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民师书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苏轼启:近来分别后,承蒙你多次写信问候我,了解到你日常生活很好,深感安慰。我生性刚直待人不周到,所学不合时宜才干低下,因事贬职多年,不敢再自居于达官贵人的行列。自从渡海北还,见到平生的亲戚故旧,不知为什么都像隔世人那样生疏,何况与你没有一天的交往,怎么敢希求彼此结为朋友呢?承蒙你几次亲来我处,交谈间情意亲切如同旧友一样,欣幸已极使人出乎意料,这简直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你给我看的信和诗赋杂文,我已经读的很熟了。大致都象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本来没有固定的形式,常常是应该流动时就流动,不能不停止时就停止,文章条理自如,姿态多变而不受拘束。孔子说:“语言缺乏文采即使能流传也不能流传很远。”又说:“文辞以能表达出意思即可。”那么文辞仅仅在于表达出意思,就似乎不需讲究文采了,完全不是这样。要探求事物的微妙所在,就象拴住风捉住影那样困难,能使所写的事物在心里彻底明白,大概在千万人中未必能找到一个,更何况在口说时和手写时也能表达得很明白呢!做到这样才可说是文辞能表达出意思。既然文辞能将自己意思清楚地加以表达,那也一定是富于文采的。扬雄好用艰深的语言,掩饰本来是很浅近的道理,如果直说出来,是人人都懂得的。这种作文方法正如他所说的是雕虫篆刻(只注意雕琢字句),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类。杨雄唯独后悔作赋,是为什么呢?他一生讲求雕琢字句,《太玄》《法言》和赋相比较只是在音节上略有改变,便称为经,可以吗?屈原作《离骚经》,是变风变雅的发展,虽与日月竞放光彩也是应该的,难道可以因其文体与赋相近似而说它是雕虫小技吗?如果贾谊能见到孔子,他的学行可以超过“升堂”而达到“入室”的境地:扬雄竟然因贾谊作过赋便鄙视他,甚至把他同司马相如一样看待。扬雄见识浅陋象这类的例子很多,这一点只可与明白事理的人谈谈,很难同一般人讲清楚的,这里因论述文章偶然说到这个问题。欧阳修说,好的文章如纯金美玉,市上价钱是有规定的,不是人们靠口说就能定出它的贵贱。我的话很拉杂,对你哪能有益处,非常惭愧恐惧。

  你要我为惠力寺法雨堂写“法雨”两字,我本不善于写大字,勉强写毕竟写不好,加之船上地点狭窄不好写,故未能照你的嘱咐办理。然而我正好要经过临江,当往游惠力寺。或许惠力寺的僧人想让我写点什么。一定写上几句题留院中,以安慰你思亲的心意。今天到达峡山寺,稍作停留就离去。彼此相距越来越远,千万希望你随时爱护自己的身体,其余不一一细说。

注释

奉违:指与对方告别。奉:敬词。违:别离

亟(qì):屡次。

辱:委屈,谦词。

具审:完全了解。审:明白。

受性:秉性,秉赋。

刚简:刚强质直。

学迂:学问迂阔。

材下:才干低下。

坐废:因事贬职。

累年:好几年。苏轼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被放逐惠州,绍圣四年改谪儋州,元符三年,始内调,前后达七年。

复齿缙(jìn)绅:再列入士大夫阶层。

还海北:这是指徽宗继位,苏轼遇赦,自海南岛贬所渡海北还的事。

左右:本指左右侍从的人,这里是对人的尊称。

雅:素常,指旧交情。

见临:来访。

倾盖如故:一见如故。

倾盖:《孔子家语》记孔子之郯,遇程子于途,并车对语,彼此的车盖相依而下倾。形容偶然相遇却如老朋友一般。

过望:出乎意料之外。

书教:这里指书启谕告之类的官场应用文章。

质:这里指体式。

文理:指文章的结构脉络。

文:文彩。

行:这里指传播。

辞:指语言。

夫:语首助词。

疑若:怀疑。

妙:奥妙。

景:同“影”。

是物。此物,指所求得事物的奥妙。

盖:大概是。

大可胜用:用不完。

扬雄:字子云,西汉著名学者。好:喜欢。

文:遮掩,粉饰。

说:内容。

正言:直截了当地说。

雕虫篆刻:雕琢字句的意思,比喻小技。

虫:虫书,笔划如虫形的一种字体。

刻:刻符,刻在信符上的一种字体。这是秦代八种字体中的两种。

《太玄》《法言》:均为扬雄所著。

类:这一类(雕虫篆刻的东西)。

独:只是。

音节:指辞赋的用韵讲求声调等。

经:扬雄仿《易经》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言》,自以为是“经”书了。

《离骚经》:汉王逸注《楚辞》,尊《离骚》为经,称《九章》《九歌》为传。

风雅:代指《诗经》。再变:风雅中一些抒写忧怨之情的诗,汉人称为“变风”“变雅”见《毛诗序》。苏轼以《离骚》比附风雅,故云“再变”。

贾(jiǎ)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辞赋家,著有《新书》。

升堂有余:入门升堂入室,道德学问修养由浅入深的三种境界。升堂,喻学问已达相当的深度。升堂有余,就是已达到“入室”的极深造诣阶段。《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以赋鄙之:扬雄因为贾谊曾作过赋,所以轻视他。

