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溪石记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徒,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有淮南,淮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想其葭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菱溪的巨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已经被人取走了;另一块虽然体积不大形状却很奇特,也被当地百姓收藏在家中;那块最大的,还静静地仰卧在溪水之旁,因为它太难搬动,故而得以存留在这里。每到天气转寒秋霜降落溪水干涸后,大石便显露出来,溪旁的人见此石形状怪异,往往把它当成神灵来祭祀。

  菱溪这条小溪,当地方志的图画和正文都没有记载。唐朝会昌年间,滁州刺史李渍写过一篇《荇溪记》,说此水是从永阳岭流出来的,向西经过皇道山之下。到实地探求考察,如今并没有叫做荇溪的溪流。再向滁州人打听,人们都说:这条小溪就是荇溪。杨行密占据淮南的时候,淮南人因为要避讳他的名字,才改“荇”字为“菱”字。这种说法于理是讲得通的。

  菱溪旁边好像还有一片遗址,当地人说那是五代时期大将刘金的宅基,巨石就是刘金家的旧物。刘金是伪吴政权时颇受宠信的将军,和杨行密一道从合肥起兵,当时号称三十六英雄,刘金就是其中之一。刘金原本是个武夫健卒,居然能够懂得珍爱欣赏世间奇异之物,有斯文雅致的爱好,是不是因为遭逢乱世功成志满、因过于富贵而骄奢安逸才使他产生了这样的雅兴呢?追想他当年的池塘、台榭、奇木、异草,和这块巨石是很相称的,也算得上是一时的盛事了。如今刘氏的后代散居在滁州成为一般的农户,还有居住在菱溪旁的。

  我感慨人事的兴废无常,又因此石状貌可爱却遭到遗弃深感可惜,于是找来三头牛将它拉到幽谷泉旁,又寻找那块比较小的,在白塔镇民朱氏家找到了,于是将它们分别立在丰乐亭的南面和北面。丰乐亭挨着城墙离城里很近,可以作为滁州百姓逢年过节游玩观赏的景物

  世间事物当中那些出奇的,丢弃在幽暗荒远之处,是很可惜的,放置在人的耳目所及之处,喜爱它们的人又难免取回自己家里。啊!刘金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值得称道的,然而毕竟也算个雄杰勇武的人,他平生的志向难道不宏伟吗?等到他身死之后,不过是一片荒芜零落,他的子孙也都沉沦民间默默无闻,还能指望永久拥有这些石头吗?这个故事可以作为对富贵之人的告诫。而喜好珍奇玩物的人听到有这样的奇石,前来欣赏就已十分满足了,何必非要取回自己家里去呢?

注释

菱(líng)溪:溪名,在滁州东,源出永阳岭,南入清流河。

刺史李渍为《荇溪记》:《全唐文》卷七六一载:“李潢,武宗朝官洛阳令,迁滁州刺史。”他曾写过一篇《荇溪新亭记》,今收录在《全唐文》中。

永阳岭:在滁州北三里。

皇道山:在滁州东北十七里。

杨行密有淮南:唐末大乱时,合肥人杨行密曾被唐王朝封为弘农郡王。后来唐朝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杨行密便占据淮南一带,自称吴王。

刘金:《新唐书·杨行密传》载,乾宁二年(895年),杨行密袭击濠州(今安徽钟离),俘虏了濠州刺史张燧,命部将刘金守卫。《十国春秋刘金传》载,刘金担任濠州围练使,威名大震,为濠州人所称颂。

伪吴时贵将:谓刘金是杨行密政权非常知名的大将。

金本武夫悍卒:刘金原本只是个武夫。

为儿女子之好:谓刘金竟然有如此的雅兴。

编民:编入官府民籍的固定居户。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我对于历史上人和事的兴起衰败颇有感慨

惜其可爱而弃也:可惜它非常可爱却遭到废弃。

幽谷:幽谷泉,也在滁州。

于亭:指修建丰乐亭。

赏析

  文章首先开篇点题,交代菱溪石的处所、环境, 以“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来突出石之“奇”。然后追溯其源,石的处所原为五代时权贵刘金的园囿。刘金为吴国杨行密的部将,以骁勇知名。其视菱溪石为奇物,据为已有。岁久废圮,石亦湮没。作者“惜其可爱而弃”,遂辇致于丰乐亭两侧,供滁州百姓观赏。一石一事,平平常常。然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其笔触并不停留在对菱溪石客观的、表象的记叙上,而是以“人物之废兴”为契机,由此挖掘出富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内涵。昔日刘宅“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而今时过境迁, “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灭而无闻”。作者于今与昔的鲜明对比中,发出富有警策性的告诫: “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乎生志意, 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最后一段议论卒章显志,表明了写记的目的,是希望“富贵者”不要因好奇而将石据为已有,其用意是颇为深切的。由于那些“富贵者”骄奢淫佚,横征暴敛,致民穷财尽,国势日衰。作者忧心如焚,寄希望于革新。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作者的抱负无以实现,虽贬官滁州,但并非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是提出为政“宽筒”的主张。强调民生之安定,“节用以爱农”,以此缓和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文章于一石一事所发的议论,正是作者这一政治主张的具体体现。

