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新的一年来临,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十分好看。我不是不喜欢春天,而是那种生活早已成为的遥远回忆,往日为了花期而常把春天虽怨恨。

今年春未到时我就开始探询花期,但花期短暂,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今年是元日立春,花期应可定,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谁知这一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

注释

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戊申:即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元日:正月初一。

椒盘:盛有椒的盘子。彩胜:即旛胜。

整整:人名,是辛弃疾所宠爱的一位吹笛婢,词中以之代表他家中的年轻人。韶华:青春年华。

借问:询问(花期)。

花期:花开的日期。暗指作者时时盼望的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

无凭准:靠不住。

赏析

  这首词作于公元1188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正月初一这一天,刚好是立春自然界的节候推移,触发了他满腔的忧国之情。这一年辛弃疾已四十九岁,屈指一算,他渡江归宋已经整整二十七个年头了。二十七年来,辛弃疾无时不盼望恢复大业成功,可是无情的现实却使他一次又次地失望了。于是,他在春节的宴席上挥毫写下这首小词,借春天花期没定准的自然现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国事与人生忧虑。这也是辛词善于以比兴之体寄托政治感慨的一个特点。

  这首词的开篇通过节日里众人热闹而自己索然无味的对比描写,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说的是当时民间春节风俗。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十分好看。

  这里通过描写节日里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年轻人们的欢乐,来反衬自己“忧愁风雨”的老年怀抱。接下来两句:“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笔锋一转,说明自己并非不喜欢春天,不热爱生活,而是痛感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于自己早已成为“往日”的遥远回忆。并且,其不爱春天热闹的原因还有更深的意义。

  在过去的岁月里,作者岁岁苦盼春来花开,可年复一年,春天虽来了,“花”的开落却无凭准,这就使人常把新春怨恨,再没有春天一来就高兴的旧态了。显然这里一个“恨”字,已不是简单地恨自然界的春天了。接下来,作者从一个“恨”字出发,着重写了自己对“花期”的担忧和不信任。字里行间,充满了怨恨之情。这种恨,是爱极盼极所生之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作者急切盼望春来,盼望“花”开,还在隆冬就探询“花期”;但花期总是短暂的,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这一年是元日立春,花期似乎可定,从他平时言行读者不难了解,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谁知这一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

  作者在这里写的虽是自然界的变化,实际上是在曲折地表达了对理想中的事物又盼望、又怀疑、又担忧,最终还是热切盼望的矛盾复杂心情。作者之所以会有如此缠绵反复、坚凝执着的心理呢?就是因为他心中有抗金复国这一项大事业!所谓“花期”,即是作者时时盼望的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

  在正月初一这样的节日,人们忙着庆贺这个双喜的日子。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天真烂漫,兴高采烈,欢呼新春的到来。但是,这样的节日场景,对于长期削职闲居,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来说,无疑是别有一番滋味,眼看着这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却怎么也乐不起来。

  就在他写此词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死了,这对于恢复大业也许是一个转机。如果宋孝宗此后善作决断,改变偏安路线,则抗金的“春天”必将到来。可是锐气已衰的孝宗此时已无心于事业,赵构刚死,他就下令皇太子赵惇“参决国事”,准备效法他老子传位于太子,自己当太上皇享清福了。

  由此看来,“花期”仍无定准,“风雨”也难预料。上饶离临安不远,作者想必已听到这一消息。而他在词中所感叹的“花期”无定、“风雨”难料,也是由此而发。通篇此词,作者比兴结合,含而不露,十分自然地表达了他政治上的感受和个人遭遇的愁苦复杂的心情。

  当时,辛弃疾被劾离官闲居已五年余。是年奏邸忽腾报辛因病挂冠,此迟到的风雨具见京城大老们的荒唐和对稼轩的忌恨。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正月初一,也是立春之日。辛家的少男少女们欢乐异常,喜度春节。但辛弃疾虽罢职闲退,却须臾不忘国事,为收复失地、祖国统一大业忧心如焚,因而此词写了他当时的一种感受。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猜你喜欢
隔雾南山愁漠漠,破烟东日淡晖晖。
风欺白发勤吹帽,酒妒黄花故点衣。
九日泪兼白叶落,几时身逐短蓬归。
青云欲早秋先晚,更惜登高乐事违。

