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久废山行疲荦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赏析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共有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这组诗是1074年(熙宁七年)八、九月间,苏轼将离杭州通判任时所作。是年,苏轼三十九岁。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时任齐州掌书记,在济南。《咸淳临安志》:“浮云岭,在于潜县南二十五里。”(于潜,浙江境内的县,在临安西,位于分水港支流上。)苏轼任杭州通判的三年中,年年都有水旱灾害,所谓“止水之祷未能逾月,又以旱告矣”(《祈雨吴山》)。1074年,京城以东因干旱闹蝗灾,“余波及于淮浙”(《上韩丞相论灾伤书》)。苏轼因捕蝗至于潜,作此二诗寄给苏辙,以抒发自己的抑郁之情。

  这一首着重写山行疲苦之感。一二句点明时令、景物。重阳将近,溪边野菊已开出耀眼金花。三四句纪行。苏轼久不登山,这次为了捕蝗来到这山石高峻的浮云岭,深感疲苦不堪;然而他正处在壮年,豪情未减,偶尔喝一杯村酒,仍觉得精力有余。此二句从生理方面的感受作一抑扬。五六句是夜宿山村的感受。夜晚,独自一人在林木荫翳的山村野店住宿下来,一天的疲劳,暂时忘却,顿觉宠辱不惊,梦魂安稳;然而,这片刻的安闲却唤起数年来世路奔波的许多回忆:那时局的动荡,党派的倾轧,仕途的艰险,以及这场特大蝗灾给人民带来的困苦,他奔走呼号、欲诉无门的愤懑……这一切,涌上心来。诗人用“人间忧患长”五字加以概括,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此二句再从心理上的感受作此一段抑扬。全诗经此两度抑扬,声情跌宕,有力地表露了抑郁不堪之情,并很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二句。

  结尾紧承“人间忧患长”意,他想到此时这种疲于奔走、形同厮役的处境,忿忿然说:我真想像冯良一样杀马毁车,从此遁去,至于所谓用行舍藏那一套,不必再去管它,你也用不着再来和我讨论了!《后汉书·周燮传》载:,一个叫冯良的人,三十岁,为县尉,奉命去迎接上官,他“耻在厮役,因毁车马、裂衣冠”遁去,跑到犍为跟一个叫杜抚的学者学习去了。家里人满以为他死了,过了十多年他才回到家乡。苏轼用此事,也和此时山行疲苦、情绪不好有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的教训。在封建社会里,一些持身谨严的士大夫对自己的出处进退总是比较认真的。苏轼弟兄也经常谈到这一问题。两年多以前,苏轼在《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诗中就说:“眼前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去未能。”说他不愿奉行新法,只是由于贪恋君恩,未能决然引去。在捕蝗事后不久,苏轼在杭州赴密州道中寄给苏辙一首《沁园春》词又说:“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认为出仕或归隐的主动权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此时因捕蝗疲苦这一具体事件的触发,天秤偏到那一端了。这和组诗中第一首的结尾“理蝗余”的积极态度表面上矛盾,其实不然。在苏轼的思想上,为人民利益而奔走和为了奉行新法而被人驱使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两首诗的结尾各有侧重。《乌台诗案》提到“独眠林下”这四句诗时,苏轼自己解释说:“意谓新法青苗、助役等事,烦杂不可办,亦言己才力不能胜任也。”这正是苏轼的痛苦所在。王安石的变法在历史上是一种进步,但新法本身并没有解决农民的问题;加上新法执行中的某些偏差,给农民带来了不利。因此,不能因为苏轼不满新法就一概加以否定。这两首诗,更多地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写的是现实生活给诗人思想感情上的一次巨大冲击,抑扬顿挫,感慨遥深,用事精切,写出了内心深处的难言之情,也是亲兄弟间推心置腹的肺腑之言,所以特别真切动人。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南陌春将晚,北窗犹卧病。林园久不游,草木一何盛。
狭迳花障迷,闲庭竹扫净。翠羽戏兰苕,赪鳞动荷柄。
念我平生好,江乡远从政。云山阻梦思,衾枕劳歌咏。
歌咏复何为,同心恨别离。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
贾谊才空逸,安仁鬓欲丝。遥情每东注,奔晷复西驰。
常恐填沟壑,无由振羽仪。穷通若有命,欲向论中推。

宋台未了又齐台,有扇应难障彦回。岁晚玉人在空谷,何曾羞面见人来。

散策东岩路,梦中曾记经。
斜晖射残雪,岩谷遍晶荧。
鸦鸣山寂寂,意迥川冥冥。
乘兴欲穷讨,会心还少停。
新晴远村白,薄暮群峰青。
危途通仙境,胜日行画屏。
岂独冷一念,将期朝百灵。
不同南涧咏,悲慨满中扃。

