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

隋代·佚名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释

著地:碰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赏析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

  这又另一种解释: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鉴赏

  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色。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美。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杨花十分轻盈,如果风力较猛,便向一个方向急飞;如果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这里所写的正是日暖风和之时的景象。“漫漫”,写杨花飘荡,无边无际;“搅天”,写仰望所见。天空都被搅乱,则杨花之多,不言可知。由此联系上句,便知“青青”杨柳,并非三株五株,而是夹路沿河,傍亭拂桥,处处可见。于是,合一、二句看:由上而下,所见者无非柳条青青着地;由下而上,所见者无非杨花漫漫搅天。而离愁别绪,也随之弥漫于整个空间。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双绾“柳条”与“杨花”,却来了个出人意外、惊心动魄的转折:“柳条折尽花飞尽!”杨花再多,终归要“飞尽”的,这是自然规律。而万树柳丝,即使天天折,又怎能“折尽”?这两者合起来,无非是通过时间的推移,表现离别之苦、怀人之切。联系第四句,则无限情景,都可于想象中闪现于读者眼前。

  “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一问,并不是面对“行人”提出的。怎见得?首先,第一、二两句与第三句之间,分明有一段时间距离。送行之时,即使俄延很久,也不可能把“青青着地”的“柳条”一股脑儿“折尽”,更不可能一直等到“漫漫搅天”的“杨花”全部“飞尽”。其次,临别之时,只能问行人“几时归”,怎好问他“归不归”?

  猜你喜欢
闲坊税屋远人群,晨鹊昏鸦亦厌闻。
无奈春风作多事,满庭花絮正纷纷。

形迹分飞有道同,五年声问不须通。侍亲官上应尤乐,得子年来想更聪。

相对忽因山入梦,自窥还爱璧涵空。公馀谁伴溪南话,七椀浮云两腋风。

泪粉匀开满镜愁,麝煤拂断远山秋。一痕心寄银屏上,不见人来竹叶舟。

松风放浪入云关,二衲相从一士閒。人与瘦筇俱老健,去年今日在包山。

离别江阳初饯腊,淹留滇徼又逢春。敬恭四海皆兄弟,文字三都尽主宾。

画堂春色满氍毹。喜晴人意偏舒。双成昨夜下清都。

未返琼裾。

一任赤龙飞辔,会教青鸟传书。小仙人在五云居。

无限欢娱。

昆崙截竹事空传,不见春潮送客船。只似蜀江江上路,两山中峡手巾天。

见客端愁结袜,开门最怯梳头。赢得北窗偃卧,湘帘翠簟如秋。

砚池墨涨烟涛湿,兔颖含香扫秋碧。九疑山隔楚天遥,湘灵夜抱琅玕泣。

生绡半幅凝雪光,罗缬捲风双袂凉。电掣雷轰老蛟舞,月明露冷飞鸾凰。

翠拂珊瑚海波动,裁为短笛成三弄。不胜清思逼人多,唤醒江南片时梦。

何物仙家为我归,珊瑚支瘦玉容肥。江天当暑梅花落,漫引寒风白鹤飞。

女娲鍊五色,大磈补不牢。至今西天首,天近山常高。

嵯峨苍云表,百鸟不敢巢。仙人十二楼,城阙金岧峣。

下连丹砂井,皓气冲寂寥。似闻笙竽韵,有客醉仙桃。

采芝者谁子?霞冠赤霜袍。手持长年书,邀我同游遨。

我今胡不乐,失志在蓬蒿。思仙不得去,作图谢尘嚣。

终当访王子,跨凤腾九霄。

茫茫人海小瀛洲,灵草丰茸碧树幽。底用风轮通弱水,时逢云袂下浮丘。

天阴图画龙鳞湿,月夜箫声鹤背秋。我亦平生有仙骨,归来同作采真游。

已过秋风九日秋,篬筤池上若为游。似闻嘉菊黄于鹄,乞我双栽照白头。

忆昨去家时,凉风肃巾屨。
闾里重远别,祖席烦亲故。
期会趋晷刻,仓卒戒徒御。
首尾遍吴楚,复退分携处。
岁月拂尘壁,廊无识故步。
故人新绛帷,方屨盈外户。
褰裳喜我来,寒温问浪苦。
樽酒开欢颜,鸡黍羞珍具。
欲少为君留,归心已先骛。
年少未仕初,饱食厕庠序。
束书事遨游,光阴等閒度。
一为升斗縻,奔走穷朝暮。
欲学不可得,虽悔复谁诿。
诸君其早图,前覆戒吾车。
雨过云峰净,天高水镜平。望中寸碧远山横。潇洒何郎相对、挹金觥。
朱李沈寒碧,新瓜破玉英。浩然谭笑有余情。醉舞何妨颓玉、倚飞琼。

走马西来万里遥,旅怀无处不魂销。对床风雨怜予季,形影相随慰寂寥。

卧对南山懒掩扉,炎凉世态故人稀。日餐黄芋羹三碗,岁织青麻布一机。

截竹引泉寒脉细,折松烹茗绿烟肥。幽居颇有陶潜兴,竹满池边菊满篱。

城南路。凝望映竹摇风,酒旗标树。效原游子停车,问山崦里,人家甚处。
去还贮。徐见画桥流水,小窗低户。深沈绿满垂杨,芳阴娅姹,娇莺解语。
多谢佳人情厚,卷帘羞得,庭花飘舞。可谓望风知心,倾盖如故。犹殢香玉,休赋断肠句。堪怜处、生尘罗袜,凌波微步。底事匆匆去。为他紧绊,离情万绪。空有愁如缕。忆桃李春风,梧桐秋雨。又还过却,落花飘絮。
宝马雕弓金仆姑,龙骧虎视出皇都。
扬鞭莫怪轻胡虏,曾在渔阳敌万夫。

仙子王僚上九天,山中遗迹尚依然。药炉云冷灰无火,丹井松阴地有泉。

虫篆碑文传万古,鹤鸣华表动千年。我来吊古空惆怅,尘世茫茫几变迁。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