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词似写于甲午战败后。词中以抒发牢骚和自我排解的方式,表示对现实的愤懑。上阕写感受和环境。“万感中年不自由”,起首便令人结舌,这是作者壮志成空的幻灭之感,是作者长期愤郁积压的迸发。文属光绪皇帝的“帝党”一派,主张维新。但朝廷大事由西太后主宰,无论她“训政”还是“撤帘归政”,光绪都只是一个傀儡,而李鸿章等“后党”自然有恃无恐,肆无忌惮。文等处处被刁难排挤。“梁州”,唐曲名,原作“凉州”,为西凉所献。此曲多表达苍凉哀怨之情。“角声吹彻古《梁州》”,意指举国之内,哀音笼罩,危机四起。“苑”,即园。“荒苔”两句,以环境衬托心情。往日美丽的园林,而今荒苔遍地,一片凄凉,“细雨轻寒”又锁闭着住所。这里显然隐喻着晚清社会。作者心情压抑,只好在这“小楼”中自寻寄托。
“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需要承上启下。”(张炎《词源》)上片以“闭小楼”结束,下片就描写楼中之人,写他如何排愁解愤,上下片层次分明,联系紧凑。“诗漫与”,语出杜甫“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作者心情不宁,无心于诗而作诗。“蒭”(chú),即刍,段成式诗,“新萏石冻杂梅香。”“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郑谷《中年》)文廷式正是借酒浇愁。“浮沤”,水上的浮泡,取李远诗:“百年如过鸟,万事一浮沤。”(《题僧院诗》)作者不愿清醒着看待世界,而只想以醉来麻痹自己,醉后就把这“世事”看作生死极易、变化无常的水泡。这一比喻十分贴切。这正是作者遭到沉重打击后“但愿长醉不复醒”的凄楚的感叹。“凭”,请也。“荆高市”,典出《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荆、高相乐于市,然壮志在胸,日后终有壮举。而作者胸藏良策,却报国无门,更屡遭打击,现实折磨得他“百忧如捣”(《翠楼吟·序》),深感心寒。他不愿去想荆、高,免得激起心底的愁思义愤。“滹水”,即滹沱河,发源于山西,流经河北到天津,又汇北运河入海。滹水无情,但赏者有意。“滹水无情也解愁”,表面看作者找到寄托,得到安慰,实际是愁填江河,恨压群峰。“吞吐之妙,全在换头煞尾。”(沈祥龙《论词随笔》)此词换头音节短促而轻隽,煞尾缓笔而收,余蕴无穷。
这首词“神似稼轩”(叶恭绰《广箧中词》),其沉郁顿挫,健笔如意,颇有出尘之致。词贵自然,刻则伤气。“万感中年不自由”等句,信手拈来,通俗如话,又妙语成珠,令人过目成诵。“凭君莫过”句乃为反语,激愤之情更为感人。
文廷式(1856—1904年),字道希、芸阁,号纯常子、罗霄山人等,江西省萍乡市城花庙前(今属安源区八一街)人,清咸丰六年丙辰十二月二十六日辰时(公元1856年1月21日)生于广东潮州,成长于官宦家庭,为陈澧入室弟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在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反和,并积极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榜眼。1898年戊戌政变后出走日本。1904年逝世于江西萍乡。
游上西湾杂蛋船,蛋家齐唱濯缨篇。一声枻鼓来鱼听,几阵榔鸣起鹭眠。
杨柳隔洲枝袅袅,桃花泛水色鲜妍。屈原已往成终古,剩有遗音四海传。
已是伤离别。更那堪、风风雨雨,助人凄切。宝鼎香寒银烛暗,远梦迷离难觅。
听破晓、流莺声滑,似说金门人待漏,负香衾、一样工愁绝。
身千里,寸心折。
天涯驿使迟消息。倚栏杆、腰肢盈握,祗应自惜。三五良宵团圞影,相对可怜遥夕。
算只有、啼痕凝碧。目极苍茫云树外,料鞭丝、空袅斜阳陌。
魂消处,共谁说。
出塞将炎月,辞家属早春。间关谙异地,辛苦怅征尘。
莫讶临邛客,多惭入洛人。筑宫虚碣石,开阁渺平津。
少日耽词藻,穷搜笑等伦。澜期回砥柱,源欲溯江岷。
实类三都拙,浑忘陋巷贫。端居昧生理,雅志在经纶。
竽瑟违齐好,璠玙閟楚珍。登临谐夙抱,攀陟此良辰。
辕下仍歌凤,台边想获麟。黄河流浩淼,泰岱势嶙峋。
行路难犹昔,干时数益屯。含愁非卫玠,不乐似崔骃。
敢信文堪卖,悬知德有邻。句吴才挺出,华省笔如神。
白璧何论价,银章已至身。长卿终侍从,方朔岂沈沦。
贡墨隃糜贵,花笺侧理新。群公追正始,夫子独深醇。
待漏陪青琐,薰香觐紫宸。朝回接风素,坐次豁天真。
兼肯酬支遁,还疑类许询。谈空恒亹亹,持论转循循。
后起看承盖,前贤叹积薪。泛舟殊访戴,投辖幸依遵。
京国招携罢,关山入望频。更严凄觱篥,谷险怯车轮。
大漠原趋汉,长城直控秦。防秋余垒在,避暑故楼湮。
雕鹗分屯戍,鸳鸯问水滨。时平纾北顾,岁远记西巡。
惜别虽千里,睽违只几旬。从军宁我愿,草檄久无因。
河朔刘松酒,江东张翰莼。仙郎傥相忆,慷慨报情亲。
野旷春逾媚,林烟绿一围。远公容设酒,曾点未成衣。
坐树莺声老,蒸田水气肥。闲云如有意,故故傍人飞。
柳丝影里魂栖住。侵晓背人寻伴去。草黏飞絮掩行踪,水漫落英迷出路。
蘅皋日晚无从遇。想在春风飘荡处。粉香吹结枕边云,花气蒸为床上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