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登衡岳祝融峰

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置身于祝融峰顶,一点也感觉不到它的高,环视四周,竟然看不到任何一座峰峦。

在高入云霄的绝顶之上,只有白云飘过。浮云动荡在自己心胸之前,顿觉胸臆开张。

大地沉入云海之中,星星也隐没在云雾中。初出的太阳就像刚刚冶炼过的火球,霎时光焰万丈,染红了天际。

从高峰俯瞰,八百里洞庭湖小得像半勺子的水。深秋时节的朝阳映在湖面,波光闪耀,如龙起舞。

注释

衡岳:即南岳衡山,在湖南省境内。

祝融峰:衡山有七十二峰,祝融峰是五大峰之一,也是衡山最高峰,海拔1290米。

殊不觉:一点也感觉不到。殊不,一点也不。

乃:竟然。

四顾:环视四周。

度:飘过。

荡胸:指浮云动荡在自己心胸之前。化用唐杜甫《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地沉:指天亮。

没(mò):隐没。

天跃:天豁然亮了。

熔:形容太阳升起时如金属熔化一般。

半勺:指远望中的洞庭湖如半勺水。

秋寒:深秋时节。

起龙:指朝阳的光辉映在湖面,波光闪耀,如龙起舞。

赏析

  祝融峰是南岳衡山的主峰,七十二峰之最高者。峰巅有上封寺,寺东有望日台,乃观赏日出美景的绝佳之地。本首诗描绘了作者登衡山祝融峰所见的景象。首先,倾力展示祝融峰高峻雄伟之姿;接着,抒发登顶之际黑夜消逝、晨曦初露的美景。最后,笔触落于山巅,远眺洞庭湖,湖面犹如半勺水,细腻而神奇。整首诗气势磅礴,洋溢着豪迈之情,折射出作者胸襟开阔、奋发向上的情怀,以及跃跃欲试、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而诗中对祝融峰的描写则充满着生动的典故,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宛如信手拈来,真实自然

  诗的起调就不同凡响,气势开阔。因置身于最高的祝融峰上,众山尽在脚下,故云“四顾乃无峰”。“殊不觉”三字说明自己虽身登峰巅,却如履平地,意犹未尽。“四顾乃无峰”是实写,但也不乏夸张的成分,意在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与凌霄之志,写景中已有人在。首联两句扣住“晨登祝融峰”的题意,交代了作者的行踪,一个意气风发、凭凌山河的青年形象已跃然可见。颔联两句作为首联的补充,极言祝融峰的高峻与雄伟。众峰不可见,唯有浮动的白云时而飘过,令人胸臆顿开。“荡胸”二字则借用了杜甫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以山中云雾的展露和飘动,喻示可荡涤人的胸襟。由此可见,诗人怀揣着壮怀激烈、意气高迈的精神境界,表达出浩然之气,豁达洒脱之意。

  颈联两句绘就黑夜凋零、朝阳冉冉升起的壮美景象。描述日出的诗作纷繁,但真正珍贵的在于能从宏大的视角以简洁生动的笔法描绘光明降临人间的霎那辉煌。首句折射太阳未显,大地沉浸于深沉黑暗中,众星亦隐匿无踪,昭示着黎明的前夜。次句则绘述天边绽放红霞,太阳犹如炼制而出的火球,刹那间光辉万丈,燃亮了天际。此处对比天地之间,气象恢宏,蕴含着惊人心魄的力量。先描绘大地的宁静与黑暗,再描绘天空的红霞与初阳,对比之中唤起人们对光明的热爱,也展示了作者内心对光明的渴望

  尾联两句描述登上山巅远眺洞庭湖,祝融峰高耸云端,俯瞰人间繁华,即便八百里的洞庭湖也变得渺小如半勺水。此刻,祝融峰的高峻将自己带入超凡脱俗的境地。结句以洞庭湖为引,联想秋天水位下降,湖中的蛟龙无处栖身,必将扬翅高飞。这两句收束气势雄俊,超然脱俗,展现出非凡的气度。

