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高照锦官城头,朝霞把散花楼染得光彩夺目。楼上的窗棂闪耀着金色光辉,门上的彩绘像锦绣一样美丽。
珍珠串成的门帘悬挂在银色的帘钩上,凌云欲飞的楼梯升起在碧绿的树丛中。
站在楼头,放眼四望,一切忧愁愤懑的情绪都一扫而空了。
昏暗的暮雨潇潇飘向三峡,满江的春水环绕着双流城。
今天我来此登楼而望,简直就是在九重天之上游览。
锦城散花楼:锦城为成都的别称,又称锦里;散花楼,一名锦楼,为隋末蜀王杨秀所建,故址在今成都市区东北隅。
金窗、绣户:装饰华美的门窗。
珠箔(bó):即珠帘。用珍珠缀饰的帘子。银钩:玉制之钩。银:一作“琼”。
飞梯:即高梯,指通往高处的台阶。
忧:一作“愁”。
三峡:指长江三峡。其说不一,今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在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
双流:县名。属成都府,因以县在二江(郫江、流江)之间,故得名双流,即今四川省双流县。
全诗的大意是:在旭日初升霞光映照下,散花楼更显金碧辉煌、富丽堂皇。高梯入云,楼接霄汉,气象雄伟。诗人极目云天,心旷神怡,因而留连忘返。遥看潇潇暮雨飘洒向三峡,俯视春江绕城,景物尽收眼底。散花楼的美景竟然使诗人陶醉了。在此之后,诗人就要东行,前往三峡了。此时登楼竟如在九天云霄之上游玩。
诗人没有描写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等,而是通过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器物的色、光、形、态的变化和辉映,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这两句诗对仗修辞手法的运用,把初日临照下的锦城散花楼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全诗仅有这两句不合格律,如果去掉这两句,此诗就相当于一首五言律诗了。而这两句在诗中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诗眼”。前句的意象构成一幅十分鲜明的画面,后句写出了诗人的快意之感,这两句初步显示了李白极端夸张笔法的感染力。末句“如上九天游”则是再次抒发登楼的愉悦之情。
综观全诗,形象鲜明,意境飘逸,情景真切,开合自然。不仅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而且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虽属年少之作,已经显示了李白的诗歌天才,大手笔已见端倪,不是人尽能为之的。当时苏梃就称赞李白有雏凤之态。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是李白最早创作的诗歌之一。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认为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春初游成都时;裴斐《李白年谱简编》则认为此诗是李白在开元十年(722年)重游成都时所作。
昆南城外二里许,一水遥遥是须浦。浦旁有地名墩头,原是前人一抔土。
旧时土墩今已平,乡民尚唤墩头名。何年创作尼僧院,近日攻开长夜城。
城中主翁愁见日,露出城门一方石。大书深刻数十行,爵里姓名明且白。
世家云是衢州人,托体此邦依所亲。谁道历年才二百,桑田变海海扬尘。
君不见南渡诸君何失德,山陵尽付杨家贼。三泉机弩亦徒然,读罢志文三太息。
战袍簇锦炫朝晖,万里边城纵武威。沙苑不归蕃帐马,将星空堕塞垣扉。
草荒高冢埋金剑,云锁空山暗铁衣。一段英雄招不返,野花香冷雨霏霏。
生平文字友,引疾得休官。老去身须惜,归来梦亦安。
江风吹浪急,山雨逐人寒。惟有怜同调,长嗟离别难。
愁云蔽日昏风发,鹅毛大片舞空阔。阴崖冰压木枝折,一鸟不飞人足绝。
山翁口掉肩拥褐,斫竹撑茅劳架结。堂成不用巧丹涅,却画东坡四山雪。
群石崭崭争皎洁,门外堂间两清洌。万境一心同莹彻,石床云生湿肌发。
布被飕飕冷于铁,半夜哀猿叫山月。山翁高哦响修越,不道妻啼忧米竭。
世事薰膏付灰灭,长安高门奔请谒。赤日炙背沙埋辙,仆夫汗流马吐舌。
三谒不逢腹欲爇,怒气恐成疽毒裂。狂走不须求扇暍,此堂一登能濯热。
游遍名山忆故山,藜筇半秃衲衣班。天边飞锡凌风度,江上浮杯泛月还。
薝卜香中翻贝叶,薜萝深处扣柴关。他年宦辙过常郡,幸借空门半日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