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开头两句列举了古代两位著名刺客高渐离、专诸的事迹;第三句赞扬了这两名刺客的豪壮义气: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末句阐明了这些壮士、也是作者自己的生死观,用司马迁的话,说明为知己而死,死得其所。全诗虽只有短短四句,但观点明确,慷慨激昂。
此诗起句“燕南壮士”,指高渐离;“吴门豪”指专诸。这里突出了他们最感人的精神力量:他们是壮士,他们有豪情。这两个词语的搭配,正好使专诸和高渐离的生命重新闪耀着奇异的光彩。这里“燕南”和“吴门”两个方位词也用得恰到好处。专诸刺杀吴王僚在吴王宫中,所以称“吴门”;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瞋目,怒发冲冠,则发生在易水送别之时,易水在燕之南界,因此称“燕南”。这两个看似不经意的词语,在广阔的背景上使壮志豪情笼罩四野,使他们的英声侠气无处不存,无处不在。
“筑中置铅鱼隐刀”句,为第一句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他们两人的壮志豪情正是通过这两件惊天动地富于传奇色彩的大事而被历史所确认。这两句诗各以对称排比的结构相连接,重新唤起读者对这两位侠士的向往与崇敬。
“感君恩重许君命”句是全诗的主旨,是诗人要着重表达的一种信念,一个原则。诗人指出高渐离、专诸之所以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命相许是为了实践“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因此,这里的“恩”,不是“恩惠”,不是珍宝珠玉、车骑美女等物质的赐予,而是一种超越功利计较的“知遇之恩”,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理解和人格的尊重。这里的“许”,也不单是“报答”,更不是人身依附,而是一种自觉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格力量的自我完成。
最后一句“太山一掷轻鸿毛”化用太史公司马迁《报任安书》的话“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表明自己的生死观,指出生命应该像“泰山”那样重,而不能像“鸿毛”那样轻。
六朝建国犹形胜,九日登台思悄然。故垒萧疏黄菊节,旅怀摇落白头年。
秋声城郭千家树,返照云霞万里天。若对江关悲作赋,不如山石解谈禅。
省垣羁宦迹相亲,再世论交况有神。闻说伯高真可学,从游桑扈见长贫。
中年乐趣殊儿辈,此日儒林少丈人。金玉欣看文价贵,眼前过迈又超伦。
五月泸州蕉叶黄,武侯祠下水如汤。行人莫恶南中热,自有参天古柏长。
国事当初若缀旒,南迁邪议已先投。背城馀烬非坚土,坐见江山半壁休。
夜梦不知所,晨起搴云梯。乱峰偃蛟鼍,初日升虹霓。
浩浩长风号,足底双塔低。登高一舒啸,白气迷青齐。
济北万烟户,黄流一沙堤。系我襟带间,安能辨东西。
南有仙人坪,亭圮馀芳荑。我欲掇其实,上追阮与嵇。
日鹤不可招,袱被谁与携。回看下山路,松毛落寒溪。
浩气神明在,孤忠史册存。墓田沧海远,云木敬亭昏。
死亦全臣节,生犹哭主恩。还闻魏冰叔,直笔洗烦冤。
彼美人兮,婉相对、珊珊欲下。恰满院、月华如洗,花枝低亚。
盼到圆时仍未满,看当开半还愁谢。与花神、月姊细商量,归来罢。
怜嫩蕊,银瓶泻。爱清影,晶帘挂。奈晚妆犹怯,镜台初架。
二十馀年芳草恨,两三更后长吁夜。几时将,络秀旧心情,呼儿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