司马相如:西汉著名的辞赋家。

同科:科,品类;同科,等类齐观。

陋:识见低下。比:类。

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文忠是他的谥号。

愧悚(sǒng):惭愧和恐惧。

须:需要。惠力:佛寺名。

法雨堂:当为惠力寺中的一个堂名。谢民师曾求苏轼给惠力寺题写“法雨堂”的匾额。

局迫:狭窄。

如教:照嘱托办。

方:将来。临江:今江西省清江县。

或:也许。

念亲:思念父母

峡山寺:即广庆寺,在广东省清远县,因山对峙江中,故得此名。

少留:稍稍停留。

愈远:(离开您)愈加远了。

以时:随时。

自爱:保重自己。

赏析

  这篇文章是苏轼所写的一篇书信体文论,作者用生动简洁、舒展自如的笔墨,称赞了谢民师的诗文,并借此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信中指出,文章要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幸甚过望,不可言也”,是依着一般书信的规格,开头寒暄几句,并从中流露出“坐废累年”的感慨,同时也对谢民师的热情相待以及二人的文章知交表示特别的高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发于客套寒暄,但却又不仅仅流露于一般文人的那种故作姿态。作者在问候致意之中,自然而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章显得真切诚挚。本来如“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这些话都属于一般性的客套,但联系到苏轼这个人,则就是出自内心肺腑了。苏轼一生坎坷多难,遭际极不平常,晚年又被谪贬岭南,历尽艰辛。他虽然不失通达,但是一生磨难,也形成了他对命运感慨。何况作者在这里并不停留于这种客套,而是直接言及自身,“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这里紧扣上文,不但概述了自己处身的环境,而且包含了内心深处的叹息。既可与上相承,又复往下延伸,显得贴切恰当,毫无斧凿痕迹。接着又具体加以说明,“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这几句话,联系上面,直涉自己与谢民师之间的关系,对于下面将要说的话,还起到一种烘托和对比的作用,这就使得“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这种本属平常之理带有一种不同寻常之情,朴实自然,却又不落俗套。这一部分始于问候致意,结于友好相言,内容一致而又毫不重复,感情单一而又不显呆板,何况其间一逆三折,已经曲尽变化而平直不露。短短几句,既含有转折自然之妙,又具统一连贯之妙;既见思想感情的渐进发展,又见事项说明的环环相因。从这里可以看到苏轼为文巧夺天工的才情。

  如果说苏轼文章的自然在第一部分寥寥几句中已极尽承转之妙的话,那么在第二部分则是在自然的变化一致中充分表现了这一特色。实际上,“自然”所包含的意蕴本身就是多方面的。语言、结构承转的工巧自然,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对于苏轼来讲,这些还仅仅属于比较浅显的形式方面的东西。东坡的自然还强调了能够随物赋形,能够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亦即文中所讲的,不仅了然于心,同时要了然于口,了然于手,到达“辞达”的程度。这就要求一种更高的自然表达能力。

  第二部分从“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到“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这一部分是整个文章的中心,作者畅谈了自己对文章的见解。上半段叙议结合,旨在达理;下半段评说古人,力图明事。作者先是从评论谢民师的文章作品入手,强调了“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可以说,这一命题正是作者对文章要求的一个根本法则,既有形式的因素,又包含内容的成分。作者以行云流水为喻,生动而富于形象,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云与水不是静止的,它们时刻都在运行之中;云行水流,虽无一定的样式,但其或行或止都必符合一定的规律。作者在《自评文》中对这一点另有过阐释,“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这也就是说,文章之作如同水流一样,因为事物本身是在不断流动变化,所以导致了文章的写作也要不断变化,不能拘于一格。这才叫作“文理自然”,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显得姿态横生。作者根据这一命题,引发了以下的各种论述。对孔子的话“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及“辞达而已矣”的解释,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扩展,其出发点亦无非是表达了作者的基本思想。但这种表达方法又不限于静态的描写,而是予以创造性的发挥。作者虽在说理释意,但并不滞留于夹角之中,所以从表面上看来,这里讲的文辞与达意的关系以及文辞表现之精妙,似乎已超越了文章的基本命题,但实际上却不然。作者恰巧是从自己的立意出发,但又丝毫不见拖泥带水,也没有游离脱节,更看不到经意刻求的成分。而且这番对“辞达”内涵的发微之见,在最后“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处,又悄然回归,如细细品味,就会感到其与前面所言的“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之说暗暗相合。这一段所表现出的自然,则主要在于作者对于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以及对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清晰认识。这体现了深入内部的自然,表面上的随意挥洒,实际上却是把各各不一的事物,归于一个基本命题,使之体现了统一的主旨。

