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禅师屋的壁画不知是顾恺之什么时候绘制的,壁画里全是玄武山中的妙境。
只见红日当空,峰峦和树木笼罩着一层霭霭岚气,蓝天下滚滚江水向大海奔流而去。
宝志寺与白鹤观隔江而立。大概高僧就是用木杯渡江来去的吧,那仙风道骨的轻盈飘忽似乎连水上嬉戏的鸥鸟也不会被惊起。
走在上山的路上浑似行走在庐山之中,连我这俗尘凡者也不禁好似有了心随惠远高僧超然物外的感受了。
玄武禅师屋:是一佛寺,故址在今四川省中江县。玄武禅师是一位和尚的法号。
顾虎头:晋代画家顾恺之。
壁:一作“座”。
沧洲:滨水的地方。古称隐士所居之地。一作“瀛洲”。
红日;烈日。
江海:一作“江水”。
锡飞常近鹤:这是一个典故。梁时,僧侣宝志与白鹤道人都想隐居山中,二人皆有灵通,因此梁武帝令他们各用物记下他们要的地方。道人放出鹤,志公则挥锡杖并飞入云中。当鹤飞至山时,锡杖已先立于山上。梁武帝以其各自停立之地让他们筑屋居住。
杯渡不惊鸥:这是画面上画的另一个典故。昔有高僧乘木杯渡海而来,于是称他为杯渡禅师。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又名匡山、匡庐。
惠远:东晋时高僧,住庐山。惠,应作“慧”。
此诗主要是赞美玄武禅师壁画的精美生动,从侧面说明了禅师的高雅情趣,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学陶渊明归隐的心愿。全诗着力表现画中事物对观画者的感染力,用典贴切,艺术独到。
首联借用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来赞美壁画作者的大手笔,说这满壁幽美的山水画,不知是顾恺之何年所绘,起得很不平常。顾恺之素以人物画、佛教画著称,诗人借用他当与此有关。壁画的内容画的是沧州,这里指的是神仙居住的方外境界。
颔联两句才以精炼的语言具体地再现出壁画的内容。在壁画所显示的仙境里,红日当空,峰峦和树木笼罩着一层霭霭岚气;蓝天下,大江滚滚,入海而来。这两句写出了画中的山水,完成了上面的“沧州”画意。寥寥十字就描绘了一幅青天赤日、江海奔流、石林山岚的雄浑图景,概括力表现力都很高。
颈联两句用典,乃是就画中的山中鹤和水边鸥而想起的古代高行得道的人的故事。因为要切合寺院中的壁画这一特点,所以连用《高僧传》中两个典故而毫不显得堆砌。本来画中或许只有景物鹤和鸥,可是在诗人丰富的想象之中,似乎这些飞禽是神仙高人们的伴侣,这些神仙高人虽在画上没有出现,而诗人却无处不暗示着他们的仙迹往来。这里,诗人的想象、用典达到了及其纯熟自然的境界。
尾联两句是作者观看壁画时的联想。诗人对着壁画,想象这是在庐山,当年惠远公在这里扎下草庐,避开乱世而独自修身养性,同时诗人回顾自己身处的现实境地,真想像当年的陶渊明一样,抛开尘世而随着惠远公游仙访道去。这里表现了一种消极出世的思想。这是因为当时杜甫因兵乱避居梓州,寄人篱下,生活窘困,前途渺茫,所以产生归隐山林的思想。
这首诗用到了很多和宗教有关的传说典故,将玄武庙中的顾恺之壁画描绘得精彩纷呈,用文字将名家之作刻画得栩栩如生。这首作品时以用典方式表现了这座庙宇的特点。这处庙宇的特点一是年代久远,二是临水而建,三是幽深寂静,四是多有隐者高人居住,这些特点全凭一墙壁画为证。光是这些素材,还不足以看不出此诗主题的最精彩处,加上一个“题玄武禅师屋壁”的题目,全诗的艺术效果就有了独到的地方。
杜甫的题画诗,一般不直接赞美画的逼真,而是将花当作活生生的现实,强调画中事物对观画者的感染力,这首诗与另一首《画鹰》都是如此。
这首诗作于杜甫入蜀后,是诗人在观赏了玄武禅师寺中的壁画后,一方面再现壁画的内容,一方面抒发观画后的感想。
汝南富才窟,若人更清朗。蕴秀玄璞珍,凝姿白云爽。
竹素游神深,金石流音响。衿情许标鲜,风流见弘奖。
夙登鹓鹭朝,屡迁外台长。何当返初服,翛然谢尘鞅。
隐同岳上耕,渔狎淮西桨。濯缨无世情,倒屣及吾党。
余也握剞劂,海内慕倜傥。荣羡长公辞,志嘉季鹰往。
相逢班荆言,泠然契清赏。澄醪劝挥觞,奇帙欣披幌。
晤对不可常,睽离益瞻想。凭轼申赠章,绸缪太丘访。
镜容已自分鸾影,喃喃更闻孤语。漠漠春深,阴阴昼永,似怨东风无侣。
将飞又住。念憔悴红窗,伴人闲处。那更黄昏,杏梁相对独酸楚。
回肠系将彩缕。镇沈吟小坐,纤指频抚。柳絮池塘,梨花帘幕,不是年时情绪。
流光暗度。记社日停针,几回延伫。莫便秋来,嫩凉催欲去。
琼宫绀宇郁嵯峨,遍访遗碑玩古柯。万树晴云浮太华,四山春水下黄河。
咸阳建策貂裘敝,杜曲韬弓虎迹多。不信此生难自断,更从画壁恣摩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