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沧浪江的水清澈哟,可以洗我的冠缨。
沧浪江的水浑浊哟,可以洗我的脚。
沧浪(láng狼):水名,当时指何处有争议,有说《水经注》所记溳水,春秋时又名清发水;有说汉水;...更广为接受的说法是谓指水清澈的样子,并非特指某一江河。
濯(zhuó浊):洗。
缨:结冠的带子,系于冠的两侧,着冠后挽结于颔下。
《孟子·离娄》中说孔丘曾听到有小孩子唱这首歌,并没有指明在何处听到此歌谣; 广为接受的说法是谓指水清澈的样子,并非特指某一江河。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注释:“浪,音郎。沧浪,水名。缨,冠系也”。《楚辞·渔父》写屈原听过渔父唱这首歌,因屈原曾被放汉北。
就诗的蕴含而言,首先,因为江河之水同洗浴联系起来是在天气和暖之时,而且是一件愉快的事,所以这首诗从意象上来说是美的,从情调上来说是轻松的。其次,作为产生在民间的歌谣,似乎同屈原作品中表现出的喜好修洁的思想也不无关系。洗浴和修身,这是至今常被人们联系起来的一对比喻。再次,它表现了一种贴近自然、适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可以说,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最基本的思想。
这首歌说:人根据水的清浊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动,清的时候洗冠缨,浊的时候洗脚。就生活实际而言,水浊自然不便洗冠缨,但清水洗脚,也应更好,脚虽贱,不至于没有在清水中洗一下的资格。所以,这首歌乃是表现着一种人生的哲理。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首诗中提到“水”,提到“我”,提到水的“清浊”变化,它正是揭示了某种关系。由于其语言的质朴和含蓄,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来理解。这里首先让人想到的是人同社会、同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楚辞·渔父》中写屈原在“众人皆醉”的情况下“独醒”,“众人皆浊”的情况下“独清”,因而遭到放逐。渔父是一个隐者,对事物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所谓“不凝滞于物而与世推移”。所以他劝屈原随波逐流,屈原不听,他便唱着这首歌鼓枻而去。渔父是将世事喻为“水”,水之清浊人不能制,但人可以根据水的清浊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是水所无可奈何的。如果从人同自然的关系上说,掌握规律,为我所用,这是对的。但渔父是以此来表现他无是非、无原则、明哲保身的生活态度,这就有问题了,当然也就同屈原那种坚持真理、九死未悔的精神格格不入。
如果以水喻一个人的品性,以人对清浊有差的水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喻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则这首歌的启迪意义又不相同:只有你“清”,人们才拿来“濯缨”;如果你“浊”,人们就只拿你来“濯足”。故孔子在听到孺子歌这首歌,便对他的学生说:“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作为人生的经验来说,孔子的解释更具积极意义。
一首诗能够对具有不同阅历、处于不同环境、面临不同问题的人都有启迪,应当是可以不朽的。《孺子歌》正是这样。
台榭相望闻语声,茹芝观月有馀清。旁连小隐分三径,细数修篁限一城。
日日杖头思径醉,年年铛脚玩欣荣。谁人知我归欤乐,趁此登临未惮行。
据榻连吟数往年,夜窗枥马警秋眠。可怜燕市尊前月,又共吴云梦里天。
回首处,一潸然。小山招隐有新篇。淮南几树留人桂,纵得攀援不得仙。
义理推明易,君臣庆会难。乾坤归历数,社稷重丘山。
天意舒晴霁,人心溢喜欢。客愁浑为解,驴背永歌还。
当时幸免赐官湖,败叶聊遮冷鹧鸪。有土种梅三百树,焚香无地避催租。
落花堆里,剩半丝一缕,呼之欲出。人在小窗扶病起,恍惚似闻声息。
玉已成烟,香拼化土,此恨终难灭。苔荒院冷,知它多少凄咽。
堪叹从古佳人,几多艳魄,曾与君同劫。回首淡烟凉月夜,春梦了无痕迹。
悄悄冥冥,酸酸楚楚,偷向墙阴泣。晓风吹散,却从何处寻觅。
烟柳丝丝青妥,风花点点红稀。怀君无绪启罗帏。
看它新燕子,仍向旧巢飞。
长日共拈彤管,闲时静理金徽。而今回首思依依。
春光看又尽,何日见清辉。
秀江桥下浪头开,兴贤楼上酒今催。齐声着力鼓棹去,拍掌浩歌夺锦回。
未必百年逢百力,何缘同志聚同堆。马蹄明日东西路,廊庙山林莫浪猜。
白石先生多逸情,寄来好句如弥明。空江落木秋正下,流水行云日自生。
神人忽张洞庭乐,老将复捷燕山兵。雄深雅健何可得,我一把咏身如轻。
将将蕃后,翼翼群僚。盛服待晨,明发来朝。飨以八珍,乐发九韶。
仰祗天颜,厥猷孔昭。
黄昏风雨黯东西,何事皇皇不肯栖。共指漂鸾兼泊凤,难分野鹜与家鸡。
影过平嶂如书壁,声落前汀似印泥。谁把文章移北斗,君家兄弟羽毛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