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找来柳条和白色的柳絮搓出棉线,搓成长长的线条便开始放风筝。
春风需要花多少气力才能将风筝送上天去,也希望长辈的栽培可以带着孩子们上青云之端。
鸢:老鹰。纸鸢上常画老鹰,故名。
风鸢:风筝。
搓:两个手掌反复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别的东西上来回的揉。
絮: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称为柳絮,也称柳绵。
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以八尺为一寻,千寻是极言其长。
消得:消耗,耗费。
带将:带领。
诗人以丰富的想像将诗与画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与画互相补足,饶有生趣。这首诗写放纸鸢前的准备和纸鸢飞上天时的感想,没有直接铺叙放纸鸢的活动,那该是留给画面去交代了。诗人告诉读者,一群孩子使劲地搓呀搓,等放纸鸢的线搓得够长了,大家便兴致勃勃地来到郊外。然后读者可从画面看到,这是一个放纸鸢的好日子,风儿吹著,阳光照耀,孩子们不停地四处奔跑,把纸鸢送上天空。由这个画面,诗人兴起了感想:春风需要花多少气力,才能把纸鸢一个一个送上天去,任意翱翔;而长辈又需要花多少心血,才能把孩子一个一个培养成才,送上青云路呢?
诗的前半部著力於对小孩子放纸鸢前准备活动的描述。诗人并没有全面描绘各项准备活动,只是从其中的一个细节入手,写他们如何努力地编织纸鸢引线。连续三个「搓」字把小孩子们认真而急切的形态表露无遗。缺乏耐心的儿童对这样的单调而费力的劳动不觉乏味,可见他们对放纸鸢是多麼的期待。紧接 的「够」字,写出他们搓的引线一达到足够的长度,便立即停止工作,那种按捺不住的喜悦和跃跃欲试的心情跃然纸上,彷佛一个个立刻就要跳将起来,把自己的纸鸢放上天去。诗人对儿童急切期盼的心理,把握得十分准确而又刻画得细致入微。最后两句点明诗人思绪的飞扬,画面上的无忧无虑的儿童彷佛是他年少时的身影,他牵著纸鸢,怀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沉浸在幸福里。不知何时起,严酷的现实击碎了他一个又一个梦想。如今已是垂暮之年,饱经人世沧桑,但他依然对未来存著希望。他深深祝福,但愿小孩子凭藉春风的助力,飞上青云。对纸鸢而言,「春风」是指把它带上天空的和风;对小孩子而言,那是指父母师长的栽培,可以「带」著小孩子上青云之端。全诗虚实相生,既有浓厚的现实生活的气息,又不乏想象世界的瑰丽色彩。
好的题画诗,有助於理解画的内涵;读者读诗品画,可充分发挥想像。这首诗是诗画相生的一个成功的典型例子。
相传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他在鲁山(今山东省潍县境内)因为看到老鹰在空中盘旋,因而有了制造风筝的念头,但他制造风筝的过程并不顺利。他研究试制了三年,终於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后来墨翟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班),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风筝后来应用於军事上,用来探测敌方的阵地。唐代以后它的用途开始向娱乐方面转化。到了明清,民间逐渐形成风俗,清明节这天人们把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将风筝线割断,让风筝随风飘去,意思是把一年来积下的「郁闷之气」彻底放出去,祈求在一年中消除疾病。
徐渭晚年穷困潦倒,主要以卖画为生。“风鸢”是他晚年常作的绘画题材之一,他曾画了大量的《风鸢图》,并有题诗。这类《风鸢图诗》现存三十多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他通过对小孩子放风筝的描述,把未来的希望和寄托倾注到儿童身上,也寄寓自身的感慨。
自从水心死,麈柄独归公。于易疑程氏,惟诗取晦翁。
二箴家有本,孤论世无同。不复重商榷,骑鲸浩渺中。
汾阳将略早登坛,免胄能令虏胆寒。声伎却因名相减,立功容易处功难。
屹屹楼依槜李城,月波标榜映双楹。未逢秋夕披襟坐,且向春风曳履行。
诗伯高篇先独唱,使君健笔许谁争。还朝滞客方无赖,对此飘然思亦生。
戴进不得武英收,为抹勾漏绛钓裘。若使今朝逢沈四,真成伯乐哭骅骝。
酒阑便忆年时事,彻夜欢娱。锦幕芳襦。销得春风一斛珠。
而今零落谁知道,梦见罗敷。帐冷衾孤。燕子雕梁到也无。
沙海神光射天起,中有蟠龙龙有子。混同江声何处来,卷作淋浪墨池水。
蜿蜒欻起鳞鬣张,蜕骨立化千筼筜。一朝侍臣抱髯泣,鹤驾不归云路长。
百年梁苑陵谷变,流落人间能几见。明昌内府应秘藏,小字亲题保成殿。
吁嗟帝子真天人,此君亦作天人真。君不见洋州老太守,挥洒虽工无此神。
踏沙徐人绿杨中,渐见祗园宝势雄。柏奋怒虬环古殿,花遗娇靥散春风。
娱心未放歌声好,对目难穷幻术工。共醉一时寒食景,不须庭际牡丹红。
留此旬日死,少存匡济意。决此一朝死,了我平生事。
慷慨与从容,何难亦何易。
田家不蓄历,习惯自知时。雨足栽秧早,霜寒种树迟。
司晨劳德羽,守夜护文狸。风俗予能记,将为赋楚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