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
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
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
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
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
写真留阁下,铁面眼有棱。
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
古人虽暴恣,作事今世惊。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
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
登阁远眺但见山川和城郭,渺渺冥冥浑同一体难以辨认。
市人的喧闹与鸦鹊啼鸣,远远听来合成了一种声音。
这个寺阁到底有多么高峻?这个寺阁又是谁人经营?
侧着身子可以送走落日,举起手来就能攀摘飞星。
当年那位姓王的中书令,曾把终南山的林木砍伐干净。
绘下自己的画像留在阁中,面色铁黑目光炯炯。
身躯有八九尺高大,和寺阁一样气度峥嵘。
古代虽有许多人粗暴骄横,作的事却常让世人惊叹。
登阁的人还紧张得张口喘息,造阁的人不知何以能够承担!
为何不仔细观看这一寺阁,就可以知道王中书有多么英勇大胆。
⑴真兴寺阁:在凤翔城中,高十余丈,为宋初河阳三城节度使王彦超所建。
⑵漠漠:密布、广布貌。
⑶浩浩:旷远貌。
⑷引手:伸手。飞星:流星。
⑸王中令:指王彦超,临清(今属山东)人,历仕晋汉周,累官河阳三城节度使,以功加检校太师。北周及宋初曾两任凤翔节度使,宋初加兼中书令,封邠国公。中令,中书令的省称。
⑹斫(zhuó)木:谓砍伐木材建筑寺阁。南山赪 (chēng):谓终南山林木被伐尽,山岭赤裸呈红色。 赪,赤色。
⑺写真:画像。
⑻铁面:黑脸。眼有棱(léng):谓目光炯炯有神。
⑼身强:一作“身长”。
⑽峥嵘(zhēng róng):高峻,并谓气象超越寻常。
⑾暴恣(zì):暴戾骄纵。
⑿令世惊:一作“今世惊”。
⒀呀喘(chuǎn):张口喘气。
⒁胜(shēng):承受,力能担任。
⒂曷(hé):何,何故。
⒃其人:指王彦超。
诗的起笔四句从“山川与城郭”至“浩浩同一声”,总写此阁的高峻。诗人登临阁上,但觉山川城郭,冥冥漠漠,仿佛同为一个形体。世人纷杂的声音,和鸦鸣鹊噪,浩浩茫茫,混合在一起。这四句起得突兀,写得极为传神。化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句意,但意象有所扩大,写的是凭高纵目,所见各类形态,旷远微茫,所闻的种种音响,也难以辨别的景况。次四句由阁之高而引起遐想。前两句故作设问:“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这两句是说:这真兴寺阁,究竟有几多高呢?又是何人所营建的呢?后两句“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用形象化的语言,先回答“几何高”这一设问。作者说:登临此阁,几乎侧着身子,就可以目送太阳落山(这是俯视所感)。伸出手来,竟可以攀摘飞星(这是仰观所觉)。两句用虚写表明实际感受,生动恍惚,极夸张之能事。接着以“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两句,回答了上文另一设问“何人之所营”。作者说:当年王彦超将军,以凤翔节度使加中书令的身份,驻节凤翔府,曾经伐木于州南的赪山,建成此阁。王中令因何建阁,作者并没有提起,但在下面四句:“写真留阁下······与阁相峥嵘。”勾勒出他的形象:此人建阁之后,曾在阁下留有画像,他面色铁黑,眼光有如紫石棱,有将军的气概。他身长八九尺,此像与此阁都峥嵘高峻,给人以威严的感受,使人印象很深。
诗的最后,作者以“古人虽暴恣”等六句,写诗人的所感。作者认为有些古人(包括诗里的王中令),其人虽说恣睢暴戾不足称道,但他们所作之事,也使世人为之惊奇。即以此阁而论,登者尚且感到惊讶吁喘,不知道建阁之人,具有何种胆量,能泰然胜任。结尾“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作者更加强语气说:君如不信,何不观看此阁,则知王中令,亦为勇猛英杰之辈,是不能拿一般的武人来看待他的。
全诗饶有俊爽高迈之气,写阁写人,都用主动形象的词采。作此诗时,作者年方二十六岁,豪迈英爽,正是壮年作品的特征。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这一年作者以直言极谏策问列入三等,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开始进入仕途。此诗作于凤翔,为《凤翔八观》中的第六篇。
东风吹尽,便绣箔重重,春光难闭。柳悴花憔留不住,又早清和天气。
梅子心酸,文无草长,尝遍断肠味。将离开矣,行人千里谁寄。
帘卷四面青山,天涯望处,短屏风空倚。宿洒新愁浑未醒,苦被鹦哥唤起。
锦瑟调弦,金钗画字,说不了心中意。一江烟水,试问潮信来未。
雕边箭孔入风鸣,马上琵琶陇水声。几梦爷娘归不见,来时道路不分明。
苦相身为女,卑陋难再陈。
男儿当门户,堕地自生神。
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女育无欣爱,不为家所珍。
长大逃深室,藏头羞见人。
垂泪适他乡,忽如雨绝云。
低头和颜色,素齿结朱唇。
跪拜无复数,婢妾如严宾。
情合同云汉,葵藿仰阳春。
心乖甚水火,百恶集其身。
玉颜随年变,丈夫多好新。
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
胡秦时相见,一绝逾参辰。
往年饮马滦河秋,滦水斜抱石城流。青城丈人来水上,揭谢苏王皆与游。
顾予滥倚桥门人,日斜去坐鳌峰石。夜凉共饮明月尊,醉眠更听高楼笛。
滦河九曲流溅溅,自我不见今三年。苏郎又扈属车去,伫望弗及心茫然。
龙门峡中云气湿,山雨定洒高丽笠。别意遥怜柳色深,归心莫为鹃声急。
不才未许收词垣,赋成何日奏《甘泉》。人言凡骨难变化,为我致意青城仙。
长沙学士才名羡,澄湘台下初相见。当时鼓角翻江波,取别匆匆若飞电。
七年卧病黄鹄矶,即君留滞周南时。汉口霜凫冻冲网,有酒相呼斛酌之。
我年未壮君已艾,众中许我倾流辈。鹦鹉洲前狂笑来,祢衡惊起仍相怪。
古来盛名多零丁,看君早入承明庭。浮云富贵长过眼,三台跂足如蓬瀛。
嗟余抱玉求高价,白须趋走都堂下。人生得失苦相欺,与君同被时人嗤。
一回相逢一回老,惟有诗思如婴儿。郭侯知君复知我,酒边论君每移坐。
为言年少妒风流,高堂挟瑟双倭鬌。即今老去看文君,丝竹余音不忍闻。
颇忆东山谢安石,远愁西第沈休文。南洼明月清光绝,古往今来圆又缺。
且应击缶对高吟,莫遣当窗照华发。彰门晓树映宫楼,冠盖憧憧车马流。
持戟同僚揖王董,登车新雨论黄周。元亭寂寞秋苔绿,季主逡巡不能卜。
西风落叶闭重门,悄然坐梦深岩屋。余亦长歌归故关,白云幽涧水潺潺。
他年乘兴一相见,分作淮南大小山。
我过堂前,一翁危坐,凛若明神。看头颅如雪,居若总角;
丰容柔娈,未琢天真。俄报一翁堂下至,俨肃肃,峨冠博带身。
群相羡,是先朝故老,当代完人。
溯源厥惟曰孝,孝子后更有忠臣。叹发肤顶踵,皆君之赐:全归全受,且慰吾亲。
国破君亡何所有?留一发,聊将挽万钧。那知后日,祠坛配祀,俎豆莘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