创作背景

  《菱溪石记》作于庆历六年(1046年),时作者贬官滁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作者受到很大的打击。其忧国忧民,期望国富民强的初衷虽未改变,但锐气在减。这时的文章,多为写景状物、记事抒怀之作。《菱溪石记》即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之一。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猜你喜欢
花落梧桐凤别凰,想登秦岭更凄凉。
安仁纵有诗将赋,一半音词杂悼亡。

仙人空山居,道意妙群物。度世君则然,脩身吾岂不。

飞行仰云路,趺坐探理窟。独夜扣星坛,清斋具簪笏。

节义千年一缇萦,复因缓急见高情。风霜凛凛欺行役,天地昭昭监此诚。

羞藻敬恭宗祀重,空花了悟世缘轻。归时认得来时路,暗想蓬莱是故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蓬莱海水千丈起,何年得道乘飞鲤。不如扁舟向五湖,欲学养鱼寻范蠡。

郑老曾为前代官,江湖相见独饥寒。
不道夜深霜露重,犹将玉笛倚阑干。

四海无风涛,五年再相逢。会合如此难,况我罹百凶。

悲端素填膺,触事泪满胸。欲言不能语,岂知涕所从。

良久得仰视,恍忽如梦中。非复平昔游,岂复平昔容。

危生若霜叶,懔懔待烈风。不有亲戚欢,其如忧患攻。

破啼强为笑,意气徒衰翁。慰尔友于情,急难义所隆。

甘霖停霤。喜浩荡洪恩,跻民仁寿。戍柳拖金,海棠染绛,报道宰官移绶。

转眼积劳三考,大卧更深犹昼。最好处,似冰壶玉露,十分清漻。

难有。看里巷、此日壮夫,都是来时幼。笳鼓迎风,旌旗耀日,旋筑草堂完就。

自今四时纳福,遥对深山如绣。愿岁岁、共桐乡父老,一卮春酒。

寂寥空谷久相容,行道何须向别峰。山腹引泉因煮茗,岭头乘雨为栽松。

倚天杰阁巢灵鹤,彻海澄潭卧毒龙。樵客岂能知住处,草堂终日白云封。

山明水秀夕阳天,士女纷纷试二泉。五里香塍争络绎,十分春色斗鲜妍。

风和岚影摇金扇,日暖霞光映翠钿。石屋弥漫腾酒气,柱炉缭绕起茶烟。

听松石古思焦令,点易台荒忆邵贤。我辈怡情游锡麓,昔人陈迹感桑田。

禅床入夜留云住,孤塔凌霄伴鹤眠。安得此身无个事,陶然常作地行仙。

鸿雁飞时塞草秋,风沙飒飒使人愁。因君为报江南信,苏武天山雪满头。

晓起南窗看白云,道心如水鬓丝银。当时宣室前釐席,此日仙坛得主人。

方外烟霞知有喜,掌中雷雨信如神。夜来亲见茅君说,五百年间再世身。

有女衣已穿,颜色犹自好。无食未几时,呦呦哭荒草。

问之谁家女,低头未忍道。前山欲黄昏,吾行不暇考。

人言南山颠,烟霞从楼观。
俯瞰了坤倪,仰攀接天汉。
勇往愧未能,长吟湘水畔。
兹来渺遐思,风雪岂中断。
行行重行行,敢起自昼叹。
我闻精神交,石裂冰可泮。
阴沴驱层霄,杲日丽旭旦。
决策君勿疑,此理或通贯。
搔首倚薰风。一幅画图尘土中。鹤怨猿惊人去也,潜龙。谁绞香车起蛰松。
岁月去熙丰。世味人情自淡浓。春去春来墩不竞,匆匆。蜀水吴山血又红。

林外红霞拂女墙,征衫初换爱新凉。板桥柳色经残雨,山店鸦声报夕阳。

久客不妨甘寂寞,微官何必卜行藏。萧萧鞍马秋风里,又见梧桐几叶黄。

一昨暌离五换年,相逢道旧各欣然。已陪文酒四百刻,更得车斜二十篇。

君家阁老名能赋,蓬莱扈游方遇主。吞曹夺李杜陵翁,句律从来付宗武。

如君才藻信踰人,著帽犹为入幕宾。别去当须自珍宠,行看策足出风尘。

薄暮长陂林悄悄,短筇迟影发苍苍。群阴消尽人同老,一气潜生天渐忙。

学雪梨花偷试白,宿梅春鸟误啼黄。无端恼乱东溪竹,叶叶西风背夕阳。

敢云霹雳手,且免鹘鹭蹄。

和闷倚栏干。渺渺云山隔问安。镜里朱颜非旧隔,难看。

静掩纱窗怯早寒。

愁绪恁无端。泪眼人丛只暗弹。最苦韶光留不得,摧残。

两鬓年来渐似潘。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