簟席生凉,碧纱橱帐,白日里闲眠醒来,枕边轻风拂过。躺在床上听闻向晚的衙门里没什么公事,慢慢地,把床头的几卷书给看完了。
抓着脑袋吟诵起归隐的诗句来,自己感到对功名利欲已经没多少兴趣。假如有人问起我的能耐如何,只不过是一个愚字罢了。
南乡子:词牌名。
自述:题目一作《和杨元素》。
簟(diàn):竹席。
碧:绿色。
纱厨:古人挂在床的木架子上,夏天用来避蚊蝇的纱帐。
一枕清风:是苏轼非常喜欢用的意象。如“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
晚衙:古时官署治事.一日两次坐衙。早晨坐衙称“早衙”,晚间坐衙称“晚衙”。
归欤:即归去。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在陈国的时候,曾发“归欤”的感叹。
懒更疏:即懒散,不耐拘束。
使君:太守,此系作者自指。作者当时任徐州太守。
占得:拥有。
一味:所有,全部。
上片写初秋的黄昏,苏轼在碧纱帐里一觉醒来,枕边微凉的秋风也吹不尽浓浓的睡意,于是继续躺在凉席之上,听外面公堂一片寂静,他知道这意味着今晚不用上堂处理公事了。这是一个清闲的黄昏。“一枕清风”是苏轼比较喜欢用的一个词组和意象,诗里多次用到。它把晚风吹拂下那种清爽而又舒畅的困意表达得淋漓尽致。“睡听”二字表现出苏轼起床的慵懒和悠闲,也说明他早就料到今天“无一事”的状况了。这里实是反用古人之意,古人常用“晚衙”来叹息公务繁忙,而苏轼却道“睡听”“无一事”,一种超脱的感觉就上来了,于是他徐徐起身,半躺半靠着看起了床头的书卷。这里一个“尽”字,再次把这种悠闲无止境放大,拉长。
下片开始议论,“归欤”二字直接点明了议论的主题,也就是他心中追求功名与早日归隐二者之间的矛盾。“自觉”句表面上是一种自嘲,说自己对功名日渐疏懒,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窃喜,窃喜自己终于能够看破功名,心无挂碍了。正是由于这种无挂碍的心态,当别人问及“使君”的才学时,苏轼才能通达、释然而略带自嘲地说自己是“占得人间一味愚”。言外之意,在他看来,是否有才学并不重要,但自己到现在才看破功名,这才是真的“一味愚”。整个下片议论,表面上看都是自嘲,在贬低自己,实际却是在表达一种摆脱尘世功名束缚的愿望,同时也是在庆幸自己已经慢慢摆脱了这些束缚。
此词作于苏轼徐州太守任上,时间在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之间。
浅浅微波照残影,溅溅流润细萦苔。浮花浪蕊相随去,莺语丁宁挽不来。
万家水市,被垂杨、映得酒旗都绿。细雨淋浪春欲暝,愁煞蒲帆六幅。
烟里停桡,花间命屐,小叩幽人屋。素瓷凝雪,果然人淡如菊。
君自生长钱塘,移家喜看,罨画纹铺縠。说在东风莺舌里,听惯乌丝一曲。
词客生平,男儿意气,何必曾相熟。掀髯长啸,为君尽此醽醁。
鹰自养来饥肯去,龙从卧后顾须频。到头骥足非难展,祇在当时驾驭人。
京师阅遍名公画,此卷传来乱后看。满纸烟云元气湿,半轩苍翠日光寒。
文章阁老仪鸾凤,江海羁人佩蕙兰。空忆南风悲岁暮,独怜松桧照琅玕。
人生如浮云,散在天一涯。天涯又飘泊,浩荡成离披。
风吹一朝合,聚会岂有期。闲云不出山,奇鱼不离溪。
行矣归毋迟,春山多紫芝。
我本增城子,家实在天山。持此观化意,遨游乎人间。
游居以一视,忙处有真閒。土木长兀兀,佩玉自珊珊。
涓流赴大海,星火势必然。寄语远游子,游心夙当还。
箫鼓声中又此年,客边情况只依前。梅癯竹瘦何曾俗,水腻山柔还自妍。
一觉未成犹是梦,万缘若了亦成禅。琵琶不识此何泪,我欲停杯问乐天。
三水桥边望翠篁,行人驻马立昏黄。因何秉烛来投宿?州判题诗在草堂。
气以三秋肃,江因九折名。海门环凤阙,半曜拱神京。
舟楫三都会,鱼盐百货盈。凉飙随舵发,新月傍船行。
共指潮生候,争看雾气横。篙师屏息待,渔子放舟迎。
海外千山合,江边万谷鸣。蜃楼惊变幻,鲛室忽晶莹。
鱼沫翻珠佩,腥涎喷水精。玉山高作垒,雪浪俨如城。
似有冯夷鼓,长驱掉尾鲸。前茅从赤鲤,后队亦青旌。
自可吞溟渤,何烦洗甲兵。蛟宫图广袤,蚁垤敢争衡。
久欲寻天汉,频思访玉清。乘槎常不达,浮海竟无成。
近睹三江险,方知六宇平。奇观书短韵,尺幅海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