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起笔还是一声叹息:“留不得!”两次叹,心情愈见深重,情调愈见悲凉。与上一首一样,作者在此片里着力以景带情去激发读者的共鸣。但在具体的描写里,手法又有变化。上一首写景不见人,这一首,人物构成画面的一个部分,以画面人物的愁苦、悲寂直接打动读者。“肠断故官秋色”,第一笔就勾勒出一个哀伤至极的人物形象。枝枯叶黄、衰草丛生的故官秋色,令其肠断,既在写景,也在写情。“故宫” 与上首词中的“故国”一脉相承。“瑶殿琼楼”极写宫殿的富丽华美,暗含了作者对故官兴盛之景的追忆。但是,了无生气的一池死水却又告诉作者那一切俱已过去。华美的官殿倒映在死寂的池水里,多么鲜明而刺激的对比。“波影直”的“直”突出地表现了故官的冷落和萧条,也突出表现了画面人物目注神驰,眼光呆滞的情态。一瞬间,万簌俱寂,一切都凝固了。作者乘机跳到远处,放大视角,摄下了一个极为凄楚、悲怆的镜头:“夕阳人独立”。昏黄惨淡的夕阳照耀着澄黄、明亮的琉璃瓦,枯黄透明的秋叶陪衬着一个瘦小孤寂的背影。象一幅质感很强的油画,却更比油画动人心弦。此处实不可留。
“见说长安如奕”,作者宕开一笔,引起下片对“思君”主题的回归。作者欲知“君”的踪迹,欲寻你而去,不知怎么做, “水驿山陲都未识”是说不知路途,不认路标。即使想与你梦中相见都不可能。既行不得,又留不得,归的路子也堵死了。“归不得”这句,感叹人生的酸楚和绝望。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十一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推行变法,引起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忌恨。九月二十日,维新派被袁世凯出卖。二十一日凌晨,慈禧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于瀛台,捕杀谭嗣同等“帝派”。“百日维新”遂因“戊戌政变”而宣告失败。郑文焯不满于政局的腐败,于1900年前后,写下这三首《谒金门》词。这首词是其中的第二首。
忆我初识君,屈指今七年。盐车著骐骥,驽蹇纷争先。
谓当对清闲,帝席半夜前。稍使修世官,复近尺五天。
如何尚朱绂,亦堕岭海边。前山春色多,佳树午阴圆。
散策履幽径,方舟下长川。心目得开明,语笑为芳鲜。
但恨暝色至,不得穷攀援。尚欲夜然犀,下照蛟龙渊。
清游渺难继,归梦苍山巅。须君换鹅帖,更叙山阴贤。
卖间南北无同异,四海苍生俱一世。
借令卖友取封侯,一掷成卢亦儿戏。东平风度卖所难,不将白眼看青山。
少年结客知无益,老唤南山相与闲。卖情自是有新故,相好乃能保朝暮。
故卖落井已下石,红袖弹筝未移柱。玉峦排秀天清明,乱峰入眼心先倾。
向来刎颈或蹀血,此地一笑终忘形。平生爱山心愿见,喜色津津应满面。
宁愁偃蹇不受招,一鹗孤飞谁可见。
江头四望远峰稠,江水中间自在流。并岸东行三百里,水源穷处即吾州。
茅茨以为庵,环顾萧然虚。内乐苟自足,容人即有馀。
旁依修竹密,上翳青松株。勿言此中陋,中有君子居。
名为不祥器,斯理昔未觉。及玆困奔走,始叹立论确。
险哉七盘山,羊肠凌巘崿。三年八往返,颠顿发早白。
此行当盛夏,溽暑逞馀虐。昼伏避蚊䖟,宵征越林薄。
危桥带褒水,俯瞰波流恶。凿石劳众工,缘崖搆飞阁。
下扶千柱壮,上倚浮云弱。怒雷地㡳鸣,悬瀑崖际落。
山中邮传少,过客资凄泊。劳者务苟安,宁思非所托。
更阑急雨至,洪涛相喷薄。鬼神助晦冥,天地混磅礴。
病身倦辗转,酣寝绝疑愕。晨兴霄景澄,林壑还可乐。
有生大化中,万变相综错。所遇听自然,何处匪安宅。
历聘鲁中叟,咏归沂上客。劳逸命分殊,顺俟安敢择。
不待莺花上巳天,炎方物候得春先。小桃树底残红遍,刚值灯期意惘然。
人间衮衮惜花王,得似东篱兴味长。撷秀餐英期晚节,相看日日是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