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②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三国时期魏国初建,官至尚书郎。中:醉昏。酒圣贤:言酒的清浊。
③刘伶:魏末晋初的文人,“竹林七贤”之一,字伯伦,沛国人。著《酒德颂》一篇。
④潘郎:即潘安,又名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晋书·夏侯湛传》:夏侯湛字孝若,谯国谯人也。幼有盛才,文章宏富,善构新词,而美容观,与潘安友善,每行止,同舆接茵,京都谓之“连璧”。
⑤买山钱:购买田房隐居的钱。
上片,借赞扬古代贤明之士来表达对同情者的仰慕之情。 “徐邈能中酒圣贤”,是隐喻徐得之的直言相谅,秉性修甚,颇有徐邈能识酒的清浊(世道清浊),醉而不问公事的洒脱气质。“刘伶席地幕青天”,是隐喻刘唐年隐居乡间,简从陋出的生活和贤明放达的性格,如同“竹林七贤”之一刘伶“屋无室庐,幕天席地”的旷达胸怀。“潘郎白璧为谁连”,是隐喻诗人潘大临与挚友的友善。两者分离,苏轼发出“潘郎白璧为谁连”的哀叹。苏轼有意将古之徐、刘、潘三贤才与今之徐、刘、潘三贤才同姓偶合,为的是表达苏轼向慕贤明,追求旷达的处世观。
下片,直抒欲回朝不成,真做隐士又无奈的仕宦观。“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点明苏轼目前的“无可奈何”的政治处境和“新白发”的衰老生命。苏轼离开黄州友善的人后感到寂寞孤独。即是死后,不如归葬于家乡的青山秀水边。这是苏轼视死如归的坦荡的生死观。“恨无人借买山钱”,进一步写自己欲回朝不得,欲隐居不能的无奈愁绪。一个“恨”字道出了这种只能退步、安居现状的随缘心态。
全词,运用三个历史人物来隐喻三个现实人物,再由三个现实人物而联想到苏轼自己的政治处境与适应心境,可谓借古喻今的绝妙构想。文字含蓄精练,蕴涵着丰厚的思想情感,是苏轼感旧词作中的佳作。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苏轼将从黄州离任去汝州,不断与挚友出游黄州名胜,出入于酒店食家,对饮言欢,感旧抒怀作该词。
了无风雨负重阳,剩有清愁染鬓霜。心著遥天云不散,秋高穷塞气先凉。
但教寄语称无恙,便抵相看对举觞。人事茫茫信抟控,何时真似雁成行。
峥嵘百年会,浩荡观人文。建安与黄初,叱咤皆风云。
大历熙宁各有人,戛金敲玉何缤纷。高皇挥戈造日月,草昧之际崇儒绅。
英雄杖策集军门,金华数子真绝伦。宣德文体多浑沦,伟哉东里廊庙珍。
我师崛起杨与李,力挽一发回千钧。天球银瓮世希绝,鳌掣鲸翻难具陈。
洪川无梁不可越,日暮怅望劳余神。徐郎生长苏台阴,二十作贼雄海滨。
朅来抱玉叩阊阖,长安绣陌行麒麟。是时少年谁最文,太常边丞何舍人。
舍人飘飖使南极,直穷金马探泸津。尔虽不即见颜色,梦中彷佛形貌真。
余也潦倒簿书客,诸公磊落清妙身。大贤衣钵岂虚掷,应须尔辈杨其尘。
休令黼黻怨岑寂,要与琬琰增嶙峋。海陵先生雅爱士,晚得徐郎道气伸。
乔王款接虽不数,迩闻亦欲来卜邻。骅骝造父两相值,一瞬万里谁能驯。
都门二月芳草发,御沟杨柳垂条新。徐郎绾牒将远适,使我旦夕生悲辛。
为君沽酒上高楼,月前醉舞梨花春。天明挂帆向何处,鸿雁哀鸣求故群。
南登会稽探禹穴,西浮湘水吊灵均。洞庭波寒木叶下,峡口风急猿啸闻。
司马太史有遗躅,归来著书追获麟。
高堂面虚无,水色照群有。不知归流永,但见来帆久。
苍翠前后山,起伏龙蛇走。荒芜六朝旧,独此存不朽。
凉风西北至,萧飒惊户牖。秋意倏已高,玄蝉嘒衰柳。
主人厚宾客,嘉赠随所取。爽豁破萦纡,高凉谢尘垢。
开筵穷日影,玉斗湛清酒。长歌激梁尘,烂醉颇无负。
羁游屡飘荡,攀援每迟后。数公倾盖欢,夙昔故未偶。
夜阑天正黑,出户揽星斗。明发复殊方,行行但回首。
能谈仁义兵,经传宗素臣。字画类闲闲,句法如之纯。
淡然与世疏,渭水独垂纶。蒿莱塞庭除,尘土沾衣绅。
归我夫子门,三月无违仁。后生来从学,善诱能循循。
颜巷不改乐,范甑长生尘。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进德方乾乾,慎行而修身。旅食秦晋间,骑驴三十春。
珠玉炙人口,丽藻嘉彬彬。今年又绝粮,生涯如在陈。
歌咏犹不辍,真为葛天民。新诗过子卿,离骚齐灵均。
亡机天壤间,举措皆天真。濯足沧浪中,鸥鹭来相亲。
胸中万卷书,下笔端如神。素负经济才,人品伊皋伦。
桂林祇一枝,亦何惭郗诜。
坐上著孟嘉,不问知小异。岂其眉睫殊,傥或偶相值。
余生慕名流,得见忘履屣。雅闻东嘉州,儒服类洙泗。
于今师友间,授受由原委。沈君盖其徒,往往无不肄。
向虽未云识,早已知名字。胡为冠惠文,更复仓库吏。
人之不相知,击磬与荷蒉。至其移怒时,水蟹或遭忌。
人谁不君知,相与共愕眙。君方系官曹,我乃赴幽事。
别语纵可佳,离愁渺无地。
短笛横窗夜月清,木兰双楫水云轻。溪边花落莺声老,恰爱何戡到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