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说送张琥

  曷(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 、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你曾经观察过富人是怎样种庄稼的吗?他们的田地肥沃而且多,他们的粮食富足而且有余。他们的田地肥沃而且多,便可以轮作而使地力得到保全;他们的粮食富足而且有余,便能及时种植而不会误农时,而收获庄稼也能等到庄稼成熟。所以,富人的庄稼常常非常好,籽粒饱满而很少空秕,可以贮藏很久而不腐烂。现在,我全家有十口人,而一共只有一百亩田地,每一点土地都不能让它空闲,日夜盼望着得到收获,耕、种、收、获像鱼鳞那样挨着一茬又一茬,而地力因此便枯竭了。种的时候常赶不上农时,而收获的时候常常等不到它长熟,这样,哪里还能有美好的庄稼呢!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才能并不远远超过今天的人。日常努力于自我修养而不轻易地等成果自己到来,小心翼翼就象期望婴儿健康成长一样。气弱的人通过修养以达到刚强,空虚的人通过修养以达到充实。年近三十而后出来做官,年过五十而后才得到爵位。在长期的压抑中得到伸展,在极为充实之后才去运用;已经满得超出来才外流,把弓拉满之后才放箭。这便是古人之所以远远超过今天的人,而今天的君子所以不及古人的缘故。

  我从少年时代起便立志学习,不幸早早得中进士,与你同年考中。你考中进士也不能说不早。现在我虽然想自认为不足,而众人已经不切实际地对我推许了。唉!你应当去掉这些而专心致志地去学习。广泛地阅览而简要地吸取,丰富地积累而精当地表达。我能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了。

  你回去路过京城去问一问,有一个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他是我的弟弟。把我对你讲的这些话告诉他。

注释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常在叙述中表明作者观点见解。张琥:即张璪,据《续资治通鉴·考异》:“璪本名琥”;与苏轼同年登进士第。

曷(hé):同“盍”,何不,此处曷尝可解作“可曾”。稼:庄稼。

更休:轮换休耕。

敛:收获。及其熟:旧时青黄不接时,贫者常不待成熟而收割充饥,谓之“杀青”。

秕(bǐ):只有壳而没有米的谷粒,俗称瘪谷。实:饱满的谷粒。

耰(yōu):播种后摩平土地,使掩盖种子。铚(zhì):短镰。艾:收割。

闵闵焉:殷切状,十分关心的样子。

三十而后仕二句:语出《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

信(shēn):同“伸”。

发于持满之末:在弓拉满之后才把箭发出去。发:发射。持满:把弓拉满。末:后。

早得:很早登第。

妄推:错误地推崇。

去此:抛弃已得(登第)的浮名。

务学:勤学。

博观而约取二句:广泛地观览而精当地取用,丰富地积累而稀少地表现出去。约:简,少。薄:这里有谨慎、有力不尽使的意思。

其:句首发语词,表祈请。是:这,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话。语(yù):告诉。

赏析

  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好友的,也是一篇赠序。全文以种庄稼开篇,以穷富两种人的耕种环境、耕种方法以及收获成果作比,为下文的治学之道做了铺垫;下文则着重阐释了治学与种庄稼的联系,进而揭示文章的主旨:种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学习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此文以譬喻开篇,且先用“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一句提问,既起到自然引发下文,又引起特别重视。然后,生动具体地讲述了富人与穷人的两种耕作方法带来两种不同的效果。富人的地力越种越雄厚,收获丰富;穷人的地力越种越贫瘠,收获微薄;原因是富人土地多粮食有余,可以实行轮作,保全地力,形成良性循环,就能够不断发展再生产;穷人却不能做到,势必导致恶性循环,最终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这是不可违抗的生产规律啊!“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文章转换便顺理成章,把物质生产的规律自然地引申到精神生产上去。用古人与今人作对比,为古代人的才能和学问大大超过一般的人,原因就跟这种庄稼的道理一样,不要急于求成,必须积以时日,勤苦修养,才能做到“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紧接着,作者再用自己的学习实践和亲身经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做学问千万切忌自得自满、追求虚名,要去专心学习,只有做到“博观而约取”,使自己具有丰富精粹的知识基础,用起来才会感到绰绰有余,从容不迫。这就是“厚积而薄发”的道理。