  全诗由登山写到观日出,再由远眺想到蛰龙欲起,舒展自如,一气直下,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而浑然一体。其中不仅写出河山壮丽,也有丰富的寓意。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叠起丛生的时期,民族的危难激起了进步知识分子图谋改革的决心。作者看到了古老中国已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然而光明终将战胜黑暗。诗中“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二句不仅是眼前景象的纪实,还是当时形势的写照。诗的末句忽从记游写景宕开,发出蛟龙欲起的浩叹,抒发了自己跃跃欲试、奋起变革、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豪情壮怀已预示了作者后来积极参加维新变法,并以生命殉其理想的伟大精神。

创作背景

  谭嗣同幼年丧母,十一岁开始随父赴任,曾几次往来于河北、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山西、安徽、江西、江苏等地,“合数都八万余里,引而长之,堪绕地球一周”(《三十自纪》)。诗人所见,深感“风景不殊,山河顿开,城都犹是,人民缓非”。光绪十七年(1891)秋天,年仅二十六岁的谭嗣同自安徽“归湖南,抵长沙,游衡岳”,在晨光曦微中登上祝融峰,“升峻远览以写忧,浮深纵涉以骋志”,写下这首诗。

谭嗣同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猜你喜欢
枝上蝶纷蜂闹。几树杏花残了。幽鸟亦多情,片片衔归芳草。休扫。休扫。管甚落英还好。
早负经纶志,居然欲起家。
持身惟孝友,告后尽忠嘉。
位望隆青琐,文章在白麻。
忍闻埋玉树,四海共惊嗟。
古寺残冬倍悄然,老僧闭户独安禅。
冰满瓶中无滴水,香消垆畔有余烟。

