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登衡岳祝融峰

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置身于祝融峰顶,一点也感觉不到它的高,环视四周,竟然看不到任何一座峰峦。

在高入云霄的绝顶之上,只有白云飘过。浮云动荡在自己心胸之前,顿觉胸臆开张。

大地沉入云海之中,星星也隐没在云雾中。初出的太阳就像刚刚冶炼过的火球,霎时光焰万丈,染红了天际。

从高峰俯瞰,八百里洞庭湖小得像半勺子的水。深秋时节的朝阳映在湖面,波光闪耀,如龙起舞。

注释

衡岳:即南岳衡山,在湖南省境内。

祝融峰:衡山有七十二峰,祝融峰是五大峰之一,也是衡山最高峰,海拔1290米。

殊不觉:一点也感觉不到。殊不,一点也不。

乃:竟然。

四顾:环视四周。

度:飘过。

荡胸:指浮云动荡在自己心胸之前。化用唐杜甫《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地沉:指天亮。

没(mò):隐没。

天跃:天豁然亮了。

熔:形容太阳升起时如金属熔化一般。

半勺:指远望中的洞庭湖如半勺水。

秋寒:深秋时节。

起龙:指朝阳的光辉映在湖面,波光闪耀,如龙起舞。

赏析

  祝融峰是南岳衡山的主峰,七十二峰之最高者。峰巅有上封寺,寺东有望日台,乃观赏日出美景的绝佳之地。本首诗描绘了作者登衡山祝融峰所见的景象。首先,倾力展示祝融峰高峻雄伟之姿;接着,抒发登顶之际黑夜消逝、晨曦初露的美景。最后,笔触落于山巅,远眺洞庭湖,湖面犹如半勺水,细腻而神奇。整首诗气势磅礴,洋溢着豪迈之情,折射出作者胸襟开阔、奋发向上的情怀,以及跃跃欲试、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而诗中对祝融峰的描写则充满着生动的典故,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宛如信手拈来,真实自然

  诗的起调就不同凡响,气势开阔。因置身于最高的祝融峰上,众山尽在脚下,故云“四顾乃无峰”。“殊不觉”三字说明自己虽身登峰巅,却如履平地,意犹未尽。“四顾乃无峰”是实写,但也不乏夸张的成分,意在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与凌霄之志,写景中已有人在。首联两句扣住“晨登祝融峰”的题意,交代了作者的行踪,一个意气风发、凭凌山河的青年形象已跃然可见。颔联两句作为首联的补充,极言祝融峰的高峻与雄伟。众峰不可见,唯有浮动的白云时而飘过,令人胸臆顿开。“荡胸”二字则借用了杜甫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以山中云雾的展露和飘动,喻示可荡涤人的胸襟。由此可见,诗人怀揣着壮怀激烈、意气高迈的精神境界,表达出浩然之气,豁达洒脱之意。

  颈联两句绘就黑夜凋零、朝阳冉冉升起的壮美景象。描述日出的诗作纷繁,但真正珍贵的在于能从宏大的视角以简洁生动的笔法描绘光明降临人间的霎那辉煌。首句折射太阳未显,大地沉浸于深沉黑暗中,众星亦隐匿无踪,昭示着黎明的前夜。次句则绘述天边绽放红霞,太阳犹如炼制而出的火球,刹那间光辉万丈,燃亮了天际。此处对比天地之间,气象恢宏,蕴含着惊人心魄的力量。先描绘大地的宁静与黑暗,再描绘天空的红霞与初阳,对比之中唤起人们对光明的热爱,也展示了作者内心对光明的渴望

  尾联两句描述登上山巅远眺洞庭湖,祝融峰高耸云端,俯瞰人间繁华,即便八百里的洞庭湖也变得渺小如半勺水。此刻,祝融峰的高峻将自己带入超凡脱俗的境地。结句以洞庭湖为引,联想秋天水位下降,湖中的蛟龙无处栖身,必将扬翅高飞。这两句收束气势雄俊,超然脱俗,展现出非凡的气度。

  全诗由登山写到观日出,再由远眺想到蛰龙欲起,舒展自如,一气直下,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而浑然一体。其中不仅写出河山壮丽,也有丰富的寓意。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叠起丛生的时期,民族的危难激起了进步知识分子图谋改革的决心。作者看到了古老中国已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然而光明终将战胜黑暗。诗中“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二句不仅是眼前景象的纪实,还是当时形势的写照。诗的末句忽从记游写景宕开,发出蛟龙欲起的浩叹,抒发了自己跃跃欲试、奋起变革、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豪情壮怀已预示了作者后来积极参加维新变法,并以生命殉其理想的伟大精神。