望西山,西山迢递庆霄间。峰辉林彩如堪挹,翠壁丹梯若可攀。

亦有青乌占紫气。还乘白鹤驻红颜。斗极南陲分王气,天骄北漠控胡关。

近接桥陵鼎湖路,太乙勾陈临玉树。遥瞻双阙对氤氛,葱葱郁郁捧瑞云。

润接天河起箕尾,根缠维络镇坤文。长安楼阁中天起,峻极相连近天咫。

金芙蓉开万井中,罨画屏张三素里。龙宫鲸吼晓岚青,凤城鸦宿烟光紫。

雪晴琼岳转分明,日映名都一何绮。雪晴日映风光和,陌上游人积渐多。

相邀帝女柔桑路,其柰王孙芳草何。静婉香车褰翟茀,嫖姚飞盖拥盘陀。

杨柳千条金作线,梨花百叶玉为柯。雕俎华筵分内苑,锦场绣野入平坡。

行行国艳皆桃李,处处尘香尽绮罗。巨灵赑屃应相避,玄囿萧条未许过。

别有青莲千万宇,金榜红墙围净土。锡卓多非汉代名,翚飞各占周原膴。

横玉行香尽贵人,挥金资福皆豪贾。菩提花发六时閒,吉祥风动千铃语。

海昙仙梵日供张,铢衣宝鬘时歌舞。望山竟如何,由来逸兴多。

朝回长挂笏,休沐想鸣珂。三月春将谢,未请游山假。

痼疾在烟霞,俗鞅萦晨夜。闲人真遂爱山情,韦曲天西少送迎。

短屐踏莎占土脉,奚囊探韵赋春晴。岂似神仙限官府,爱山空作望山行。

遗学千秋赖服膺,闭门白首向青镫。伏生老有残经惧,韩愈师为举世憎。

终夜思公老底柱,秋风吹客又巴陵。滔滔身世成何事,愧忆当年许代兴。

睥睨连云十二楼,西南形胜数荆州。已教岘首为屏绕,更遣巴江作带流。

诗老今朝颇安否,且来同酌一杯酒。虽无鼓吹相欢娱,自可笑吟相拍手。

骚客诗翁死有灵,君行亦足慰飘零。
甫云来共长沙醉,原谓何如泽畔醒。
一瓣谁堪来香供,四诗今拟当埋名。
黄花红叶秋天晚,想见潇湘野鹜汀。

南陌苦多尘,相从出水滨。微风摇浦树,晴日暖洲蘋。

彼鸟犹求友,群鸥似狎人。悠然磐石上,一叟正垂纶。

五尺长琴被独弦,大音浊世没人传。一声弹入碧空去,三十六峰收紫烟。

植榄园林下,于今四十年。根深存手泽,实大快心田。

嫩肉初甘足,割苍老更坚。尝新能有几,聊得一枝鲜。

淡烟和雨大微茫,造化由来点缀工。似与幽人安笔格,好将消息问鸿蒙。

为爱墙隅芳草色,故遮霜霰待新春。火烧雨洗寻无处,祇有东风吹旧尘。

冥濛初辟无人伦,闻有盘古明君臣。又云人生必有祖,约略尊之号盘古。

年荒事渺资游谈,盘古有墓青城南。吾闻古无封树制,此地高坟蹲赑屃。

况当文字未生时,谁图形貌留荒祠。遗俗常拜墓常扫,岁荐肴烝杂香芼。

先民亦复能火食,里巫独识神嗜好。君不见儒生读书颂陶唐,读史称三皇。

岂如里巫学更博,能为盘古创祠乐。

吴江净如镜,吴艇轻如飞。吴山远如画,此景天下稀。

秋风晓槭槭,秋雨凉霏霏。谁将菰菜撷,正是鲈鱼肥。

时有季鹰者,怀此知所归。浩歌有馀乐,肯乐首阳饥。

亲朋不可挽,飘忽云边衣。亦闻有富贵,大第严朱扉。

食必列钟鼎,侍妾鸣珠玑。簪裾望颜色,宾从生光辉。

一言转造化,枯朽生芳菲。功高责更重,势或干天威。

福深祸亦称,颠覆始知机。斯人悟兹理,吊世潜欤欷。

浮沉顾宠禄,安能与心违。沧波浩无际,草木情依依。

可以恣幽步,白云藏钓矶。静引一杯酒,高歌怜昨非。

数峰太湖上,斜阳明翠微。虚亭展遗像,想见犹忘机。

闻君归梅水,经我凤凰山。
走马来相会,匆匆具杯盘。
君行今已反,我归梦尚寒。
回首旧游处,白骨犹荒烟。
昔年崆峒别,心已死生看。
今日寒林霜,收悲暂欣懽。
善还已不期,恶别似不难。
世事未可极,临分更盘桓。

宜簟宜席,资民之食。邑之攸名,实维伊昔。

髡柳稣青,瘢苔褪碧,醉翁仙魄谁招。瘦了斜阳,翁江山色萧条。

孤城一片霜笳起,问玉人、那处吹箫。便游踪、不是重来,也怕魂销。

阑干况是当年倚,唤冶红深翠,曾款轻桡。断梦惺忪,可怜明月今宵。

湖光似恨鸥乡冷,趁东风、卷起春潮。更禁他、残鴂声声,啼过红桥。

数节坚如玉削成,几年出入伴闲身。扶持衰老非无术,变化虚空亦有神。

药笼倒挑同入市,酒壶斜挂共寻春。虽然未作颠危用,闲指迷津与路人。

放下著,须弥山。情人今日出阳关。看人间,天地宽。
徒缱绻,枉汍澜。别郎容易见郎难。且还家,重整冠。
林下扶藤杖,溪边整葛巾。
春风莫相妒,不是折花人。

尧舜垂裳恭己时,天然真色复何为。欲知性善无言妙,此处端倪尚可窥。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