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征舆,与同乡陈子龙、李霁称“云间三子”。宋于陈去世那年(1647)即顺治四年,进士及第。宋之事清与隐匿之殉明,大相径庭,但并不妨碍他对朱明故国的缅怀和伤悼。这首词记录了在南京的见闻,浸润着宋征舆对故国衰亡的无限凄伤。
“春流半绕凤凰台”,起韵点明地点。“凤凰台”在南京秦淮河附近的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在古代,凤凰被视为祥瑞之物。李白曾有名作《登金陵凤凰台》,慨叹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宋征舆透支了李诗的一部分诗趣。“十年花月夜,泛金杯”,写往日的情景。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定都南京。朱元璋死,以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元年(1393),朱允炆四叔燕王朱棣自北平(今北京)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夺取帝位,年号永乐。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设有职无权的六部。至明末崇祯年间,北京成为起义军和后金攻击的目标,许多大官显宦南迁留都,于是南京又显现出短暂的病态的繁华。第二韵写的就是这个史实。句中的“泛”字,出语轻微,却勾勒出享乐于金陵的人们的醉生梦死的情态。
“玉箫呜咽画船开”,写现时的情景。古诗词里常用“吟”来描写玉箫的乐音,此处却用“呜咽”。未必是箫声凄伤,这在是因为宋征舆心绪凄伤的缘故。“清风起,移棹上秦淮”,一接触到“秦淮”,立即使人联想到杜牧的名作《泊秦淮》。杜牧是夜泊秦淮,宋征舆也是夜泊秦淮。杜牧辛辣地讽刺了南朝陈后主的荒淫误国,宋征舆却在词句中寄寓着故国衰亡的凄伤,当然,其中不无对不念国亡仍然享乐者的愤慨。
“客梦五更回”,宋征舆梦中思索些什么呢?“清砧迎塞雁,渡江来”,这句交待了此作的时令:秋风萧萧,塞雁南迁。由此可以推算,这首词是宋征舆由京外放福建布政使,途经南京时所作。
“景阳宫井断苍苔”,这一韵分明是造境。上征暂歇处分明是在秦淮,“客梦”之后怎会出现“景阳宫井”呢?借梦造境无疑。“景阳宫井”又名胭脂井,故址在今南京玄武湖西侧。据《陈书·后主纪》,祯明三年(589)隋兵攻占台城(今南京),后主闻兵至,与张妃丽华投此井。至夜,为隋兵所执。宋征舆引用“景阳宫井”的典故,分明是为了抒写故国衰亡的哀思。
“无人处,秋雨落宫槐”,景阳宫井已不见苍苔,景阳宫中也不见人迹,满目萧疏,一派荒凉,只有淅淅沥沥的秋雨润着寂寞的宫槐。在这充满凄伤的景象里,依稀可见宋征舆凄伤的形象。
飞花欲尽羊城南,乍晴乍雨天青蓝。青春尚馀此一日,炎风忽暑殊难堪。
偶同故人步郊郭,有客客寓城西庵。门前对立木棉树,谁家系马骄骖驔。
高槐近窗窗纸绿,殿角风铃细相触。枝间小鸟时一鸣,对此翻疑在空谷。
问君何来来扬州,轻帆破浪长江秋。长星在天影落水,芒寒气黑鱼龙忧。
北风其凉日苦短,歇棹珠江应酬懒。图书彝鼎共一床,促膝论交客常满。
从来神骏不受羁,去就之间何侃侃。莲花幕府谢珠盘,落叶僧房对茶碗。
与君未识相知名,及乎一见心胆倾。中怀万种安可尽,挥杯笑视双青萍。
君思买山时未可,我既无山仍轗轲。短歌长啸各未终,欲去不去风雷过。
翻盆之雨何其大,君不见来时靸履去乘舆,丈夫未得长高卧。
疏星澹秋明,阴霞绚朝映。积雨成坐愁,晨光动幽兴。
石门归驭引,湍浦渔舠并。旷荡光景新,归藏四山静。
平湖风漪绿,远岸秋沙净。洋洋游鱼逝,汎汎轻鸥泳。
隐显乖夙心,感遇见真性。倦游时自悼,违己将安竟。
忧端从中来,茫茫发孤咏。
朝踏长安尘,暮倾渭城酒。风流赵集贤,画马当折柳。
晚凉池上洗马归,圉人控鞍不受羁。此马自是玉龙种,想见明窗貌得时。
题诗人物不可作,北雁南云总离索。旧游回首二十年,今日重看宛如昨。
春尽江头生绿波,春山满眼故人多。惟有当时陶令在,奈此萧萧白发何!
瑶琴空石几,肠断未成声。听待他年鼓,熏风指下清。
邹峄野火焚,会稽残字假。不见秦代碑,犹见秦宫瓦。
萯阳云树暗,兰池烟草萋。不见秦宫瓦,乃见秦沟泥。
沟泥亦非泥,洗妆渍粉泽。脂红与黛翠,残香敛魂魄。
祖龙平六国,后宫罗婵娟。永巷等阴隧,不见卅六年。
清渭涨腻流,远绕骊山路。此砖何自得,应近骊山树。
建业印模糊,铁厓书妩媚。何如青陵台,驳落苔花翠。
秦云不可见,秦月犹在空。寂寂澄心堂,郁郁阿房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