创作背景

  谭嗣同幼年丧母,十一岁开始随父赴任,曾几次往来于河北、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山西、安徽、江西、江苏等地,“合数都八万余里,引而长之,堪绕地球一周”(《三十自纪》)。诗人所见,深感“风景不殊,山河顿开,城都犹是,人民缓非”。光绪十七年(1891)秋天,年仅二十六岁的谭嗣同自安徽“归湖南,抵长沙,游衡岳”,在晨光曦微中登上祝融峰,“升峻远览以写忧,浮深纵涉以骋志”,写下这首诗。

谭嗣同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猜你喜欢
片霞照仙井,泉底桃花红。那知幽石下,不与武陵通。
白菊长先黄菊开,年年九日泛新醅。
犹存古历摽花候,不奈时人信手栽。
得势从教盈九畹,俯眉聊复引三杯。
愈风明目须真物,能使神农为尔回。
重禄轻身日,清资近故乡。因知送君后,转自惜年芳。
远水分林影,层峰起鸟行。扁舟此中去,溪月有余光。
残阳楚水畔,独吊舜时人。不及庙前草,至今江上春。
碧脑浮冰,红薇染露,骊宫玉唾谁捣。麝月双心,凤云百和,宝钟佩环争巧。浓熏浅注,疑醉度、千花春晓。金饼著衣余润,银叶透帘褭。
素被琼篝夜悄。酒初醒、翠屏深窈。一缕旧情,空趁断烟飞绕。罗袖余馨渐少。怅东阁、凄凉梦难到。谁念韩郎,清愁渐老。
羌若人兮大带而深衣,张拱徐趋兮俨乎其若思。
动有则兮神定,澹无欲兮心夷。
便儇嵚{上山下戏}之纷吾前兮,醢鸡起灭。
忠信传习之省吾躬兮,圣贤我师。
伊春阳之冉冉兮,生意方懋。
何雪霜之不仁兮,荃兰遽萎。
搴三后之纯英兮,时不而荣瘁。
抱太极而永归兮,哀与我之其谁。
云沈沈兮凄巘,风稜稜兮断澌。
长田长田兮,寂寂永夜。
畅旨独立兮,千古名垂。
轻阴隔翠帏,宿雨泣晴晖。醉后佳期在,歌馀旧意非。
蝶繁经粉住,蜂重抱香归。莫惜薰炉夜,因风到舞衣。
水漾晴红压叠波,晓来金粉覆庭莎。裁成艳思偏应巧,
分得春光最数多。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
华堂客散帘垂地,想凭阑干敛翠蛾。

不雨怜生草,曾亲撷翠人。林塘三百步,车去竟无尘。

绳河一雁,带微云澹月,吹堕秋影。风约疏钟,似唤我、同醉寺桥烟景。

黄叶声多,红尘梦断,中有檀栾径。空明积水,诗愁浩荡千顷。

乘兴欲叩禅关,残萤几点,风寒星不定。清夜湖山,肯付与、词客闲来消领?

跨鹤天高,盟鸥缘浅,心事塘蒲冷。朔风狂啸,满林宿鸟都醒。

几年不见主人归,及见开时又别离。
若也有花无分赏,何如休种满园池。

少年豪举气如虹,今日萧然一病翁。晓镜祇添头上雪,春风不绿鬓边蓬。

文章那作一钱直,灯火空劳半世功。拟筑糟丘便归老,醉乡何者是穷通。

野寺钟鸣后,溪桥雨合时。杖藜能过我,酌酒更论诗。

意作匆匆别,仍愆得得期。近知疏问讯,不那费怀思。

妾本倡家子,笄鬟擅容止。名隶倡籍中,生倡即倡死。

物势本从权,情恩亦遂迁。一朝官长怒,独抱锦衾眠。

日暮倚高楼,青丝系白马。岂不谢慇勤,汪汪泪盈把。

万感自有因,无容遽相亲。请君促金勒,妾愿看飞尘。

暗香浮动月初斜,彷佛西湖处士家。
谁道广平心似铁,不将佳句赋梅花。

探春著屐犯榛荒,更入名园转曲塘。红认蔬畦怜小甲,白寻梅楥得幽香。

全同花下迷山简,只欠池头语葛强。吾土信多行乐地,绝胜酒里到家乡。

捏土定千钧,秤头不立蝇。个中些子事,走杀岭南能。

布袍袖里怀漫刺,到处迁延胡索人。
雨绝苍苔地,月斜青草阶。蛩鸣谁不怨,况是正离怀。

水面贴轻阴,趁午风,斜斜整整飏去。掩映蛤窗晴,浑无定、挨著半边柔橹。

才平又侧,几番低浸杨花渡。绿波如缕。尽藻纲莼丝,兜他不住。

遮来一剪江痕,又带著斜阳,添长几许。迢递隔樽前,清阴小、落在落红流处。

情浮性薄,蘸烟铺水轻轻度。女儿秋浦。怕一片低迷,压醒鸥鹭。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

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