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夜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客居他乡何曾得以入睡?漫长的秋夜啊天总是不肯明。

映入门帘的是残月的光影,高翻枕畔的是远江的涛声。

生计笨拙弄得衣食皆无,处境艰难的我只得依赖友朋。

给老伴儿写了几纸书信,应该让她知道我未归的苦情。

注释

著(zhuó):入睡。

明:天亮。

残月:将落之月。

高枕:高字此处作动词,指江声从高处而来。

计:谋生之计。拙(zhuō):拙劣。

途穷:旅途困窘。仗友生:靠朋友。

悉:知悉。未归情:迟迟未归的苦衷。

赏析

  诗题为《客夜》而通篇不见“夜”字,但又全是客夜之景,客夜之情,读之真感有高处着笔,不落言筌之妙。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擎,意境清幽,含蓄蕴籍,耐人寻味。

  首联“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提笔入题,笼罩全篇。“何曾”“不肯”四字尤为历来评注家们所赞赏。这四字诗人在别处虽曾用过(《复愁十二首》“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但用在此处却显得特别精警。它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睡不着还望睡着,天不明直望天明”(金圣叹《杜诗解》)的情态。王嗣奭赞此四字“用得精神”即是说展现了形象,传出了神采。葛立方也说:“含蓄甚佳。”(《韵语阳秋》)这里所谓的“含蓄”也正是就它表现的形象意蕴的深度而言。

  颔领“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紧承首句“客睡何曾著”而来。从文字上看,好像只写的是月影江声,秋夜之景,但实际显现的正是客愁不寐之情,不过诗人用的是衬映手法,以景寓情罢了。“高枕”是杜甫习用词语,集中凡十见,用于律诗对句共八处,其中六个高字均“死字活用”(参见施鸿保《读杜诗说》),用语法术语说即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梓州四周多山,江水从远处山间流来,夜静之时在枕上听之,觉其声来自比枕高之处。

  月影由东窗渐移西窗,分明是后半夜的光景,故说“残月影”。月儿筛过窗帘,光影洒地,对无忧的人说来正是秋夜美景,但对今夜愁苦熬煎,竟夕不寐的诗人来说就倍增烦恼了,只好斜倚着让自己轻松自适些。殊知,那远处的江声又听得更清,扰人愁烦,何况这江声又是远江之声,更把诗人的愁绪引向“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草堂》)的成都。新营的草堂,留居的妻儿,都是难堪的系念,而“家远传书目,秋来为客情”(《悲秋》)则更使情怀悲怆了。诗人不直接着墨于竟夕不寐的愁苦而以残月江声之景出之,真是“文外曲致”,含味无穷。

  严武离蜀,杜甫失掉了生活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者。梓州是严武领东川节度使时的旧地,那里有他的旧部、僚属,借严的关系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生活资助,这次诗人去梓州除了避乱之外可能还有这个因素。从诗人这时期写的许多投寄,奉赠和参加宴饮的诗来看,不难得到证实。他几乎向当时在梓州稍占势要的人(如李梓州、杨梓州,严二别驾以及留后章彝等)都委婉地表示过冀求资助之意,但得到的不过是几次应酬宴请和临时的少数周济罢了。因而诗人不断发出“巴蜀愁谁语”(《游子》),“厌蜀交游冷”(《春日梓州登楼二首》)的孤独与绝望的悲叹。他将离梓州时写的“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三年奔走空皮骨,始信人间行路难”(《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等诗句,可算诗人这一时期凄惶无依生活的总写照,也是颈联“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的最好注脚。从结构上看,颈联二句正是遥接首联“秋天不肯明”句而来的,它具体地倾诉出“不肯明”的烦怨之情的根由。

  尾联“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老妻催归,使诗人更陷入了欲归不能的焦灼之中,如何回答老妻,千愁万绪,苦衷难述。杜甫在这里是说:“老妻啊,你是应当理解我不能回家苦衷的,为什么写这样几页长信催我回家呢?”诗人不在结尾处用重笔再写自己不眠的痛苦而拓开一笔写老妻应理解我不能归家的苦衷,写得含蓄,说得真切,无限酸哀涌而不吐,令人不忍卒读。从全诗结构看,这两句不但是全诗感情发抒的高潮,也是首联“何曾著”“不肯明”的归穴。层次起伏,首尾一贯,曲尽章法变幻之妙。

创作背景

  宝应元年(762)的秋天,杜甫送严武还朝,一直从成都送到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县)的奉济驿。但当他正要返回成都时,成都少尹徐知道作乱,于是杜甫避走到梓州。这首诗,就是他流落在梓州时写的。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猜你喜欢
自六朝、用武诧荆州,襟喉重疆陲。更西风似箭,峡江如线,事势夔夔。须仗中流砥柱,天付治平谁。甚矣吾衰矣,将老东篱。
休说纷纷往梦,任阴平邓艾,骆谷姜维。向棋边聊且,官事了痴儿。雨未阴、毋忘户牖,挂长绳、系不住铜仪。空遐想,桃源春媚,安得追随。
参军身外只图书,独与吴江分不疏。
归去他年当辟谷,嬾随波浪觅鲈鱼。
岚霭润窗棂,吟诗得冷症。教餐有效药,多愧独行僧。
云湿煎茶火,冰封汲井绳。片扉深著掩,经国自无能。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雨滋苔藓侵阶绿,
秋飒梧桐覆井黄。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

