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有人边行走边唱歌,有人在野外啼哭,两种声音都令我心中伤悲,远处的灯火夜空的疏星,渐渐地趋向暗淡低微。

病眼睡不着并非因着守岁,乡音无人为伴我苦苦地思归。

盖着几条被子双脚依旧冰冷,知道冬霜重满是寒气,刚洗过头发觉得轻松,却感知鬓发又已变稀。

多谢残灯并不将人嫌弃,孤舟中整夜里许我相伴相依。


来到江南见旧岁三度辞去,真怕终身要奔走在道路。

年纪老大怕看新的日历,辞官归乡准备学写旧的桃符。

自然景物已表露春天的意味,我这病客的胡须偏被霜雪找寻。

纵使穷愁潦倒但愿赢得此身长健,不怕轮到我最后一个把屠苏酒饮。

注释

野宿:住宿在郊外。

行歌:边行走边唱歌,借以抒发感情、表达意愿等。《晏子春秋·杂上十二》:“梁丘据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出。”野哭:哭于郊外。

微:暗淡低微。

守岁:除夕习俗,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乡音:家乡的口音。

重(chóng)衾(qīn):多条被子。

沐(mù):洗发。

“南来”句: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冬到杭州通判任,至作此诗,已度过三个除夕。岁云徂(cú),谓年岁辞去。徂,往。

历日:这里指日历。

桃符: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俗于农历元旦,用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避邪。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

烟花:泛指春景。青春:春季。

博:赢得。长健:身体健康。

“不辞”句:古俗,正月初一家人先幼后长依次饮屠苏酒,见《荆楚岁时记》。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二“岁旦饮酒”条云:“今人无日饮屠酥酒,自小者起,相传已久,然固有来处。后汉李膺、杜密以党人同系狱,值元日,于狱中饮酒,曰:‘正旦从小起。’《时镜新书》晋董勋云:‘正旦饮酒先从小者,何也?勋曰,俗以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屠苏,酒名,也作“酴酥”、“屠酥”。

赏析

  第一首诗以悲情起句,遣词造句处处含悲。“野哭”、“病眼”、“苦思”、“霜重”、“残灯”、“孤舟”诸语,无不充满冷寂愁郁的色调,望而生悲。当然,诗人如此惆怅郁结是有特定的时空背景的。写作此诗时,正值除夕之夜。除夕是一年的终结,站在这个时间点上,不免让人心生岁月如流、人生易老之叹。苏轼说洗过头后,感到头轻发疏,就是这个意思,此其一。其二,除夕是合家团圆,共享天伦的最重要节日,但诗人却受命在外,远离故土,思乡之情、羁旅之意油然而生。其三,诗人彼时迁谪出京在杭州任职,是由于与改革派的王安石政见不合所致,命运多舛,仕途偃蹇的忧伤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一有机会就会喷薄而出。这种情怀在第二首诗中展露得更明显。万家合欢的除夕之夜,诗人独在异乡,饱受严寒,辗转难眠,触景生情,歌哭皆悲。不过,这首诗也不尽是悲情。末尾两句,诗人写他从残灯的一线光亮和小舟的一夜托身里,感受了一丝的温暖和美好,所以他要感谢它们,这就是苏轼的超迈之处了。这其实也是下文写自己的豁达乐观张本。

  第二首主要写政治上的失意。首句“南来三见岁云徂”,三年之中,诗人虽然不断上陈己见,无奈与当权者多有不合,终不能回朝。诗人由此感叹恐怕自己一生都要在谪居在外,奔走宦途了。第三句写是年老心境:人老了,就不想看新的年历,怕勾起对年华流逝的伤感。第四句中诗人自比“旧桃符”。桃符是民间新年时悬于门户、用以辟邪的桃木,上面刻有传说能食鬼怪的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一般是一年一换。“拟学旧桃符”暗指诗人要抛却不如意的仕途。这当然是一时之意。五六两句写自己的老态。而诗人以“老”、“病客”自称,实际上是就心境而言的,因为在年龄上他当时才38岁。末尾两句是全篇之眼。诗人一扫前面的郁闷,表示要用“穷”和“愁”换取长久的健康,要屠苏酒来迎新年。正月初一饮屠苏酒是一种习俗,饮用的顺序是自少至老。诗人说“不辞最后饮”,表明他不以岁月流逝为意,以豁达乐观待之。以此观照开篇,更见苏轼豪放旷达的情怀

