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首诗是诗人《渔父歌》五首的姊妹篇,作者以“南溪老人”来比喻自己,通过写渔父的悠闲垂钓的生活,来暗喻作者自己此时的闲隐生活。此诗表达出作者淡泊、澄洁的高远情志。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两句是说秋高气爽,扁舟垂纶的的老渔父伴着夕阳的余晖划舟而归,晚风悠悠,芦花飘飘,溪水清清,波光粼粼。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是说临岸系舟,举目远望,翠色怡人,满山的青草绿树像洗染过一样,散发着浓浓的绿意。白云翩翩然点染在秋日的蓝天上,映照着横在水面上的野艇,更增加了几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然情趣,那是一种委运任化,悠然自得的生命意识。诗人取景不惑,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秋溪摆钓图,字里行间飘荡着一种轻灵的气息。作者采用由远至近的审美视角,秋山、野艇的仰视之间流淌着“脆滴滴”“云依依”的生命色彩,充彻着一种虚静的宇宙意识。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景物的转换深处是归家路途的缓缓延伸,弯弯曲曲的小径,踏着秋日的余晖,手把钓竿的老渔父正在悠闲地拢梳着那满头稀疏的白发,路在脚下徐徐延伸。老人脸上微微的笑意,那是洗尽尘滓,超然世外的满足感,诗人运用绘画的艺术手法,描绘出包孕性的瞬间。
“闲梳鹤发对斜晖”则是完美地传递出老渔父自在悠闲的心理状态。“小径”颇有象征意味,不妨看作是一条自然出世的桃源路。
尾句“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诗人认为四皓未绝尘俗,舍却隐居生活的安逸,卷入宫廷废立的纷争,不免多管闲事。此处议论,运用典故,顺景延情,文理自然,意到笔随,并将作者的人生观鲜明的表达出来。李德裕称张志和“隐而名彰,显而无事,不穷不达,其严光之比”(《玄真子渔歌记》)。
《渔父》的尾联正是他人生观最恰当的注解。“古来闲着,多隐于渔”(刘克庄《木兰花慢·渔夫词》),张志和从个体生命的体验出发,塑造了林泉高致的“渔父”形象,并运用富有感受力的艺术心灵捕捉贴切的审美意识:芦花、秋山、白云、野艇、斜晖……无不流淌着诗人对高蹈超逸的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理想化,审美化的隐逸生活暗含着一种对自我人生价值的潜在肯定,以及对时代隐隐的不满、失望之情。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落寞的中唐时代赋予了性好道学的张志和更多出世的生命情怀,促使他吟唱出了一曲曲美丽的“渔夫”之歌。
世无仙则已,有必属斯人。丹熟将分友,云游每念亲。
小窗时读易,静室夜修真。符篆皆馀事,题诗亦出尘。
回首名山我旧游,曾将风袂挹浮丘。如今不及台边水,长向山前山后流。
三十年来,看花旧侣,特地相过。念南浦挐舟,遥遵江路,龙冈策马,直访岩阿。
经济长才,风云壮节,揽镜容颜鬓未皤。却谁遣,东泽一曲,早占烟萝。
平生凤阁鸾坡。愧独受、天边宠渥多。奈相业无堪,久宜休避,圣恩未许,几度蹉跎。
丹桂堂边,白鸥园里,此日兰舟泛芰荷。喜相逢,须教尽醉,莫遣停歌。
有客来烟霞,告我游燕北。送子以愁心,徘徊瞻斗极。
碧桃花下,认重门双径。轻扣银环犬声应。向落红多处,骏马行来人醉,也有个,熏衣坐等。
六街更漏转,良夜迢迢,明月当头兔华冷。底事太归迟,选韵分牌,料诗句苦吟未定。
便拚著黄昏,细推敲,连昼烛烧残,谅伊心肯。
回首观涛处,极望沧海湄。流波去无限,乔木不胜悲。
蓬莱虽已变,池塘尚所思。归飞路穷此,怅望情难持。
吾生乃民季,畴日佐藩维。尚想西园夕,犹怀北固时。
城邑才辨处,风烟忽何之。跂予未能已,顾叹空迟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