乡集》序中说,当时台谏大都敷衍塞责,甚至变乱黑白、颠倒是非,“独公奋不顾身,犯颜逆鳞,论国事之大者于言路闭塞之时,号凤鸣朝阳。”可见此诗以赤路比龙蛇,围绕着邹浩被谪在途一事,启发人关于贬谪之路、人生之路、朝廷言路的多种联想,就有较为深广的意蕴。

  应当指出的是:邹浩毕竟是一位道学先生,虽能以气节自励,但也有他迂腐的一面,他的《移居昭州》等诗同是写贬谪之感,却满篇都是“自新有路君恩重,犹冀他时不愧天”之类的话。《咏路》一诗虽含意较广,而终究缺乏强烈的愤激之情,其根源正在此处。王士祯称邹浩古诗似白居易,这首诗语言的平直通俗便很有代表性,好在浅而能深,显而能隐,尚不失为佳构。

创作背景

  从该篇意思来看,这首诗是作者在贬谪岭南的途中所作。邹浩是北宋绍圣(1094-1098)以后著名的诤臣之一,一生忠正方直,因敢于直谏,两次被流放岭南。此诗虽不能确定究竟作于何时,却能概括他两次被流放的感慨

  邹浩(1060—1111)字志完,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道乡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岁。元丰五年(1082)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朝,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独相用事,浩露章数其不忠,因削官,羁管新州。徽宗立,复为右正言,累迁兵部侍郎两谪岭表,复直龙图阁。卒谥忠,学者称道乡先生。浩著《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猜你喜欢
门冷官闲似死灰,人言今日是春来。
犹残旧锡银幡胜,且向山州当酒杯。
糟床夜压真珠红,摩挲醉面迎春风。
春来春去无终极,能费几筹蔓菁菘。
既无长绳可以系白日,又无大药可以玄双蓬。
何怪乎玉雪可怜之孺子。忽颓然风霜不贷之衰翁。
百年长短一兵貉,曾不芥蒂崔嵬胸。
若夫塞翁失马,楚人亡弓,
此事细甚焦螟同。使吾冠冕佩玉於庙廓之上,
吾不见其为泰。使吾披裘带索於嵌岩之下,
亦不见其为穷。诸贤自作世俗眼,
此老日饮亡何中。春秋获麟夫子没,
木草不自医神农。著书万古知何用,
况复起草明光宫。我今并欲焚老砚,
一蓑鸣雨东皋东。
携手力不足,七年坐乖离。
愁思不能眠,起视夜何其。
残月挂破镜,寒星满天垂。
明明故人心,维斗终不移。
绿野秀可餐,游骖喜初结。
芸局苦寂寥,禁署隔清切。
欢言得幽寻,况此及嘉节。
鸟哢已关关,泉流初决决。
紫萼繁若缀,翠苕柔可撷。
屡期无後时,芳物畏鶗鴃。
西南间气忠献公,一生心事天与通。
才高志广无处着,独倚衡疑望关洛。
九州风露方漫漫,卷回残梦归余干。
惟将一念遗孙子,长与世间立人纪。
宣公端明今在无,我生不识惭非天。
宁知中岁遇行甫,历历典刑犹父祖。
试从微处觇经纶,中边玉洁无纤尘。
大河滔滔恣群饮,逡巡独惜障泥锦。
晓庭戒仗喑无声,掣缨振鬣时时鸣。
京师邸吏自相语,张公立朝我良苦。
不知书疏何所言,每一论奏人争传。
好名之人能逊国,而於豆羹见词色。
反覆耐看不可瑕,此事无素能然邪。
我从同朝一千日,见公造次皆是物。
寄声为贺赣州民,朝廷为汝辍争臣。
却须更问萧太传,中传外郡谁当虑。

夜午看山旧寺楼,别来岩桂五经秋,好花凉月醉扶头。

一水又平桥畔路,几人曾预镜中游,山阳残笛更吹愁。

野水浮云荡夕光,仙舟两宿古溪傍。清篇感旧频翻韵,浊酒谋邻载过墙。

烛跋不知春夜久,雨声如为故人长。卫家剪韭今传美,他日宁无有竹庄。

庐墓哀,庐墓哀,墓上有花亲手栽。春风一番花一开,亲魂去矣何时来。

魂不来,儿不返,空林月落猿声断。泪花著树花已空,伤心何处吹羌管。

扫石旋铺琴席,临流试泛酒卮。山水依依可恋,风尘扰扰何为。

立遇心通彻,清香味得餐。水中红焰结成团。雪里琼花,烂漫不凋残。性烛明金阙,神丹晃玉盘。齐修六度与三坛。出自吾师,内景自然看。

羡君高节似陶潜,五亩园林老不添。遁世人情虽淡薄,开门秋色自清严。

案头黄卷香终日,砌下苍苔雨一檐。后夜中秋更应好,隔窗云木看飞蟾。

隐德家声累世闻,考槃幽涧作闲人。夭红过眼随荣谢,菊秀兰香自占春。

明侯德美世莫俦,麒麟之趾丹凤咮。黄流芬芳在尊卣,缫藉光彩收琳球。

王姬下嫁礼服优,鎏金为车白玉辀。闺中通籍孰与侔,贵宜列爵同彻侯。

大布遂易狐白裘,事业直拟追前修。赋诗援笔思不留,天机岂用加雕锼。

众观后羿亲射侯,束手欲立江辄流。法书一字千金酬,玉钗之股珊瑚钩。

大儒老师日与游,论道极口称伊周。二年市官留小州,政宽坐致东南酋。

三韩毛人及流求,行滕在股宝络头。长风万里驱大艘,象犀珠贝充海陬。

贡之府库常汗牛,归视其室唯蒯缑。圣主在位将尔求,出纳王命为舌喉。

紫禁春醲雪未消,年年香冷只飘飖。许身入画酬清赏,不嫁东风过小桥。

云在瑶阶月在池,藕花香里写乌丝。深宫只奏南薰曲,不似骊山避暑时。

紫阁深严邃殿西,书林飞白揭宸奎。
黄封缴进升平奏,直笔夫人看内批。

鹈鴂先鸣萎众芳,好音空复系潇湘。昏灯院宇苔花湿,暮雨山桥木叶荒。

前代不群谋鸷鸟,几人先戒得鸾皇。女媭野庙秋风泪,数断砧声已渺茫。

朝出扶桑来,莫入虞渊去。
胡不缓驰驱,百岁一朝暮。

东林百不会,瞎驴随大队。鞭打不进前,步步只倒退。

一日复一日,灵台转昏昧。死去入地狱,永劫终不悔。

开口见心肝,实语当忏悔。

匝岁离多泪已盈,化为甘雨溢花茵。纵生天上犹天忌,始信人间事有因。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