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曲子写暮春景色,表达了浓浓的惋春、惜春、伤春之情。全曲通篇用问答方式进行,词意转折跌宕,题为“送春”,而全篇不着一个“送”字,处处不现“春”字,纯以自然景象与人的活动罗列来加以描绘,别有一番情趣。
“问东君何处天涯”,起得十分突兀。题为“送春”而由“天涯”着墨,构思是别致的。“东君”在《楚辞》中为日神,后指神话中的仙人东王公,或谓春神东君。此处即指春神。如是,“送春”二字不点自明。以问句开端,让“何处”复盖整支曲子,合全篇而作出回答。
此后的五句从五个方面展示季候的变化,由小见大,探寻自然界的奥秘。“落日啼鹃”是一幅画图,写在落日的余晖中杜鹃独啼;“流水桃花”,写桃花在流水中冲涤,此中隐含桃花已行将谢去,纷乱地跌落泥尘,有一部分随流水冲去;“淡淡遥山”,写山之遥远,只在视线中留下淡淡的痕迹;“萋萋芳草”,写暮春的芳草茂盛,而且暗含“芳草有情,夕阳无语”之意,仍照应晚景;“隐隐残霞”,写残霞也只留下隐隐的身影。这五种自然景象中,有几种是相关连的,如落日与残霞,淡淡与隐隐,桃花与芳草;也有一些是单独存在的如啼鹃、流水。而季候明显的是流水中的桃花,萋萋的芳草,正因为有它们的点睛,其余部分也就受到辉映,著上了残春的色彩。“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是个对句,更进一步探寻“春去也”的踪迹。柳絮与游丝惯常被诗人用来表示春的存在,形象地看到春的踪影。此处用设句的方式,把主语“春”有意省略,柳絮今日吹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游丝又惹到谁家去了呢?这两个疑问实际上是用不着回答的,柳絮与游丝自然己随春而逝了。此正是曲家巧思高明之处。
“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钞”三句深化前面的形象,对“何处天涯”最后作出回答。可是这个回答又是具象的,往日爱弹的琵琶,现在倦去理它;人倚靠在秋千上想晃一下又下不了决心;只剩下月亮照在窗纱之上。这三个短句中前二者主体是人,后一句主体是月,但月已被拟人化,似乎月亮也感受到气候的变化,也变得春困夏乏起来。纵观末三句,似乎只字未提到春幕,也没照应“何处天涯”,可是整体形象却仍扣紧了主旨,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全曲通篇用问答方式进行,有的要回答,有的又不要回答,造成词意的转折跌宕,增加阅读的兴味。许多事物的描写,貌似平列,而实有关连,在连与不连之中,推动感情的进展。纯用白描手法,以最省俭的笔抓住最富于特征的事物形象呈现在纸上,有以小见大的效果。末尾三句,形有尽而意无穷,很像影视中的“定格”,给人一种回味。全篇不著一“送”字,不著一“春”字而言尽“送春”意绪。
别久浑如梦。望江南、平安竹报,经年未捧。问讯故人无恙否,莫更愁煎病拥。
渐猎猎、西风吹动。两字加餐传尺素,怕薄寒、还向罗衣中。
须为我,好珍重。
本来高格疏梅共。认前身、冰心雪貌,瑶池仙种。冬日松筠清见操,春草庭闱代奉。
待秋晚、黄花香送。菊有芳兮兰有秀,况丹山、十里桐先种。
声激发,听雏凤。
迎得新春入旧科,独先嘉卉占阳和。今年顿被寒摧朽,应为尖头送暖多。
织女迎秋欲到家,迢迢天汉未云赊。和风交倚琉璃扇,香雾深藏云母车。
赋就锦篇催梦雨,妆成绣领待升霞。多情绛蜡浑如昼,剩取同心四照花。
世家三山踰百年,读书作官还种田。支分派别五十灶,昔日一家同屋眠。
迩来本大枝叶繁,荣枯异体理则然。自家有酒自家吃,有馀尽可宾客延。
自家无钱自家守,慎勿仿效生冤愆。我今新正六十四,发白面黑心未死。
寡交颇觉乡党疏,嫉恶何妨宗族忌。此心但愿子孙贤,诗礼家声勿令坠。
种田有饭蚕有衣,读书作友天下知。纷纷衣锦食肉人,马上相逢知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