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昱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八月的芦苇和江边的浪花都是白色的。
北风吹着候风器,谁才是浔阳的客人呢?
雨后天晴,鸬鹚在山头停留,扬州的外城晚上生出潮水。
行路之人晚上住在金陵的小岛上,可以听到沙滩边大雁的鸣叫。
注释
刘昱(yù):作者的友人
苇(wěi):芦苇。李时珍《本草纲目》:“苇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
浪头:掀起的波浪。
五两: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
浔(xún)阳: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
鸬鹚(lúcí):一种鸟,也叫水老鸦、墨鸦、鱼鹰,属于鹈形目鸬鹚科。
郭:外城。
金陵:今江苏南京的古称。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在有情无情之间,着笔淡永,但也并不是敷衍应酬。

  诗一开头,就以景衬情,渲染了离别的气氛:“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八月秋意凉,岸边的苇花是白色的,江中的浪头也是白色的,再加上秋风瑟瑟,于是,浪花借助风力打湿苇花,苇花则随风而扑向浪花,两者似乎浑然一“白”了。这“白”,不是严冬霜雪之白,也不是三春柳絮梨花之白,而是凉秋八月之白,既不绚烂,也不凛烈,而是素净萧疏。此诗将芦花与秋江浪花联想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片雪白的情境之中,纯洁的友情之爱白浪滔天——那种“芦花一白万顷雪”的情景之美,也就构成了雪花一样翻腾的江水了。其时,北风吹动船桅上的“五两”,似乎在催赶着离客。“浔阳客”,表明了船的去处。浔阳,在镇江的西南方,北风恰是顺风。看来,船就要趁好风而开动了。那么,“谁是浔阳客?”当然是刘昱,这一点,诗人明白,读者也明白。然而诗却故意用设问句式,使文气突起波澜,增强了韵味。八月风高,苇寒浪白,谁也不会愿意风行水宿。眼前刘昱偏偏要冒风波而远去浔阳,因而“谁是”一问,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刘昱且住为佳。诗心至此而更曲,诗味至此而更永。

  可是刘昱究竟是留不住的。北风吹着五两,何况雨止潮生,又具备了扬帆启碇的条件。“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这两句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既暗示离客之将行,又补点出启行的地点(鸬鹚山当在镇江一带,其地已不可考)。而诗由此也已从前面的入声十一陌韵而转用八庚韵,给人以清新之感,与这两句所表现的秀丽景色是十分和谐的。于是,刘昱在这风高潮涨雨霁天晴之时走了。诗人伫立凝望着远去的客船,不禁想道:今宵客船会在哪里夜泊呢?“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一般送客诗,往往易落入送别时依依不舍,分别后惆怅独归这一窠臼,而李颀却把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到行客身上,代行人设想。身在此,而心随友人远去。后来北宋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的也是这种手法。诗人推想刘昱今夜大概可以停泊金陵江边了,那时,耳边会传来一阵阵凄凉的雁叫声。苇中有雁,这是常见的,因而诗人由镇江江边的芦苇,很容易联想到雁。但仅仅这样理解还不够。雁是合群性的禽鸟,夜宿苇中也是群栖的,群栖时一般不发声,如果发出鸣声,那一定是失群了。刘昱单身往浔阳,无异于孤雁离群,那么夜泊闻雁,一定会联想到镇江的那些朋友,甚或深悔此行。“试”字,即暗含比意。反过来,留着的人都思念刘昱,这就不必说了。末句既以“雁”字呼应芦苇,又从雁声发生联想,委婉蕴藉,毫无显豁呈露之气,别有一番情味,开后来神韵之风。

  此诗虽然是一首古体诗,但在古拗中时有律句,在散漫中夹带对偶,丰富多姿。如第一段头两句都是拗句,而第三句用律句;第二段四句七言诗,除第一句是连下五个平声字的拗句外,其余三句都是格律严整的律句,与七律仄起式的第二、三、四句平仄格律全同,在声律上兼有铿锵顿挫的音乐感、柔和婉谐的美感。再如“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两句,在前后一片散漫之中,突然插入工整的对偶句,正所谓“于局势散漫中求整饬”(《说诗晬语》),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在声韵与情境的配合方面,第一段用节拍急促的五言诗,配以短促的入声韵,抒写临别时激烈的情怀;第二段,情境由激烈转为舒展,声韵也随之转换,变五言为七言,化急节为慢声,配上悠扬的平声韵,更显情深意切。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颀宦游江南送别朋友刘昱时所作。刘昱不知何许人,从诗中可考见的,他与李颀是朋友,但关系并不十分密切,两人当时同在镇江扬州这一带。八月间,刘昱溯江西上,准备到九江去,李颀作此诗送别。
李颀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猜你喜欢