  紧接着的下半部分是苏轼对具体作家的评说。以扬雄为例,指出“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这是以实例来说明“辞达”。扬雄的失误主要在于没有很好地掌握“辞达”这一要领,并不在于运用什么形式,所以诸如其所作的《太玄》、《法言》等,虽从形式上加以变化,但由于没有与内容相适应,因而,也不免为“雕虫篆刻”之类。作为反证,苏轼还罗列了屈原、贾谊、司马相如等作家,论其优劣,以明“辞达”的深刻内涵。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苏轼所竭力推崇的自然是一种把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充分把握与求得准确精当地表达相结合的“自然”。这一段话较多铺张,但却体现了作者的“行于所当行”的思想,虽然仅仅评论具体作家,但在意义上却是一种与前面相衔接的必然。作者讲“因论文偶及之耳”,实则是举其典型加以说明。最后引用欧阳修的话:“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终于与前面相呼应,并且含意双重,耐人寻味。

  文章第三部分从“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直到结束,又回涉谢民师信中所及之事,以此作结,并报告自己的行程。这一部分笔墨简洁,从整个书信的角度讲,也是通篇结构的一个自然不可或缺的部分。至于其间记叙事件的明晰而富有层次,则不失大家手笔。

  纵观全文,信的前、后两段文字,是谈与谢民师的友情,和对有关问题的答复。中间一段,是信的主要部分,用简洁生动的语言,通过评论谢民师的文章,表述了自己对文章的见解。他指出写文章要“文理自然”,要如“行云流水。与此相联系,又主张辞以达意为主,但又不能忽视文采。在苏轼看来,“辞达”与有文采是完全统一的。要做到“辞达”,首先必须深切体物,对事物作深入的观察和全面的认识,使之“了然于心”,然后要善于达意,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文字将它表达出来,使之“了然于口与手”,也就必然具有文采,所以他说:“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另一方面,他反对雕琢,反对故作艰深,对扬雄提出了批评。苏轼的这些见解是很有价值的,这也是他一生创作经验的总结。这篇文艺书简,要言不烦,善用比喻和具体事实并引用孔子的话来阐明自己观点。全文笔势流动,挥洒自如,很能体现苏轼文章的特色。

创作背景

  文章写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当时谪居琼州的苏轼遇赦北还,九月底路过广州。担任广州推官的谢民师多次携带诗文登门求教,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结下了情谊。苏轼离开广州后,两人继续书信往来,《答谢民师推官书》是答谢民师的第二封信。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艳骨已成兰麝土,宫墙依旧压层崖。
弩台雨坏逢金镞,香径泥销露玉钗。
砚沼只留溪鸟浴,屟廊空信野花埋。
姑苏麋鹿真闲事,须为当时一怆怀。

国子先生行最淳,红颜犹足照青春。神仙庐下分符远,父老乡中衣锦新。

画舸欲飞初得雨,烦襟如洗乍离尘。从来官职清于水,好为江山作主人。

至言妙道。□□□□□□□。□□□□。□是蓬莱顶上仙。
归根□□。□□□□方复命。复命常存。此事幽微好细论。
生身有五乐,居洛有五喜。
人多轻习常,殊不以为事。
吾才无所长,吾识无所纪。
其心之泰然,奈何人了此。

君已厌折湖上花,我犹驱迫坐两衙。须知乐事属閒客,日日携觞不在家。

况君才力自少对,取次落笔成天葩。春风湖上与之敌,豪放丽绝无以加。

幽岩绝壁无不到,欲缘云汉寻天槎。顷属胜游不得往,犹如野马绊在车。

眼看红英零落尽,长条已被绿叶遮。春芳虽晚犹得在,山丹正好红相誇。

终当摆去百事役,与君共蹑南山霞。虽老犹能沃金叶,卞娘送以双琵琶。

已教楼下排花舫,醉到碧山春日斜。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瘦马支离缘绝壁,连峰窅窕入层云。山村树暝惊鸦阵,涧道雪深逢鹿群。

