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与注释

译文一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在处理政事上,让三公九卿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能纷纷进谏,平民则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子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以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便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去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去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译文二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注释

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前878至前842在位,共三十七年。

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

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邵,一作召。

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

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

弭(mǐ米):消除。

障:堵塞。

为川者:治水的人。

宣:疏导。

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

公卿:指执政大臣。古代有三公九卿之称。《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九卿指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列士:古代官员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统称列士。位在大夫之下。诗:指有讽谏意义的诗篇。

瞽(gǔ鼓):盲人。因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故也称乐官为瞽。

史:史官。书:指史籍。

师:少师,乐官。箴:一种具有规戒性的文辞。

瞍(sǒu):没有眼珠的盲人。赋:有节奏地诵读。

曚(méng蒙):有眼珠的盲人。瞍曚均指乐师。

百工:周朝职官名。指掌管营建制造事务的官员。

庶人:平民。

亲戚:指君王的内外亲属。

耆(qí其)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这里指年长的师傅。修:整理修饰。

悖(bèi倍):违背道理。

原隰(xí席):平原和低湿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井衍沃”。疏:“衍沃并是平美之地。衍是高平而美者,沃是低平而美者,二者并是良田。”

兴:兴起、表露之意。

阜:丰盛。

夫(fú扶):发语词,无义。

与:语助词,无义。一说为“偕从”之意,句谓老百姓跟从你的能有多少?亦通。

国人:“国”下原无“人”字,据别本补。

三年:周厉王于公元前842年被国人放逐到彘,据此邵公谏厉王事当在公元前845年。

乃 流王于彘(zhì):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终于,副词。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词。.于是:从,从这里。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文言知识

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告,则杀之。(介词,按照、依据)

(2)道路以目。(介词,用)

(3)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4)三年,乃流王于彘。(介词,到)


二、一词多义

1、失其所与,不知(帮助)

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赞许)

3、秦伯说,与郑人盟(和)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认为)

2、以告,则杀之(依据,按照)

3、是以事行而不悖(因为)

4、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所以”固定结构, 用来……的办法)


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如同,好像)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尚且)

3、犹得备晨炊(《石壕吏》)(还、仍)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流动)

2、三年,乃流王于彘(放逐、流放)

3、三教九流(流派、派别)


三、文言句式

1、防民之中,甚于防川(状语后置句)

2、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判断句)

3、长于臣(状语后置句)

4、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状语后置句)

评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在结构上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文章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

  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垒分明,一开篇便展现给读者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谏的缘由,也为厉王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如千钧之力,又将矛盾推向高潮,且把这位暴虐无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结尾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开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语真乃神来之笔,厉王以为高压就可止谤,因而“大喜”,其实高压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这是愤怒与反抗的岩浆在凝聚力量。终于火山喷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其复杂的斗争。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个字,对厉王是何等轻蔑,而留给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

  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题解

  中国古代历史家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有尚实录、寓褒贬的优良传统。他们往往忠于历史真实,并从那些孤立甚至偶然的事件中,去挖掘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以供后代统治者借鉴。《国语》这篇文章记载了周厉王被逐的过程。召公亦作邵公。周厉王执政时,由于残暴无道,遭到人们的谴责,然而他非但不思改弦易辙,反而采取高压手段堵塞舆论的批评。结果,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举起反叛的旗帜,把他从国君的宝座上拉了下来。它告诉人们一条真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即是说,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全篇文字简洁,叙述有条有理,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猜你喜欢
老子平生,辛勤几年,始有此庐。也学那陶潜,篱栽些菊,依他杜甫,园种些蔬。除了雕潜,肯容紫燕,谁管门前长者车。怪近日,把一庭明月,却借伊渠。
鬓边白发纷如。又何苦招宾约客欤。但夏榻宵眠,面风欹枕,冬檐昼短,背日观书。若有人寻,只教僮道,这屋主人今自居。休羡彼,有摇金宝辔,织翠华裾。
羁情含蘖复含辛,泪眼看花只似尘。
天遣春风领春色,不教分付与愁人。
坐觉青山忽上心,着鞭来欲故人寻。
万松未放孤云过,一饭共听幽鸟鸣。
莫厌崎岖穷野径,须怜料峭结春阴。
潜川耆旧如相问,千晨长同月一襟。