平生粥饭寄伽蓝,老日田园强自添。岂自着靴踏泥客,如何不许暂深潜。

四牡驱驰千里馀,越山稠叠海林疏。
不辞终日离家远,应为刘公一纸书。
句耳。”因以玄真子遗事足之。宪宗时,画玄真子像,访之江湖,不可得,因令集其歌诗上之。玄真之兄松龄,惧玄真放浪而不返也,和答其渔父云:“乐在风波钓是闲。草堂松桂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此余续成之意也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
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
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

见说虔南惟苦雨,深山毒雾长阴阴。我来偏遇一春旱,谁解挽回三日霖?

寇盗郴阳方出掠,干戈塞北还相寻。忧民无计泪空堕,谢病几时归海浔?

汉水东流梦泽开,云蒸龙气划争回。襄城七圣翔空下,少室三花拂驾来。

河伯宝图森地轴,上公玉册自中台。千秋万岁应思沛,怅慕歌风拟筑台。

煨榾炉红绛蜡然,儿孙满座集长筵。眼前巳幸看三代,身外那能望十全。

明日新开天启历,今宵犹纪泰昌年。空馀一掬孤臣泪,中夜潸然落枕边。

集英春殿鸣鞘歇,神武天临光下澈。鸿胪初唱第一声,白面王郎年十八。

神武乐育天下造,不使敲抨使传道。衣锦东南第一州,棘璧湖山两清照。

襄阳野老渔竿客,不爱纷华爱泉石。相逢不约约无逆,舆握古书同岸帻。

淫朋嬖党初相慕,濯发洒心求易虑。翩翩辽鹤云中侣,土苴尪鸱那一顾。

迩来器业何深至,湛湛具区无底沚。可怜一点终不易,枉驾殷勤寻漫仕。

漫仕平生四方走,多与英才并肩肘。少有俳辞能骂鬼,老学鸱夷漫存口。

一官聊具三径资,取舍殊涂莫回首。

行旅本同愁,黔吴复阻修。半年方中路,穷节到孤舟。
夕霭垂阴野,晨光动积流。家山一夜梦,便是昔年游。

寓宇闭幽寂,羁怀转凄其。况兹梅雨候,值此麦风时。

门登溪上楼,怅望吴天涯。长风捲潮来,倏忽银山移。

潮水尚有信,我行岂无期。缅怀同心人,恻然起遐思。

公子归来,笑平生湖海,豪气依然。黄金散尽落魄,谁识当年。世间底物,解挽回、镜里朱颜。人共道,愁须*酒,几回推向尊前。闻说梦熊初兆,喜一枝慰眼,岁晚留连。蟠桃会须结子,运偶三千。诗书旧业,要他时、分付青毡。□□□庭阶照映,卧看玉树芝兰。

九曲溪行尽,平川隐者居。看家留白鹤,度竹借蓝舆。

架上多丹药,床头有古书。汉廷论封禅,应问马相如。

寒泉漱云根,湛然涵镜光。谁知一滴味,中有曹溪香。

野色寥寥一犬鸣,戍楼初鼓绝人行。哭声未断歌声起,渔火将残鬼火明。

月暗荒村愁有断,烟迷行树看如兵。羁怀世故千忧集,竟夕徬徨睡未成。

沔江骇浪流淙淙,夹岸屹立双芙蓉。黄鹄高峙郡城角,倒插石壁当其冲。

上戴万古神仙宅,下蹋千尺蛟龙宫。我客江郊百无事,独著双屐携长筇。

斜日惨淡山径黑,穷秋萧瑟枫林红。缘崖历磴到绝顶,危楼突兀临三重。

森然魄动当槛立,参旗斗柄摇虚空。俯看长江一带耳,翻疑天堑难为功。

回身欲倚江阁坐,四窗白雾寒蒙蒙。神仙有无堕荒邈,英雄割据空遗踪。

冠古才人零落尽,感时五岳排胸中。山雨初来楼角暗,蹑级欲下心忡忡。

凭高放眼一长望,茫茫八极云而风。

万法由□只此心,莫随章句自浮沉。才云著力境犹隔,直是忘言悟巳深。

造化元从复处转,端倪须向静中寻。堪怜夜气几希甚,斤斧重重恐未禁。

淩晨腰斧履巉岩,采得柴荆日暮还。万树参差横岭畔,数声欸乃出云间。

息肩共话投林乐,联步都忘负重艰。独惜栖鸟犹未隐,多应惊起过前山。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