大火序炎夏,盛阳剧炮燔。空桐疾风来,书景中变寒。

皇天自平分,四气尚相干。凉燠异朝夕,万事谁独坚。

宛彼风中箨,众芳自此残。至理冥变化,履霜用为叹。

奉常自古号清卿,君去南京分外清。案牍尽悬周典礼,官僚并列鲁诸生。

函香每月尽钟阜,访古常时到冶城。却恨无由追骥尾,凤凰台上听箫声。

不见东山谢紫虚,时时独自捻吟须。
常凭香案监抄箓,时点朱砂为订符。
日里惯曾参宝语,夜深梦必入清都。
此心却恐多君事,废了工夫火一铢。

故人去作远游僧,千里关河付脚縢。坏衲秋缝慈母线,空山夜别祖师灯。

王城乞食应持钵,岳寺栖禅暂挂藤。何日诸方参叩遍,一庵归老白云层。

令节芳筵江上开,春风澹荡入楼台。大堤骑马山公去,东阁观梅水部来。

舞袖须留明烛照,酒杯宁待落花催。主人誇有閒居赋,不倩凌云蜀客裁。

将军非是不好武,将军既武又能文。揖让恂恂如儒人,挥戈辟易万马群。

文武一道古所恂,干戈揖让同此身,武惠武穆岂武臣?

挺此贞坚性,来树朝夕池。秋波漱下趾,冬雪封上枝。

葳蕤防晓露,葱茜集羁雌。含风自飒飒,负雪亦猗猗。

金明无异状,玉洞良在斯。但恨非嶰谷,伶伦未见知。

绿叶生半长,繁英早自香。因风乱胡蝶,未落隐鹂黄。

飞来入斗帐,吹去上牙床。非是迎冬质,宁可值秋霜。

公子爱修洁,宴坐焚椒兰。
朱火生青烟,絪缊升博山。
矞云成五色,佳丽不可殚。
忽然为芝盖,轮囷殊未阑。
轻风散纷郁,流芳花竹间。
曲户春叫枿,绮疏日阑珊。
霏霏萦舞袖,欢乐有余闲。
青青结子在梅梢,方见春来夏已交。
认得主人双燕子,香泥衔去理新巢。
吾祖持兵镇此都,投身九死定全吴。
一朝流矢中眸子,千载忠魂列霸图。
墓木但遗枫合抱,庙庭还有像完躯。
英雄未必输张许,青史功名定有无。

空其中,硕其腹,以瓦为之代箧椟。上开狭孔容一钱,鬻向儿曹作私蓄。

入窍虽易出窍难,抱持把玩从翻覆。不劳费扃钥,不须防厮仆。

但嗟器易盈,满便遭敲扑。锵然一掷落纷纷,青蚨遍地如撒菽。

黄童快意白叟笑,终岁积来不盈掬。金穴底深深,铜山高矗矗。

既足遗子孙,兼之瞻亲族。戋戋能几何,曾不给饘粥。

小儿作计良足嗤,壮夫谋生虑宜熟。我曾四方事奔走,蝇头也共人逐逐。

囊漏宁余润笔资,舌耕讵有逢年福。当时误信太白言,千金散尽还来复。

人生由命匪由他,韩子至论今方服。枉羡金满籯,空买愁千斛。

宁甘壁立贫,不效穷途哭。万卷从来敌百城,且收残编充败簏。

朱明洞侧挺孤峰,黛色为眉玉作容。山上傥趋王母宴,朝来云雨定乘龙。

牡丹灼灼看何厌,芍药夭夭种已多。
却要閒红兼閒紫,不辞侵迳复又莎。
旧根今岁移才活,新笋前春出便过。
犹欠小桃花两树,夹丛争艳压枝柯。

谏草虽焚未可轻,一缄妄出祸机生。新州赦后昭州窜,二客同时有令名。

寒星点点秋云薄,白日离离映寥廓。
哀商怨徵动高堂,想见梧桐满城落。
青年白晢吹者谁,庞子风流妙音乐。
自从五月来长安,久别吴湘旧江阁。
吴湘江上曾一吹,江水江烟青漠漠。
孤舟嫠妇不得眠,四顾长风起萧索。
红尘向来听者稀,凤喉龙呴如扃钥。
秋来见月苦思归,不觉悲凉指间作。
此曲本自仙家传,掠舟曾送西飞鹤。
灯昏夜静初听时,小雨先来洗城郭。
明朝却上东坡船,此地忆君成寂寞。
纵有新声何处听,芦花月暗枫桥泊。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