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阕写词人在临皋亭上看到的黄昏景致。“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起首两句新奇突兀,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水天一色的景致。放眼望去,傍晚的云山显得苍翠欲滴,夜色与山色交相辉映,倒映在琼杯一样的江中,仿佛将满江春水都染成了绿色。阔大的“晚景”落在精致的“琼杯”里,比喻与夸张两种手法双管齐下,营造出新颖生动的意境。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作者看着满眼碧绿的江面,回想起初到黄州时,见到这碧波荡漾如葡萄美酒般的江水,竟认为是由岷山与峨眉山上的雪浪融化而来的。苏轼《与范子丰八首》其八曾有言:“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作者见到这样的景致,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峨眉山的雪浪,勾起了乡思之情。
下阕由静景转向描写动景,写春雨骤降骤停,更为满江春水增添了新的情调。“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写春雨来势迅疾,而来不及防避。因满江碧波,作者的思绪正飘向万里之外的故乡,忽然天色骤暗,迅疾的春雨倾泻而下,打湿了未及躲避的美人的粉腮。
经过春雨的搅扰,作者被迫收回思绪,但其对外界的观察十分敏感,转而以更加细腻的手法描景色的变化。“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写雨停,随着一阵突如其来的东风,仿佛有人掌控一样,雨立即停止了。如同来时一样,春雨在人们没有反应过来之前突然停止。“落照江天一半开”,雨停,云开。雾散,夕阳的余晖斜倚着山顶,将半边天空都染成了红色,天水辉映,江面上霎时呈现出半红半绿的景色来,奇幻瑰丽,令作者叹为观止。
虽未描述作者的行为事迹,也恰恰表现了他被贬之后不得自由、无所适从,只能寄情山水的生活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作者,对自然环境自然有超乎常人的感知能力。所以他状景细致入微,思维广阔,描写景致奇幻瑰丽;抒情则含蓄蕴藉,于字里行间不经意散发出饱满的乡思愁绪,似有自得之趣,又有千回百折的情感波澜。
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一题为“黄州临皋亭作”。苏轼因为写诗揭露新法的弊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到黄州后,住在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元丰四年春天的一个傍晚,词人在临皋亭上倚栏观江,便将这美好的景色记录了下来,即成此篇。
灏气收残暑。恰金飙、夜来染就,小山幽树。丛桂离离香满径,正值秋棠开处。
掩映也、倍添娇妩。红烛三条围锁院,记妲娥、不肯相怜取。
平生恨,那堪数。
思量旧事多如雨。忆前生、婆娑曾在,清虚之府。沦谪红尘三十载,却羡广寒清苦。
忘不了、花阴玉兔。月到中秋光定满,折花枝、吾欲骖鸾去。
再快作,霓裳舞。
前事濛濛。对天边皓魄,场上晴空。僧窗秋夜话,霜磴故人逢。
苏台原是绮罗丛。被牧笛、吹来几阵风。扬州旧花月,也应与、此间同。
歌馆闭,舞衣散,玲珑老,野孤穷。岁月已非光景在,算常到、梦魂中。
莲塘坠粉泣香红。总缀就、閒愁点客篷。杳霭棹歌响,又何处、度疏钟。
遥持玉节镇长安,百辟严趋仰豸冠。私谒不通霜满面,秋毫无犯铁为肝。
一封丹诏来春殿,三品清衔贰夏官。幸际升平戎事少,委蛇日日侍金銮。
大夏尧遗俗,汾河汉豫游。今随龙驾往,还属雁飞秋。
天行肃辇路,日驭翼华辀。朝乘六气辩,夕动七星旒。
谷静禽多思,风高松易秋。远林才有色,遥水漫无流。
京华佳丽所,目极与云浮。但睹凌霄观,讵见望仙楼。
锁门皆秀发,鸳池尽学优。待君草封禅,东山观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