冻合衡茅炊火断,望迷孤戍暮笳闻。正思讲习诸贤在,绛蜡清醅坐夜分。

一瓶一笠一条蓑,善掺吴音与楚歌。野鹤神清因骨老,鸳鸯头白为情多。

腰间佩玦千年物,醉后颠书十丈波。近日裁诗心转细,每将长句学东坡。

名德从来重四夷,朝廷今日见官仪。陪祠自冠三公位,分陕犹为百辟师。

金谷望尘多眷旧,琼林赐饯尽丞疑。都人喜看旂旄美,宁识勋庸在鼎彝。

通衢拥车骑,四术罗第宅。仙宫郁云兴,邈与红尘隔。

交疏被朱绣,飞薨绚金碧。竹树纷掩映,烟霞互辉赫。

爰有一羽人,于焉托其迹。皓皓白玉姿,翩翩异人格。

我来扣松关,相与论玄默。阶前孤鹤舞,林下啼猿寂。

于兹究典坟,信足探幽阒。无田寄閒身,翘思羡乡国。

天台与赤城,聊可资游息。丹丘有遗构,琼台多旧识。

胡为旷归期,久作周南客。

纷纷随朔吹,及物任洪纤。足以称为瑞,疏哉比撒盐。

朝飞收羽翼,夜象晦钩钤。农望先知喜,童心岂易厌。

对疑银界色,啖胜露华甜。寸隙期皆遍,微埃迥不兼。

豪筵宾酒壮,远塞虏兵歼。长坂愁羁旅,空山困隐潜。

尘怀经岁挠,清兴此时添。已变琼铺砌,还惊絮扑帘。

扁舟谁念戴,采笔自追淹。野思生犹浅,诗情雅若爓。

凝眸万顷白,引袖六花尖。和寡思琴操,赀高忆酒帘。

江潮云盖水,楼阁玉妆檐。折竹惊寒雀,衰葭拥暮鹣。

冷官饶寂寞,僻邑养安恬。坐患凶年久,行忧疠气渐。

探深评尺咫,均庆及闾阎。仰恃贤侯德,无劳太史占。

我已成衰谢,传家在此儿。
俄然闻感疾,至欲别呼医。
愁绪浑无奈,忧心只自知。
如今安乐也,有酒任盈卮。

社稷功成后,山林避宠年。遭逢谁可并,出处独超然。

反侧当前日,经纶迈昔贤。殷忧兴圣主,至治格皇天。

凶竖同摧朽,苍生尽解悬。庙谟随指顾,臣节见周旋。

智勇千夫敌,勋劳百辟先。赏仍虚裂土,名已重凌烟。

握玺惭周勃,挥金笑鲁连。急流嫌盛满,介石慕贞坚。

许国心恒切,还乡兴偶牵。留侯初相汉,乐毅晚辞燕。

异渥丝纶数,高风进退全。草停黄阁诏,花簇锦江船。

水槛星桥侧,茅堂雪岭边。云霞深绿野,卉木富平泉。

事业存钟鼎,仪刑照简编。累朝瞻翊戴,四海忆陶甄。

白首归休记,青春送别筵。衣冠望行色,端不异登仙。

寒气何悽惨,春空正杳冥。东皇收橐籥,北帝驾軨軿。

混沌包三极,缤纷走百灵。散珠分的皪,击玉碎珑玲。

始试朝藏日,俄疑昼陨星。危桥无客度,旷野少人经。

百沸疑奔濑,孤撑没峻岭。林荒颠冻雀,崖滑堕哀㹶。

衮衮随风舞,飕飕杂雨零。遗踪初得兔,匿种讵忧螟。

眄睐倾农室,歌谣彻帝庭。阳春将布德,品类各成形。

捉笔题新句,持杯酌旧醽。今朝须痛饮,醉卧不须醒。

远寄奇鎗紫玉形,寒翁欢喜欲镌铭。茅峰道士传茶诀,林屋山人送水经。

崖瀑松风添瑟缩,地炉槐火共青荧。矮瓶未罄长镵健,且傍云根饱茯苓。

桐寒叶落风,菊净花开雨。掩映半畦秋,好竹三四五。

对此憔悴人,忽笑不复语。

谁解秦宫一粒丹,记时容易守时难。鸳鸯梦冷肠堪断,蜥蜴魂销血未干。

榴子色分金钏彩,茜花光映玉鞲寒。何时试卷香罗袖,笑语东君仔细看。

祥云皓鹤盘碧空,乔松稍稍韵微风。绛节影来,
朱幡响丁东,相公清斋朝蕊宫。太上符箓龙蛇踪,
散花天女侍香童。隔烟遥望见云水,弹璈吹凤清珑珑。
丹砂黄金世可度,愿启一言告仙翁。道门弟子山中客,
长向山中礼空碧。九色真龙上汉时,愿把霓幢引烟策。

朝旭敛烟华,庭阶独行迹。春鸟遗好音,冰苔见古色。

读书觏曩贤,或语或复默。时节往朋旧,提携散愁疾。

芝兰各自芳,终恐弃遐僻。

千里挟孤琴,相逢碧树阴。半年灯火夜,一夕别离心。

天马因风步,骊龙待雨吟。秋风寻旧约,莫候雪花深。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