  最后,作者又托张琥把这个意见转告其弟苏辙,看似闲笔,而意在表明这确实是他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这篇文章写得随意自然,语言简明,譬喻有趣,道理却很深刻。种庄稼与做学问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可作者却自然而巧妙地把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说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有着相同的规律性,突显了比喻的通俗易懂,也使文章亲切平易。充分说明苏轼善于观察事物,善于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对农业生产了熟于胸,表现出深厚坚实的生活基础。同时,展现了苏轼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独具特色的行文风格。

创作背景

  这篇杂说作于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末或十年初,作者苏轼正在京都任职,时逢进士张琥归家之前来看望苏轼,作者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着急功近利,浅薄轻率的风气,因而特地写了这篇短文送给张琥,并愿与之共勉。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芳洲名冠古南都,最惜尘埃一点无。
楼阁春深来海燕,池塘人静下仙凫。
花情柳意凭谁问,月彩波光岂易图。
汉上山公发新咏,许昌何必诧申湖。

杨子登科之岁,周郎破敌之年。屈指于今三倍,不成一事华颠。

轻暝笼寒,卷帘迟、寂寞收灯风雨。芳游谩数,不是近来心绪。

梅钿杏粉,渐看到、柳枝眉妩。空自把、花恼何郎,引得翠乡愁聚。

茸窗旧时眠处,爱浓熏宝屑,闲歌金缕。龙香麝纸,记与细翻笙谱。

梨云梦暖,甚容易、燕莺娇妒。谁更在、丝障银屏,醉听俊语。

纤云压臂。双绾春魂细。歌尘散,酒香红被。算三分好月,尽向梦中园,一分是影,二分是泪。

醒来甚处,玉温花腻。悤悤别,那人睡里。怕相思一剪,断作水西流,更休劝,晓莺催起。

暗雨吹香小苑空。落花捻尽不离红。恨郎轻薄似东风。

旧著罗衣香未减,新熏绣被梦谁同。莫因閒语阁欢踪。

驿楼郁郁古河滨,日日征帆送使臣。不共灯前一杯酒,谁知亭长是诗人。

胜地客楼宿,烟峦快入眸。秋深山月冷,夜静石泉幽。

引水通茶室,携琴上竹楼。悠悠「三弄」罢,檐际白云浮。

曲磴荒苔冷旧游,空馀猿鹤故山秋。老僧相见还青眼,倦客归来已白头。

浪笑生涯皆堕甑,放怀天地总虚舟。不堪转忆浮生事,云自悠悠水自流。

白足过桥三峡雪,苍头吹笛满林风。狂花也有凌霄意,飞上松颠烂熳红。

目尽寥天一鹤归,客中送客倍依依。神州多故交游尽,沧海横流国事非。

梅福上书愁未达,朱云请剑愿空违。翠华近有蒙尘恸,何日回銮望六飞。

放棹秋光远,残阳湖水西。树团渔户小,山巀寺门低。

野渡一僧立,汀花数鸟啼。且沽桥外酒,同宿越来溪。

柴林瓦枕,竹閒铺、一室虚无长物。滋味回唇真似腊,万事转头一抹。

廿载风尘,半生跋涉,赢得头如雪。从头细数,等閒难遇豪杰。

呼儿坼火煎茶,檐前窗外,静听松声发。堪叹别离诸好友,南岳匡庐隔绝。

解带祝融,支筇五老,踏断千崖发。暮年何日,洞庭再醉秋月。

与世相疏行路难,不禁尘土便思山。山中独念故人远,雪舞清声窗竹闲。

朱楼翠阁碧桃花,花底春云拥路斜。
蓝水有田皆种玉,赤城无树不飞霞。
佩环犹自怜交甫,条脱何缘赠绿华。
惆怅刘郎易归去,重来何处觅胡麻。

深山跳虎水吟龙,道是风云总易从。屠狗短歌同激烈,将军长揖恕疏慵。

南临闽海烟迷峤,西走秦川雪满峰。三十年光转眼过,白头犹作一书佣。

麻头黄项翅铺金,腿脚班黄肉蜜色。
牙钳若是黑如灰,敌尽场中为第一。

江东张翰客佗城,犀轴瑶签载共行。神骏岂期传尺素,丹青端不愧鸿名。

即看瘦影如山立,安得寒芜展足轻。支遁近来诸想尽,画图相对亦留情。

一个撒开千万个,簸箕解说无生话。草堂睡起觜卢都,寂子要须原梦破。

黄菊有本性,霜馀见幽茂。名缁喻般若,太史谨占候。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