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辰 一作:晨)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当年的雄心壮志还在,可是美好的时光又哪会再来呢?

注释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猛志:勇猛的斗志。

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鸟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

赏析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关于“同物”的理解

  关于“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一句,有的认为,上句言生时,下句言死后,“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然而这样理解,未必符合作者的原意。《说文解字》云:“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可见物为天地万物之意,而精卫化去为鸟,刑天化去为“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二者虽则化为了异物,但实际上与生前并没有区别,都有着自己的意志,都是天地所生的有灵之物,都同归于自然大道。所谓的生死、化与不化,都不能改变“同物”的本质。因而,既然同样是“物”,只不过形态有所不同,那么便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那么化去也就没有任何的悔恨了。“物”不仅仅是指精卫与刑天本来的形态而言的,“同物既无虑”与“化去不复悔”两句是因果的关系。作这样的理解,诗文更能表达出一种道生万物而万物一同的意义,更能理解“化去不复悔”的原因,可能更符合作者的原意。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猜你喜欢
试从沙渚入荆城,十里金堤掌样平。
晓露香留红芰湿,午风清逐白苹生。
柳边系马频酤酒,沙际呼鱼旋作羹。
所欠直惟佳客耳,明朝能辍暇偕行。

圜坐红炉唱小词,旋篘新酒赏新诗。大家莫惜今宵醉,一别参差又几时。

韩郎牡丹迹已久,殷七杜鹃名谩新。何似熙熙行阙里,花随和气四时春。

吏才况是出巍科,五十年来未见多。赤子岂知蒙帝力,白头一老尚能歌。

何意分南北,无由问死生。永缠风树感,深动渭阳情。

两姊各衰白,诸甥未老成。尘烟渺湖海,恻恻寸心惊。

维舟采石月华新,一曲狂歌吊逐臣。仙籍骑鲸如昨夜,醉乡梦蝶已千春。

投荒未必关仪狄,玩世何须避永璘。自古文章憎命达,汨罗还有独醒人。

罗浮旧侣,仙迹曾栖,一剪洞云溜碧。花迷试梦,橘蠹淹秋,怡好舞衣藏得。

问匆匆、粉怨香愁,情丝因谁暗织。壁镜分明,可念春来消息。

看取团栾样巧,中有柔奴,玉腰纤魄。翾飞小影,阅到枯形,密绪尚怜攲侧。

付兰闺,掺手亲缫,却恐蚕娘未识。剩几片、芳草宫斜,罗裙空忆。

王子乔,好神仙,吹玉笙,上青天。七月七日缑山颠,青鸾白鹤相后先。

安得金丹蜕凡骨,我亦从之凌紫烟。

斋明尊宝籙,祇肃建真场。
上帝灵心顯,中宵瑞羽彰。
入丰惭美应,上雍喜嘉祥。
彩仗留轻迹,彤霞混葆章。
乍衡香馥郁,高映缭荧煌。
云汉敷宸唱,繁禧浃万方。

奇树临芳渚,半死若龙门。疾风摧劲叶,沙岸毁盘根。

将军犹未坐,匠石不曾论。无复凌云势,空馀激浪痕。

可嗟摧折尽,讵得上河源。

大江蓼花红满堤,堤上人家多竹篱。雨厨争炊白雪甑,霜瓮满泻黄酥卮。

城中少年好游冶,渡江买醉携蛾眉。江东估客贪祭赛,第一先酹萧郎祠。

雁荡山前结屋牢,先生攲枕听松涛。麒麟一出空祥瑞,凤鸟孤飞惜羽毛。

汉代文章迁史盛,晋时人物谢安高。懒将白发供朝绂,纵有金鱼换酒醪。

掩扉常自静,驿吏忽传呼。水巷惊驯鸟,藜床起病躯。
顾身悲欲老,戒子力为儒。明日公西去,烟霞复作徒。

高楼秋雨时,事事异往昔。骨肉东南居,田畴稻不获。

树叶色将变,寒虫语幽石。孤愁多苦心,四顾成萧索。

云暗远山峰,独坐苔阶夕。

卖担青蔬得百钱,便赊一半在人边。不禁丝竹随流俗,惟对青山伴醉眠。

浮世经营惟我拙,满腔诗思向谁联。案头书卷虽无用,却是侬家养口田。

维天有缺陷,谁与鍊石补。诵君《补衣篇》,幅短情缕缕。

万物不自轻,饥寒焉得侮。裋褐虽不完,文彩炳于虎。

旷怀白香山,境甘心独苦。大裘庇天下,自命一何古。

茫茫千亿身,欲使免终窭。末俗识拘墟,空言笑媚妩。

岂知絮以仁,方寸如携取。刀尺制未毕,且复安环堵。

补衣一补天,三复为起舞。

云关秘西轩,浏浏岩壑声。林篁碧天端,风佩摇秋清。

俯仰瞻嵯峨,石气互阴晴。窈窕一何深,得无怡我情?

幽人想元迹,流览众妙呈。一径入云去,高下谁当名?

静听沉沉玉漏传,遗容相对暗凄然。伤心恐惹慈亲泪,强作欢颜绕膝前。

春秋此地楚疆场,经画何年入豫方。地有古祠称叶令,人怀遗德说周王。

路当冲要官还好,民苦征繇岁屡荒。独荷皇威今远被,风飙千里绝飞扬。

残雪积成岸,明湖冻几层。烟轻露城影,冰断出鱼罾。

枯树老逾耸,远山寒自凝。饥乌怜息羽,不复旧飞腾。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