  这两首诗是羁愁之文,构思精巧,落墨不俗,收束更是出人意表。诗人用笔老成,写景抒情,形象深致,曲折顿挫。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往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赈饥。当年除夕之夜宿于常州城外运河边,遂有二诗。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蜀客南行祭碧鸡,木绵花发锦江西。
山桥日晚行人少,时见猩猩树上啼。
疏影横斜,似故人安道,只在前溪。年年望雪待月,漫倚吟矶。千红万紫,到春来、也是雪思。君不见,永阳江上,残梅冷雨丝丝。有几情人似我,漫骑牛卧笛,乱插繁枝。市门索笑憔悴,便作新知。城楼画角,又无花、只落空悲。但传说,寿阳一片,何曾迎面看飞。
山川心地内,一念即千重。老别关中寺,禅归海外峰。
鸟行来有路,帆影去无踪。几夜波涛息,先闻本国钟。
闲中气味全,全处是天仙。
富有林泉乐,清无市井喧。
烂观千圣奥,醉拥万花妍。
莫作伤心事,伤心事好旋。
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情知道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算人生、道莫道于轻别,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
惨黛蛾、盈盈无绪。共黯然消魂,重携素手,话别临行,犹自再三、问道君须去。频耳畔低语。知多少、他日深盟,平生丹素。从今尽把凭鳞羽。
苹洲小棹,约兜娘相共。
岂意钱塘片帆送。
逢故人江上,一路看山,宁料我过了恶泼逢洞。
东瓯城下泊,孤屿中流,明月秋潮夜来涌。
此际最消凝,苦忆西楼,想帘底玉钩亲控。
舍旧枕珊瑚更谁知,有泪雨烘干,万千愁梦。

南方炎帝本乘离,长育群生在此时。命缕綵花传故事,风光天上更相宜。

我在漓江上,君行瘴海浔。因劳南去梦,暂望北归心。

别后年华改,新来雨露深。凭栏望书信,一字抵千金。

健卒走红尘,芝封飞到。金缕斜斜印三道。舞鸾翔凤,犹带御炉烟袅。茜衣新象笏,银章好。
对此况当,莺花缭绕。画栋翚翚映蓬岛。绣帘初卷,共指松椿偕老。浩歌拚烂醉,金尊倒。

时闻先朝陵寝,有不忍言者。

碧草带芳林,寒塘涨水深。五更风雨断遥岑。雨下飞花花上泪,吹不去,两难禁。
双缕绣盘金,平沙油壁侵。宫人斜外柳阴阴。回首西陵松柏路,肠断也,结同心。

羽卫桓桓竟死绥,黑龙江上有新祠。霁云只合登陴哭,不道萧娘掌六师。

翠密围窗竹,青圆贴水荷。睡多嫌昼永,醒少得风和。

天缘高士过南洲,轩冕铢尘蔑五侯。孟氏一生卑假伯,孔明三顾待真刘。

无边锦绣胸襟塞,万斛烟花眼界收。从古绿窗归嫁晚,娇痴终不学红楼。

胡君白云心,乡梦搅幽夕。挑灯起我言,相对竟恻恻。

问君何时归,心已寄飞翼。我归万山遥,君归一水直。

十年湖海间,耕砚苦不穑。居然保章甫,晨省无愧色。

高堂椿树苍,萱花在堂北。再拜捧寿卮,晴芳满瑶席。

埙篪夜床温,冠盖春巷塞。万古天伦中,真乐非外借。

明朝浙东西,片云渺何极。

友道久已丧,浇风何由淳。对面论气谊,转足生棘榛。

断金臭如兰,所贵同心人。取友古所难,此君诚可亲。

霜风凛高节,岁寒相与邻。于焉念同志,碌碌奚足论。

凉飙应秋气,草木敛华英。客游总念归,子有千里行。

匆匆俦侣催,悄悄离思盈。丈夫怀志气,孰不恋荣名。

华荐起当路,使者促前征。追饯东门道,把酒哀弦鸣。

萧条野驿暮,泛艳江波清。密谋植帷幄,慰彼苍生情。

古来盛名士,多是起钓耕。

金银池上赤霞宫,曳佩桥成白玉虹。雪浪浮天摇水府,若非螭驾岂能通。

鬓丝禅榻事全非,瘦尽深红绿又肥。人去新愁随草长,春归残梦和花飞。

流莺院落东风冷,啼鴂天涯暮雨霏。盼望锦鳞消息断,祇将心事托金徽。

雁影动高秋,飞云澹不收。相将问征羽,何日到南州。

浅水波澜蹙,暮山烟雾稠。天风吹百感,凄绝此淹留。

夏日方长,科头羽扇频来往。小亭幽敞。茶沸松风响。

隔岸垂杨,对坐黄鹂讲。还堪赏。帘钩初上。欸乃渔翁桨。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