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
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
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
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
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
虫思机杼悲,雀喧禾黍熟。
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
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
早晨才辞别了洛阳,傍晚就到郑州投宿。
洛阳城已经看不见了,秋雨连绵晦暗了平陆。
老农从青草丛生的地边归来,村童还在濛濛细雨中放牧。
主人家住东边肥沃水田地,该收获的庄稼环绕着茅屋。
蟋蟀欢鸣织机声响,麻雀喧噪谷物正熟。
明天将要渡过京水,昨晚却还住在金谷。
这一去还想说些什么呢?到边远之地挣份薄禄。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这四句交待路途情况。早上与周人辞别,晚上在郑州寄宿,离开亲人,越来越远了,一种凄凉的孤独之情油然而生。在这寂寞的旅途中,与诗人相亲相近的只有那随身僮仆了。这后两句摹写人情极真,刻画心理极深,生动地表现出一种莫可名状的凄清。唐末崔涂诗“渐与骨肉远,转与僮仆亲”(《巴山道中雨夜抒怀》)就是由这两句脱化而出。
接下来八句由记叙、议论转为写景。诗人将这种凄清孤独的感情外化为具体可感的“雨中秋景图”:“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虫思机杼鸣,雀喧禾黍熟。”南阳、洛阳在视线中已逐渐模糊、消失,空阔辽远的原野笼罩在霏霏的霪雨、蒙蒙的烟气之中。村头,田父荷锄踏青而归,牧童短笛声声,怡然自得,村东水边高地上的主人家环绕在一片油绿鲜亮的庄稼中。还有悲鸣的秋虫,摇动的机杼,喧嚣的雀鸟。
诗的最后四句又由写景转为直接抒情。“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这两句是说:“我昨天还在繁华的洛阳,而明天就要去偏远的郑州了。”句意和头二句“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前后呼应,既体现出感情的凝聚、深化,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又开合有度,收放自如,浑然一体。“此去欲何言,穷边循微禄”是指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到穷僻边远的地方去。这二句话感情深沉、情韵丰厚而不作平白直露的激越之语,在自嘲中流露出更深沉的忧郁——情到深处人孤独。
全诗在征途愁思中以简淡自然之笔意织入村野恬宁景物,又由恬然的景物抒写宦海沉浮的失意、苦闷和孤独。全诗诗情与画境的相互渗透、统一,最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
这首诗是作者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赴济州(治所在今山东济宁)途中,路过郑州(今属河南)时所写。
大道本无方,大成反如缺。古人其备乎,今人将更窃。
以方为道术,道为天下裂。立异由墨禽,誇多惠施说。
尹宋求心白,田慎将性绝。函关获五千,漆吏鼓长舌。
六方分十子,孰与犹龙埒。古之博大宗,三宝持真诀。
墨者治其慈,苦身肠倍热。巨子虽独能,使人忧不悦。
华山亦俭师,饥馁空敝蹩。彭蒙守弗先,然且是非灭。
三者皆非道,亦自有优劣。况复五车人,一蚊依道吷。
尺捶并连环,徒供辨士折。苟非齐物言,谁解百家结。
始知道德初,时向有无缀。一哉天人心,同驱至神辙。
圣人及君子,五号谁分设。能使六方同,岂令六经别。
潜虬立幽径,偃蹇老苍鬣。不受秦人封,祇赏朱家侠。
释子称入定,如蚕自吐缚。置心于昭旷,用以求真乐。
孔氏有明训,敬义须夹持。动静两无求,此心自愉怡。
入定既云久,此心亦能守。但恐体用乖,真乐竟何有。
夜寒强饮至馀钟,天上星回斗柄东。茶味香添藏瓦雪,烛花残怯隔窗风。
兴随山水无时尽,梦入庭闱有路通。除岁旧愁除不得,两年丰芑愧无功。
素影飘溪,暗琼浮笠,珊杖海月初挂。薄絮愁香,冰霞凝翠,瘦蝶怯寒欲化。
凤箫韵远,叹珠阁、零红将谢。探取鹤巢消息,倦游曲巷嘶马。
踏歌寻春来也。寄江潭、鱼书曾写。小凭疏窗如此,吟怀高雅。
寒静绿迷帘下。怜落砌、脂痕半狼藉。尔许高情,傍篱绕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