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春天是百花盛开、野草芳菲的季节,处处都有令人赏心悦目、欢情无限的景象。但好景不长,这种美好的景色早就过去了。久处异乡,又是一年清明节。黄昏坐在小院思念亲人。可是,在遍地落花时偏偏遇到伯劳鸟。
亲人所处之地与这里仅隔咫尺江山,却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来而只能悬目相望,鱼雁互通。望穿秋水却音信全无。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成,而且让人梦中惊醒的又是刺耳的角声。这怎么不令作客之人为之心碎呢?
蝶恋花: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阑珊:衰败、将尽之意。芳草歇:香草将凋萎,不再芬芳。
客里:离乡在外期间。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民间有上坟扫墓、插柳、踏青、春游等习俗或活动。
落红:落花。啼鴂(jué):又名伯劳鸟,类似杜鹃的一种鸟,鸣声悲凄,古人认为是不祥之鸟。
咫(zhǐ)尺:形容距离近。楚越:春秋战国时两个诸侯国名。
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魂销:谓灵魂离体而消失。形容极度悲伤或极度欢乐激动。
音尘绝:音讯断绝。音尘,音信,消息。
梦破:梦醒。心欲折:形容伤心欲绝。
梅花:指《梅花落》,笛曲名。
这是苏东坡写的近十首《蝶恋花》的一首。从词面上看,显然是一首于暮春时缅怀亲友之作。词中没有说明所怀念之人是谁。从所表达的情感来看,他所怀念的不是一般的亲友,而是关系比较密切而又常常为他所想念的人。
词的上片抒写在春意阑珊的清明时节作者与亲人的互相思念之情。本来春天百花盛开的美景苏东坡举目所见,确实“春事阑珊芳草歇”。这是他对暮春景的概括。他在外作客,已非一年。“又”过清明。按习俗,清明节是祭扫先人茔墓的节日,但是他乡作客,先茔不在此地,无从祭扫。落红处处,入耳之声,偏偏是鴂鸟啼鸣。这是他对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又是“春事阑珊”的形色补充。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表述他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亲人所处之地可以说是“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不能自由往来。天不作美,不如人愿。“角声吹落梅花月”,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正待出发的征人所吹奏的进军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这里的“梅花”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声,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
东坡此词,如单纯把它看作怀人之作,调子似乎低沉一些。但情感真挚,婉转曲折,感人至深,但为了进一步领会它所含的真情实意,应从东坡的政治生涯与诗词创作的发展过程加以探索。
此词当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当年暮春,苏轼在镇江一带办理赈饥事,已将近半年未能回家,因作此词以表达对杭州家人的思念。
秋风好,秋风好,吹起栖鸾上云表。邑人欲留留不住,綵旗绣帐长安道。
歌者相和舞者蹈,欲说遗爱知多少。朱弦直,青铜照,奸回百巧终莫欺,正大一交如夙好。
处事无难轻车就熟路,据理必争疾风加劲草。
三年任满如始至,万里当远到。拥箳篂,植旌纛,分内功名非外求,时来为之特谈笑。
尚须续续□飞笺,勿谓老夫年已耄。
数卷清风迥出群,正如缥缈敬亭云。宣城古是诗人地,张氏才多奕世闻。
踰岭奇游苏玉局,登楼伤别杜司勋。通家独恨升堂阙,聊比中郎志郭君。
清晨越南涧,毕景来东林。石径入幽阒,稍闻钟声音。
禅房鸭脚古,别院桫椤阴。春夕月复佳,微云灭遥岑。
山气自蓊郁,天宇亦森沈。道人澹相对,松风洒衣襟。
夙怀清净退,回识妙明心。寂寥无可说,请君张玉琴。
百亩春兰盖碧畦,玲龙且莫唱黄鸡。青丝屡罥鸳纹水,红袖频麾燕嘴泥。
岘石坡前山简客,天花场上净名妻。千枝万朵黄家去,听取娇莺恰恰啼。
岁晚嘉蔬已向萎,独馀芦菔老霜畦。收随芧栗供山谷,赠比蘋蘩撷涧溪。
菹乱金钗入珍馔,羹融玉糁脱污泥。程春定觉人彊饭,功校蹲鸱自不齐。
细订先贤语,经年竞寸阴。真诠悟渊澈,古处入林深。
止水堪垂涕,清风此涤襟。精诚能默契,同具不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