寒岩草木正严冬,一日春回雨露浓。安石故居遗雪竹,道林新塔倚云松。

木鱼声断催朝饭,铜鼎香销起暮钟。千载奎文留秘藏,天光午夜照金容。

中山孺子妾,出自君王宫。玉蕊堕九天,犹能挂帘栊。

不见东家儿,邯郸才人厮养妻。朝来系马栈,生割流黄帷。

江姬屈,阴姬伸。屈伸有奇亦有真,犀角偃月为何人。

长将行迹寄天涯,三十鳏居不自嗟。客有问君君大笑,丈夫无国更何家。

我久欲作三老诗,苦无佳句能解颐。
抽轧鄙思成无期,有语欲吐还茹之。
忽得新篇向此诗,恍如春草生谢池。
明珠万斛光陆离,璀璨不减珊瑚枝。
压倒元白头欲垂,直与李杜肩相差,
使我手把不停披。忆昨梅花吐琼蕤,
枝头爱日有舒迟。虽恨捧觞无翠眉,
吾人臭味自相宜,花下清欢聊共追。
嗟我老来意气衰,归心已决不复疑。
虽来江右把一麾,但知痛饮直吾师。
尊交况逢冰雪姿,岂容不醉负屈卮。
二老揽辔方并驰,一气相和如壎篪。
百城感化熏兰芝,不事威怒轰雷椎。
后园探春容我随,开怀笑语何熙熙。
丹青写此一段奇,未羡九老洛水湄。
何日归去山之崖,时命柴车载鸱夷。
相逢径醉莫问谁,饮尽不妨寻酒旗。

东园翁今六十馀,面常泥垢发不梳。身藏宝剑人不识,反闭衡门读古书。

此翁十五二十时,欬唾落地迸成珠。陆机不敢以伯仲,管辂警敏空嗟吁。

生鳞即与蛟龙伍,未汗宁同凡马趋。尔时射策黄金阙,三百人中最英发。

骅骝举足狭万里,便欲登天揽日月。岂知德尊常轗轲,独买扁舟泛吴越。

三十年来万事变,富贵于我直毫发。归来灌园种琼花,荷锄自理东门瓜。

夜眠海月挂丹牖,昼看江风滚白沙。辽东合有逢萌宅,齐西称睹陶朱家。

北郡李生三十六,摈斥高歌卧空谷。前辈后辈道岂殊,同坐同行限江麓。

东望东园乱心曲,安得逐尔骑鸿鹄。

百年同是行人,酒乡独有归休地。此心安处,良辰美景,般般称遂。力士铛头,舒州杓畔,不妨游戏。算为狂为隐,非狂非隐,人谁解,先生意。莫笑糊涂老眼,几回看、红轮西坠。一杯到手,人间万事,俱然少味。范蠡张良,尽他惊怪,陈抟贪睡。且陶陶兀兀,今朝醉了,更明朝醉。

蹑屐陟孤峰,梯云阁道重。瑶坛千嶂拔,玉笈九霞封。

便可邀青鸟,相将访赤松。下方城郭晚,隐隐报疏钟。

之子驾言迈,春览昆丘颠。钟秀自前古,闻名由昔贤。

昔贤去已远,兹山还岿然。玉气润凝雨,鹤声清闻天。

遥思解组日,何如入洛年。献纳有馀暇,为续昆山编。

诸生鲁国受经初,标格王郎玉不如。倚马旧传文考赋,笼鹅雅学右军书。

家声此日标琼树,世业当年论石渠。手泽应须开万卷,早怀三荣诣公车。

寒犹挟纩思南国,老更看书坐北窗。白雨三时如倒海,黄流一夜尽成江。

榴花支子开无数,鸂?鸬鹚下作双。天上故人何日见,剑心诗思未能降。

妾去何足惜,妾留不自安。高堂有老姑,孰知饥与寒。

妾昔念有家,妾今如风花。何如千尺松,而不附女萝。

哀哀别姑去,泪下不能语。姑若念妾时,看取床头女。

天山巨网,尽牢笼、多少中原人物。赵际燕陲空老却,千仞岩岩苍壁。古柏萧森,高松偃蹇,不管飞冰雪。慕膻群蚁,问君谁是豪杰。重念禹迹茫茫,免狐荆棘,感慨悲歌发。累世兴亡何足道,等是轰蚊飞灭。湖海襟怀,风云壮志,莫遣生华发。中天佳气,会须重见明月。

夫死难独生,儿将归黄土。父母鞠育恩,请俟来生补。

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
十点五点残萤,千声万声秋雨。
白云江上故乡,月下风前吟处。
欲去不去迟迟,未展平生所伫。

千仞临江石,刻成丈六身。庄严空自好,色相忆前尘。

华鲸唤起曲肱梦,竹蹊幽寻小雨乾。风吹龙沙江流断,日下乌塔松阴寒。

冰雪照人徐孺子,手捉玉麈对西山。安得洪崖八琼药,令我飞出六合间。

之子南方去,环声过霅溪。
桃花春自睹,药草雨遍齐。
法座高秦望,迦音满会稽。
何时开六叶,一为止儿啼。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