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线更加明亮,远处的群山也随着倒映在水中的日光,忽明忽暗,若隐若现。
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为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位于渭水南岸。
五陵:唐颜师古在《汉书》注文中指出:”五陵,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汉高祖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五陵,后来多指豪门贵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门贵族。
秋水:秋天的河水,这里指渭河水,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流光:流动的光彩或光线。
这首诗突出了李白创作融情于景的特点,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点明了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于渭水南岸。第二句“北望五陵间”把作者从南岸看到的风景刻画出来。两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衬。这两句不仅写出了作者的位置,还为下两句所写的事物做了铺垫。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远,不仅看到了对岸的五陵,还看到了眼前壮阔的渭河,还有远处连绵的群山。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点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明”字在这里应该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使动用法,翻译作“使……明”,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线更加明亮。表面看是写落日的景观,实则含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单从句面上看,很难理解这层意思,但若结合作者创造此诗时的背景就不难理解。
此诗作于唐天宝二年秋,此时正是诗人第二次入长安。这次诗人得到皇上的恩宠,待诏翰林,是政治上最风光的一段时期。这期间,诗人与诸多好友游历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陈酿之中。然而由于诗人性格孤傲,不与朝中奸佞之辈同流合污,不久便遭到谗谤。所以,诗中作者虽在描写景物,但其实是对自己当下境遇的描述。末句“流光灭远山”中“流光”指流动的光。渭水流动,使倒映在水中的日光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自然远处的群山也会随着日光的流动而显得若隐若现。这句同上句一样,在景物描写背后暗藏了作者回归山林的思想。古人尤其是才华横溢的人,如果怀才不遇或在官场上遇到排挤,都会产生隐居山林的想法。李白此时受到谗谤,不免会产生隐居的念头,所以“远山”在他这首诗中就不只是个普通的景物了。
密径修筠郊外居,小亭随意榜归欤。等閒早暮携筇到,池沼东头是旧庐。
一夜西风萧瑟,天涯芳草,定自阑珊。才了春愁,秋恨又上眉端。
漏迟迟、声低易断,灯黯黯、花小难圆。起凭栏。月华满地,寒透屏山。
年年。鸟啼花落,旧游如梦,旧梦如烟。对酒当歌,镜中非复少时颜。
碧霄迥、琼楼何处,红桥远、玉笛谁边。不成眠。且将苦语,谱入哀弦。
二老同归一老回,渔竿马首共徘徊。已知义士应扶去,何事先君未葬来。
易水悲风百尺台,黄金骏骨未须哀。浮云不断双钩色,何限才人碣石来。
芳草碧未终,秋霜一何早。母恩那可思,寸心欲奚报。
虽有白日辉,已缺春晖好。饮恨抱案牍,方寸惄如捣。
陈情已得请,几筵躬洒扫。忍泪不敢挥,严亲亦云老。
志养已自惭,况乃伤怀抱。我亲亦念我,弃捐两秋草。
去年被斩衰,远涉金陵道。慈亲日倚门,眼枯鬓如皓。
圣恩果天宽,放还喜绝倒。虽无三釜养,菽水芼蘋藻。
与君本通家,世学所当考。亡者既如斯,生者期终保。
文昌裒诗篇,令我索枯槁。我辞亦良苦,未易众人告。
但愿各勉旃,矫首望穹昊。
白雁南飞,摇落尽、汉宫秋色。笳吹起、霓裳声断,绛河仙阙。
翡翠巢空金殿里,鸳鸯瓦碎瑶台侧。忆春风、拂槛露华浓,都销歇。
尘黯淡,灯明灭;蛩语似,支离说。怨琵琶空抱,杜鹃啼血。
戍柝惊回鸡帐梦,玉容羞照龙沙月。莫悲伤、环子系罗衣,君恩缺。
爱淋漓、金壶墨汁,曲生风味差近。醉乡别有闲天地,都付墨乡管领。
尘虑屏。看十指酣嬉,百幅蛮笺尽。龙蟠虬影。正兴溢临池,人如中酒,此意问谁省。
徵故事,长史当年堪并。狂来几度濡顶。芸窗研席沉吟久,风雨骤惊笔阵。
斜又整。便题遍羊群,更写幽兰韵。瓶梅香沁。携万轴牙签,一床斑管,应比百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