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又高树又密太阳出得很迟,早餐时雾和露犹如细雨纷飞。
骑在马上已经走过两座邮舍,路旁人家渐渐打开两扇竹门。
冬青树环绕驿路野蜂乱成阵,荞麦花开田园里山雀不停飞。
明天早上乘船大江送我东去,万里迢迢天风吹动客子之衣。
东流:原为县名,在长江南岸,今属安徽东至县。
食时:古人一日两餐,早餐在日出之后,隅中(太阳当顶)之前,食时指的就是这段时闻。雰(fēn)霏:雾露浓密的样子。
邮舍:通称驿站,宋代替邮铺或邮台。供传递文书的人员和官员歌宿换马的所在。
冬青:一种常绿乔木,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匝(zā):环绕。
一天,诗人骑着马在东流的驿道上行进。只见四周山高林密,绿色屏障连绵起伏,初升的太阳被遮得严严实实。直到早饭时分,依然雾气迷蒙。诗人策马走过两所邮舍(宋代的邮舍彼此相隔十至二十里)之后,路边的人家才相继打开竹编的门。渐渐地,一切都苏醒了,活闹了。路边的冬青树散发出缕缕清香,惹得野蜂成群而来,上下飞舞;园里的春荞麦有的已经结实,馋嘴的山雀不时前来啄食。置身子这个宁谧幽静而又生机勃发的环境里,倍感身心酣畅,真是难得的享受。诗人转而想到明天就要乘船离去,大江滚滚,天风吹衣,自是气势非凡,然而,“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离开自己的家乡兴国愈来愈远,离开自己熟悉依恋的山区景物愈来愈远,那孤凄惆怅的情怀便会与日俱增。诗的末联语极豪放,但结句“万里天风吹客衣”,着“客”字,顿呈回环跌宕之势,隐隐透露出游子的哀伤,与前六句意脉相连,浑然一体。
朴素、真切是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开头从山区的常态落笔,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读来倍感亲切,有如身临其境。原因之一是:它真实地展示了山区早晨(严格地说是上午大部分时间)所特有的环境气氛,不加修饰而境界顿出。原因之二是:诗人善于用虚字勾连烘托,使之前后关照,而又承转自然,不着痕迹。如次旬的“且”字除强调雾露稠密,久不消散这一山区特有的景象外,还和第三句的“已”、第四句的“渐”相互映照,起了浓化情境、突出题旨的作用。
作者王质常以苏轼自况,他的诗放旷不羁,也确乎有点苏轼的气派。以这首为例,脚韵全然合律(除首句押“支”韵,余皆押“微”韵。宋人诗首句常邻韵通押,故不可视为出韵),中间两联对仗也很考究,当是律诗无疑。但平仄的安排不合律处甚多,如首句第二字“高”,四句第二字“家”,当用仄声处却用了平声,纯是拗体,读来自有一种挺拔瘦硬之感,与情韵悠长的唐调不同。
前三联都是描述“东流道中”景物的笔墨,没有大的起伏跳荡,末联落笔于时空的现场之外,风波突起,境界大异。诗人借助于自己的联想能力和腾挪功夫,使作品显得豪气横生,充分体现了宋诗风格。
王质(1135年—1189年),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寓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经学家、诗人、文学家。
秦嬴鹿失楚骓已,乃公马上空相侈。威加海内悲故乡,四皓不来将易子。
左袒终归侧室儿,右相安刘功孰比。天为一代启仁君,景残武纵叨馀美。
少子曾孙繇博陆,昭明宣核安遐迩。杂霸贻谋初乱家,元成以下安足齿。
岂知伏莽在新都,漫愁飞燕为祸始。麒麟罢禅金縢作,著石丹书符命起。
卯金孺子辞未央,新室文母空投玺。白水真人弗绛衣,铜匮新皇何日止。
有弟皆分散,家贫苦宦卑。君听鸿雁响,深负鹡鸰诗。
半顶梳头白,啼痕满面垂。哀哉两决绝,摇荡菊花期。
旧说归期已失期,更逢佳节倍相思。交亲若问今何似,客里春来困酒卮。
碧瓮盛来琥珀光,感君远意不能忘。情知岁近归期远,且对尊前说故乡。
徂徕之松渭川竹,劲节高标拔尘俗。衲僧行志亦如斯,甘分空山抱幽独。
香严一击忘所知,鸟窠叠足忘危枝。只将松竹代说法,布毛何用拈来吹。
道人东寺有师叔,慎莫抛家事驰逐。铁船打就已多时,归帆好趁东风熟。
一曲笙簧临碧树。闲却了蝉无数。当时应悔,送得春归去。
一声声,还疑被、落花误。怎唤得春回,迷旧路。且复约春心,傍秋住。
弱柳侵帘,袅袅寻飞絮。问画梁间,参差羽。紫霄寒起,可传得、侬幽素。
万种深情,凄凉调,不成诉。曾共玉楼人,移雁柱。弹遍十三弦,泪如雨。
湖上春云挟雨来,楞伽山木尽低摧。吴王废冢花如雪,独自吹香上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