隐隐山林似卧牛,纷纷镰担喜逢秋。虚名漫托三春柳,实际须归万斛舟。

未信此生真野马,且将馀日寄江鸥。崎岖精卫人空笑,终恐长鲸上直钩。

日结一尺网,知吐几尺丝。
百虫为尔食,九腹常苦饥。
芦花飘雪迷洲渚。送秋水、连天去。一叶小舟横别浦。数声鸿雁,两行鸥鹭。天淡潇湘暮。蓬窗醉梦惊箫鼓。回首青楼在何处。柳岸风轻吹残暑。菊开青蕊,叶飞红树。江上潇潇雨。
左南桥上见河州,遗老相依赤岸头。
匝塞歌钟受恩者,谁怜被发哭东流。

碧血流乾沧海尘,深闺谁是未亡人!曾闻脱珥都忘纬,岂惜磨笄并化燐!

荀女尚惭珠未碎,明妃莫怨玉难春!临危犹作离鸿调,字字遗丹在缟巾。

一年同往夹城中,小圃高斋幸见容。
吟尽物题春唱和,讲穷人事夜过从。
寻芳待去物前约,访古邀回道上逢。
别后西楼不堪倚,满川林木暮云重。

秋江烟暝泊孤舟。

范叔寒耶,宽衣博带。科头箕踞长松外。笼鳞战罢咽涛声,琤琮不减笙簧派。

击筑相从,破琴未改。休休莫莫凭他怪。松风一枕熟黄粱,御沟桥下春如海。

南岭与北岑,千同万峰起。
木末置危亭,众山穷表里。
屯云生广泽,白日互亏蔽。
如何三秋杪,顾作九暑炽。
高风摧薄柳,未觉到兰蕙。
幽人感岁徂,节生悲远志。
伊予老忧患,感激志鉴寐。
起视篱下花,节过真少味。
岂无王弘酒,深愧渊明意。
未然招隐诗,默契幽林思。
瞻彼区中人,清冽成萎悴。
安得西山药,飘然以超世。

愁卧夕阳尽,长风吹四野。嗟予抱沉疴,迟此岁方夏。

杖策来东林,钟远识兰若。石壁生夜凉,目极自潇洒。

采芝寻仙人,把酒慕隐者。开襟屡回顾,长啸松林下。

纷吾意念多,淡尔悟虚假。遥望白云中,日暮空潭泻。

卑湿重湖地,连朝雨未停。山涵千态绿,水涨一痕青。

宿雾笼沙岸,浮烟幔远汀。小斋无个事,閒自试《茶经》。

自昔周人俗,贪庸巧治生。千金不冠带,一饮起纷争。

佩犊攻攘敚,通书为姓名。二南分陕化,寂寞久无声。

天下有大垣,人自隐多岐。任理忘恩怨,何乃累吾私?

元气育万物,雨露丰悴之。丰悴虽有恒,还复系其资。

强者固弗已,弱者自有期。向者橐籥中,竟是谁设施?

美哉唐虞圣,至治以无为。

我来官舍晚,弦月泻金波。问讯吾兄安否,千里挂帆过。

见此江乡一带,父老尚安耕凿,无恙旧山河。经年一相见,且莫话干戈。

兰膏烬,香螺劝,玉颜酡。夜阑犹未高枕,只为别时多。

今岁已完婚嫁,傥忆东溪小筑,为办钓鱼蓑。不教山客去,其奈使君何。

丹梯万仞紫云横,峰号金鸡玉削成。似报阳乌升海岳,已知春色满蓬瀛。

恰随威凤仪虞世,不数灵祠祀汉京。太史只今调玉烛,山椒还见泰阶平。

鹍鸡厉其羽,玄鸟归故乡。
日夕凉猋发,大火戢朱光。
阴气驯以至,草木率焜黄。
九六代为穷,龙战血从横。
坚冰自有时,圣人戒履霜。

吟到西风黄叶枯,新愁几点落寒芦。乾坤万象俱吾有,烟雨一阑何处无。

流水悠悠吾道在,浮云扰扰世情疏。午窗唤醒华胥梦,古木岩头闻鹧鸪。

室,两星上有离宫出。绕室三双有六星,下头六个雷电形。

垒壁陈次十二星,十二两头大似升。阵下分布羽林军,四十五卒三为群。

壁西星多难论,子细历历看区分。三粒黄金名鈇钺,一颗真珠北落门。

门东八魁九个子,门西一宿天纲是。电傍两星土功吏,腾蛇室上二十二。

文章开鲁姚,元气尚团结。万历置奎章,作者首虞揭。

金华接踵兴,儒林推四杰。为学务根柢,行文净冰雪。

古藻扬清光,煌煌照碑碣。一代制作手,小儒尽咋舌。

同时惟欧阳,瓣香乃祖烈。后来宋太史,犹承黄柳诀。

斯文如江河,源远流不韵。猗欤百年间,生才竟殊绝。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