宋家累叶全盛帝,宽大实皆称令主。百姓牛马遍阡陌,太仓米粟忧红腐。

宣和以来遂多事,呜呼烂费如沙土。海石江花涌国门,离宫别殿谁能数。

群臣谀佞秪自讦,天下骚然始怨苦。正月十四十五间,有敕大驾观鳌山。

万金为一灯,万灯为一山。用尽工匠力,不破君王颜。

此时上御宣德门,乐动帘开见至尊。奔星忽经于御榻,明月初上堆金盆。

倾城呼噪声动地,可怜今夜鳌山戏。窈冥幻巧百怪聚,金蛾翠管堪垂泪。

借问幸臣谁,云是李师师。外有蔡京与蔡攸,夹楼锦幄罗公侯,丞相之幄当前头。

奚儿腰带控紫骝,如花少女擎綵毬。但闻楼上唤楼下,黄帕笼盘赐玉羞。

月高鸣鞭至尊起,幄中环佩如流水。争道齐驱辇路窄,寺桥窈窕尘埃白。

火树龙灯又一时,千光万焰天为赤。常言宴安成祸基,从来乐极还生悲。

君看二帝蒙尘日,数月东京荒蒺藜。

万壑千峰是旧知,此回相见异前时。寒鸦亦似曾相识,两两飞来低树枝。

台南有高楼,下瞰澄江水。飞甍冒流云,疏棂一何美。

重帏无长物,三车拥图史。中有伟丈夫,云是百世士。

连翻十二经,呾尔荡其滓。翻罢三叹息,回首鸿濛里。

乃知无物初,万轴皆糠秕。青藜宵到门,欲语馀一指。

目击道自存,我爱温伯子。

天地眷琼葩,琼枝护练花。爱渠清白好,不肯嫁繁华。

宦游始至澄江日,异代衣冠常接迹。更见诸生列郡庠,大篇巨轴辉金璧。

别来三十四周星,世事消磨如过客。区区耳顺有五年,坐觉羲娥急朝夕。

官债穷愁旧复新,茫然回首成今昔。两贤时得梦中看,目力昏花心尚赤。

人生鲜能百,哀情数万端。不幸婴笃病,凶候形素颜。

衣衾为谁施,束带就阖棺。欲悲泪已竭,欲辞不能言。

存亡自远近,长夜何漫漫。寿堂闲且长,祖载归不还。

人生鲜能百,哀情数万婴。路柳夹灵轜,旟旐随风征。

车轮结不转,百驷齐悲鸣。灵坐飞尘起,魂衣正委移。

芒芒丘墓间,松柏郁参差。明器无用时,桐车不可驰。

平生坐玉殿,没归都幽宫。地下无刻漏,安知夏与冬。

落日下遥峰,荒村倦行履。
停车息茅店,安寝正鼾睡。
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
公文捧花柙,鹰隼驾声势。
良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
阿母出搪塞,老脚走颠踬。
小心事延款,□余粮复匮。
东邻借种鸡,西舍觅芳醑。
再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
明朝怯见官,苦苦灯前跪。
使我不成眠,为渠滴清泪。
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
空怀伊尹心,何补尧舜治?
吾闻两臂重於天下不可废,知之不必子华子。
愚民气焚胸,一忿敢趋死。
以死视四肢,截臂如去指。
鸣呼巴陵之民何以有此风,疾痛利害人所同。
甘心一臂捐糞壤,终身废卧闾阎中。
前年截臂渠得理,今年截臂吾亦尔。
村南截臂杀平人,村北炰咻还比拎。
虺虺民,虺虺民,
用心若此非吾人。有冤自可次第诉,
毒人何必残其身。闻者莫惊喧,
此弊吾能言。其初姑息吏,
不与杜其源。嗟哉恶俗伤仁厚,
明明有冤宜勿受。一奸不济百奸消,
共致和平俾在宥。

玉盘擎里失明珠,独倚西风思转孤。自恨身非回道士,长生无术教珍奴。

我来石渠五十六,双鬓如蓬腰未曲。
岂为健笔有徐庾,自数来时六十五。
谁解辛苦续子虚,长安有客四十余。
已成老翁不肯去,青藜当户夜读书。
东观丈人起遐想,无为岁月空踟蹰。
去作诸侯老宾客,可无绿水兼红蕖。
我家东下才百里,钓螺一曲清无滓。
草堂为筑荔枝斜,濯锦江头有如是。
子思子方道为尊,南国佳人如秋云。
不知公侯有朱箔,要问常州李著作。

水满江天,沿堤钓艇,空村客远风烟冷。丹枫消翠草堂开,天晴衬出重阳景。

竹扫茶烟,鹤窥香鼎,芙蓉照面潮红醒。一痕淡月上峨眉,松台人散乌纱影。

一抹浓阴,恰遮断、溪西茅屋。只白石、徜徉林下,独驱黄犊。

千涧云迷斜照澹,十围柳卧春波绿。算眼前、受享几何人,田园福。

尘十丈,京华毂。米五斗,天家禄。尽纷纷金紫,哪如君乐。

扣角无歌栖隐好,耕烟有地平生足。况神仙、肘后授奇力,能医俗。

云海光中绝点埃,衙斋山色半屏开。传家唐律诗千首,作吏蛮方水一杯。

香稻剩留鹦鹉啄,高枝应待凤皇来。筑城敢道非吾事,且觅琅玕万个哉。

别时江草冷萧萧,再见春光上柳条。
万一故人生远梦,也应先过伯通桥。
巍峨堆压郡城阴,秀出天涯几万寻。
翠影倒时吞半郭,岚半凝处滴疏林。

沅湘水阔风萧萧,水风敲佩天光摇。为弹宝瑟传幽愫,一点柔红泻香露。

苍梧恨锁云欲流,湘花背日烘春愁。人间有梦到不得,仙山翠滑江浪黑。

亦是吾家峰,神物不可谱。
顶髻在心眸,一一屈指数.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