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咸阳的宫殿高峻巍峨,座落重重;仿作的六国亭台楼阁比绮罗还要艳丽华美。
秦能一统天下,只因为当初天帝喝醉了胡乱把秦地赐给了穆公,并不是由于它据有险固山河。
咸阳:秦都咸阳,在今陕西咸阳。
嵯(cuó)峨:高峻的样子。
天帝醉:张衡《西京赋》:“昔者大帝说秦穆公而觐之,飨以钧天广乐,帝有醉焉,乃为金策锡用此土,而翦诸鹑首。”
“不关”句:反贾谊《过秦论》而用之。贾曰:“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穆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
这首诗前两句写秦灭六国的煊赫气势:灭诸侯国,每每依照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将掠夺来的美人钟鼓放置于其中;后两句专就秦事发议论,作翻案文章。此诗通篇使事用典,翻出新意。虽不尽铺陈尽致,然用笔曲折,意蕴丰富,启人深思。
前两句“咸阳宫阙郁鹾峨,六国楼台艳绮罗”都是写实。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官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秦统中国后,大肆营造宫室,著名的“阿房官“便是这样的产物。尽管秦国拥有地势高峻的“宫阙”和艳于绮罗的“六国楼台”,但它毕竟是掠夺人民的财产肆意建造的。因此天下人敢怒不敢言。不堪其压榨与掠夺的人民终于“揭竿而起”,推翻了他们残忍的统治,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无论是六国的灭亡,还是秦国被推翻,都是因为他们“日益骄固”而自食其果。诗人在这里明言秦国“宫阙”和“六国楼台”的艳于绮罗,实质是在暗示他们难以逃脱的灭亡命运,这是一层;既然六国与秦国的大建宫室难逃其灭顶之灾,那么,唐敬宗的大建宫室也同样不会有好结果的,这是第二层。如果说第一层意思是作为唐敬宗的一面历史镜子的话,那么第二层的弦外之音,简直就是在向唐敬宗发出严重警告,诗人的此番苦心,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这就是此诗的含蓄蕴藉、“用意深微”之处。
后二句“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这里,诗人是在暗里忠告唐朝君主,不要走秦朝掠夺百姓财产的老路。倘若不信,重蹈秦国灭亡之覆辙,即使有像秦地那样坚固险要的山河也是无救的,哪怕是皇权神授也是没有把握的。后来,黄巢起义攻入长安,正应了诗人的逻辑推论。在这里,诗人不说秦王的残暴和昏聩,更不说唐敬宗的巧取和豪夺。而只是说天帝之“醉”,错赐秦地,但等天帝一醒,天帝又要收回原来的赐予的土地。再说,“醉”酒的时间过程毕竟是短暂的,这就意味着秦王占有山河的时间也是不会长久的。一个“醉”字,包蕴着深刻的警策之意,给人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想象余地。
此诗专咏古事,发人所未发。含蕴深折,寄讽深婉,立意精深, 构思巧妙,达到了寓讽于史事之中,寄意于言语之外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将不详。唐敬宗宝历(公元825年—公元826年)年间,朝廷大建宫室,耗资颇巨,收刮钱财,民冤鼎沸,与诗人同时的杜枚曾作《阿房宫赋》以讽之,诗人李商隐也作《咸阳》一诗以讽之。
旧雨西风卷。便重经、天荒地老,此情难遣。剩粉遗香留得在,两袖三生红泫。
谁擘破、同心珍茧。分付鲛人和泪织,一丝丝、扣入冰花浅。
来世作,臂纱展。
非耶立望全身显。太愁予、千眉峰蹙,双鬟云扁。缟夜梨魂看似雪,吠影心忪粤犬。
恩与怨、而今勾免。梦里锦鞋欢兮薄,上头钗、判向生前典。
缘不了,莫轻剪。
我为山西行,叱驭过近县。传闻蔡有邻,石刻古今冠。
风流书以来,妙绝隶之变。银钩鸾凤舞,铁画蛟龙缠。
凭谁致墨本,故旧诧珍献。正恐赋分薄,一夕碎雷电。
平生六一老,集古藏千卷。惜此方殊邻,公乎未之见。
荡荡大晋,奄有八荒。畿服既宁,守在四疆。桓桓褚侯,镇彼遐方。
变文膺武,武步龙骧。
武有七德,众鲜克举。帝用是难,训咨既普。虽有周亲,唯能是与。
大周之吉,归美于褚。
褚侯之迈,人望实大。企彼江淮,眇焉如带。智名不彰,能功斯废。
靡德而称,靡仁而赖。
济济百辟,穆穆皇朝。虽则异事,谁非同寮。出者眷之,处者恋之。
情发于中,用著斯诗。
试妆才罢,乍坐还眠,任欹翠枕。渐敛娇波,懒云钗溜浑不省。
屈戌难锁柔魂,度柳墙无影。暗逐春骢,遍寻烟水云岭。
此际相逢,道真真、画眉人并。不知红日,窗间移桃过杏。
分付呢喃双燕,近前催醒。重叠花阴,怕伊迷了鸳径。
归径迷何许?时逢老树根。霜林萤火出,露草候虫喧。
半偈曾留意,残钟早闭门。香厨见烟起,回首只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