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洛阳正值芳菲节”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离人所的满城春色的地方。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他又用“秾艳清香相间发”来进一步渲染“芳菲节”,使洛阳的春色变得更为具体可感。“秾艳”一句不仅使人想见花木繁盛、姹紫嫣红的景象,而且还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阵阵春风吹送过来的阵阵花香。接下去两句“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既是写景,又已暗含眷恋送别者的感情。“游丝”是蜘蛛所吐的丝,春天飘荡空中,随处可见。庾信的《春赋》就曾用“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来点染春景。游丝和垂柳原是无情之物,但惜别者眼中,它们却仿佛变得有情了。这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游丝苦苦地缠绕着人不让离去,又埋怨杨柳怎么没来由地争着把人送走,即景抒情,把笔锋转入抒写别离。
下片继续写旅途的春光和离愁,使人感到春色无边无际,愁思也无边无际,始终苦恼着离人。作者只写旅途一瞥,用富有特征的形象描绘产生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是全词传神之笔。上句描写旅途中的春山:只见山口处有红杏傍路而开,而红艳艳的杏花林遮住了一大片青山。下句写那位离人的活动:他绕山而行,群山连绵,路途遥远,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中途停宿有杏花开放的驿舍里。这儿人烟稀少,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他感到寂寞,他夜不成眠,望月思人,终于迸发出了“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的叹息,使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喷薄而出。词至此戛然而止。
上片写洛阳春季花柳盛开的洛阳这之春,并以柳丝萦牵喻难舍之情。离别的时候正值花草芳香的洛阳之春,浓艳的、清香的,相继开花争妍。接下来写忍离别之情。词人拈出两个象征依恋和离别的意向,“游丝”、“垂柳”,并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思,用一“苦”一“争”,写离别之人对洛阳及送行者依依不舍的深情。
下片设想离开洛阳所经之处的风景及旅途之状,进一步渲染离情。“杏花”二句为远望所见之景,放眼望去,离开洛阳要经过的青山缺口之处,红杏似火,一路行人或行或歇。词人也即将加入这行人的队伍,他不由得想象着离开满是好友和知交的洛阳后的寂寞旅程,那会是怎样一番情形呢?一路之上,又会有谁相随呢?陪伴自己的,恐怕只有寂寥孤馆的那一轮明月吧。
此篇述离情,作于景佑元年(1034)春天离开洛阳之时。
三岁度岭行,薄言观世枢。壮心销流丸,林泉聊据梧。
归心存醉石,取似在枌榆。江湖泉已亟,神尻梦可趋。
漆吏称昔至,周臣怀旧都。流止互相笑,外身理不殊。
委形凭大化,中素故不渝。兴感既有合,触遇孰为拘。
海尘无定变,聊崇芳兰躯。
文献群公表,东丹八叶传。圭璋贻嗣德,兰藻霭遗编。
禁籍虚青琐,神游定玉泉。太常千字诔,谁有笔如椽?
三白呈祥日,群黎引领时。轻随柳絮舞,润许麦苗知。
郢上惭高调,山阴负宿奇。祗应且饱饭,歌舞答恩私。
云烟过眼百不有,惟有篆刻留永久。此砖断蚀沦冰霜,乃以一字供收藏。
缺月隐雾光璘彬,陶自何代工何人。巩如磐石世所宝,旧事或访渤海陈。
筑城此日井干勤,彼执艺者功无棼。我侪高谈通史传,筹海之图几曾见。
越山隔岸横长峦,孤城兀峙回狂澜。升高作赋兴苦索,惟以运甓忘严寒。
寒风怒号沧海立,大波欲冻老蛟泣。雪光濛濛阵云黑,遥思入蔡成奇策。
手抚此砖三太息,厅语戎行须努力。君不闻河上翱翔刺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