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说送张琥

  曷(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 、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你曾经观察过富人是怎样种庄稼的吗?他们的田地肥沃而且多,他们的粮食富足而且有余。他们的田地肥沃而且多,便可以轮作而使地力得到保全;他们的粮食富足而且有余,便能及时种植而不会误农时,而收获庄稼也能等到庄稼成熟。所以,富人的庄稼常常非常好,籽粒饱满而很少空秕,可以贮藏很久而不腐烂。现在,我全家有十口人,而一共只有一百亩田地,每一点土地都不能让它空闲,日夜盼望着得到收获,耕、种、收、获像鱼鳞那样挨着一茬又一茬,而地力因此便枯竭了。种的时候常赶不上农时,而收获的时候常常等不到它长熟,这样,哪里还能有美好的庄稼呢!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才能并不远远超过今天的人。日常努力于自我修养而不轻易地等成果自己到来,小心翼翼就象期望婴儿健康成长一样。气弱的人通过修养以达到刚强,空虚的人通过修养以达到充实。年近三十而后出来做官,年过五十而后才得到爵位。在长期的压抑中得到伸展,在极为充实之后才去运用;已经满得超出来才外流,把弓拉满之后才放箭。这便是古人之所以远远超过今天的人,而今天的君子所以不及古人的缘故。

  我从少年时代起便立志学习,不幸早早得中进士,与你同年考中。你考中进士也不能说不早。现在我虽然想自认为不足,而众人已经不切实际地对我推许了。唉!你应当去掉这些而专心致志地去学习。广泛地阅览而简要地吸取,丰富地积累而精当地表达。我能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了。

  你回去路过京城去问一问,有一个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他是我的弟弟。把我对你讲的这些话告诉他。

注释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常在叙述中表明作者观点见解。张琥:即张璪,据《续资治通鉴·考异》:“璪本名琥”;与苏轼同年登进士第。

曷(hé):同“盍”,何不,此处曷尝可解作“可曾”。稼:庄稼。

更休:轮换休耕。

敛:收获。及其熟:旧时青黄不接时,贫者常不待成熟而收割充饥,谓之“杀青”。

秕(bǐ):只有壳而没有米的谷粒,俗称瘪谷。实:饱满的谷粒。

耰(yōu):播种后摩平土地,使掩盖种子。铚(zhì):短镰。艾:收割。

闵闵焉:殷切状,十分关心的样子。

三十而后仕二句:语出《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

信(shēn):同“伸”。

发于持满之末:在弓拉满之后才把箭发出去。发:发射。持满:把弓拉满。末:后。

早得:很早登第。

妄推:错误地推崇。

去此:抛弃已得(登第)的浮名。

务学:勤学。

博观而约取二句:广泛地观览而精当地取用,丰富地积累而稀少地表现出去。约:简,少。薄:这里有谨慎、有力不尽使的意思。

其:句首发语词,表祈请。是:这,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话。语(yù):告诉。

赏析

  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好友的,也是一篇赠序。全文以种庄稼开篇,以穷富两种人的耕种环境、耕种方法以及收获成果作比,为下文的治学之道做了铺垫;下文则着重阐释了治学与种庄稼的联系,进而揭示文章的主旨:种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学习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此文以譬喻开篇,且先用“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一句提问,既起到自然引发下文,又引起特别重视。然后,生动具体地讲述了富人与穷人的两种耕作方法带来两种不同的效果。富人的地力越种越雄厚,收获丰富;穷人的地力越种越贫瘠,收获微薄;原因是富人土地多粮食有余,可以实行轮作,保全地力,形成良性循环,就能够不断发展再生产;穷人却不能做到,势必导致恶性循环,最终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这是不可违抗的生产规律啊!“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文章转换便顺理成章,把物质生产的规律自然地引申到精神生产上去。用古人与今人作对比,为古代人的才能和学问大大超过一般的人,原因就跟这种庄稼的道理一样,不要急于求成,必须积以时日,勤苦修养,才能做到“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紧接着,作者再用自己的学习实践和亲身经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做学问千万切忌自得自满、追求虚名,要去专心学习,只有做到“博观而约取”,使自己具有丰富精粹的知识基础,用起来才会感到绰绰有余,从容不迫。这就是“厚积而薄发”的道理。

  最后,作者又托张琥把这个意见转告其弟苏辙,看似闲笔,而意在表明这确实是他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这篇文章写得随意自然,语言简明,譬喻有趣,道理却很深刻。种庄稼与做学问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可作者却自然而巧妙地把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说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有着相同的规律性,突显了比喻的通俗易懂,也使文章亲切平易。充分说明苏轼善于观察事物,善于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对农业生产了熟于胸,表现出深厚坚实的生活基础。同时,展现了苏轼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独具特色的行文风格。

创作背景

  这篇杂说作于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末或十年初,作者苏轼正在京都任职,时逢进士张琥归家之前来看望苏轼,作者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着急功近利,浅薄轻率的风气,因而特地写了这篇短文送给张琥,并愿与之共勉。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南山三十里,不见逾一旬。
冒雨时立望,望之如朋亲。
虬龙一掬波,洗荡千万春。
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霪一以扫,浩翠写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谁家最好山,我愿为其邻。

有人家住清河源,渡河问我游梁园。手持道经注已毕,
心知内篇口不言。卢门十年见秋草,此心惆怅谁能道。
知己从来不易知,慕君为人与君好。别时九月桑叶疏,
出门千里无行车。爱君且欲君先达,今上求贤早上书。

玉潭月色冽以清,石室千里犹典刑。何人遗我双玉瓶,武夷先生翰林卿。

约束风雨驱雷霆,长鲸夜吸川为倾。明朝风止醉不醒,扁舟径度君山青。

南阳隐居者,筑室丹溪源。溪冷惧秋晏,室寒欣景暾。
山鸡鸣菌阁,水雾入衡门。东岭或舒啸,北窗时讨论。
封君渭阳竹,逸士汉阴园。何必崆峒上,独为尧所尊。

致君无术合归田,谁敢贪荣食万钱。且对清尊希北海,最欣别墅接西偏。

转头麦垄龙工往,缓步花蹊蚁磨旋。辛苦三农营一饱,莫教牟贼坏丰年。

狂云妒佳月,蜉蝣撼大树。佳月了不嗔,大树何曾拒。

轻薄哂王杨,群儿谤李杜。光燄树丈长,江河千古注。

勿言人可欺,大言终自误。

炎歊渐已转凉飔,想见湖亭送别时。发仞功名初得意,联镳宾主总能诗。

昔人犹自荐佳客,今日何忧乏已知。最是人生急三釜,高堂白发数归期。

摇兀竹篮间,怕云下密幄。银竹万丛鸣,先生梦徐觉。

南望湖山画一屏,松江江水向人清。何如嵔?聊为活,况是潇湘谩得名。

双桨有时青翰远,两衙无事素琴横。遥知惠政通和气,乳雉驯鸥自不惊。

几队红妆拥盖青,凌波仙子立娉婷。
晚凉孤坐香风里,如在西湖四望亭。

笔下江山取意成,一峰未尽一峰生。凭谁试向行人问,水郭烟村第几程。

丈人九华秀,曳裾自王门。归来遂云月,壁立华山尊。

有子恭皇命,适逢岳降辰。天寿祝平格,百龄安足论。

昔归已伤迟,再往乃不返。云萍忽散迹,玉树犹在眼。

高堂念夙昔,群季轧歌筦。嘉谷森特菀,华星粲孤皖。

凄凄去干戈,窅窅隔丘坂。至今念行李,何日候还輚。

寡妻负孩稚,弱弟拾遗简。独不见斯人,谁能不悲潸。

十千大地法云连,百丈光涵海国天。从有攒眉过白社,阿谁合掌念青莲。

梵王宫渺磬声度,舍利名高树影悬。千载维摩人所羡,不知何计得逃禅。

秋声和暮角,膏雨逐行轩。

君如买宅皋亭住,须种梅花三百树。树里茅堂树外桥,杖策寒香袭衣屦。

春残叶大转阴浓,雨过苔黏更盘互。邻叟来传补竹方,幽禽唤与寻山路。

烟钟际暝答村春,渔火沿流破溪雾。眼前好景画难真,身外良图计非误。

瓜皮艇小载琴来,相访柴门月初吐。

红紫从渠巧斗新,不妨自着素衣巾。
中庭今夜群仙戏,总是广寒宫里人。
危红赊晚景,涨绿上平沙。

扈从官班近,艰难报效微。又同陪法驾,复共著征衣。

举目江山好,伤心井社非。何当戎马定,却作故乡归。

负郭田园美,迎霜雉兔肥。风尘嗟澒洞,梦寐怅依稀。

圣主兴皇祚,群公翊政机。时平当自劾,还采故山薇。

平生南磵古遗民,初度招呼我辈人。
每听谑谈须绝倒,极知老气政轮囷。
杯盘满坐添灯火,儿女成行劝主宾。
但愿吾侪似梅柳,年年相见一回新。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